每年第四季度,也正是各大手機廠商開始“清倉處理”的時間段,相信很多機友都在持幣觀望,打算年底前給自己或者家裡人換一臺新手機。面對各個價位琳琅滿目的產品,大部分人估計都挑花了眼。
所以今天的問題來了,換手機前究竟應該看哪些引數呢?今天就由好物君帶領大家一起解析以下三個盲區,注意收藏哦!
手機螢幕並非越大越好(“小手”的痛苦你不懂!)
手機作為通訊工具,改革和創新的速度非常快,各種黑科技也不斷出現,同時也不斷重新整理大眾對手機的認知。
如今,大多數旗艦機螢幕尺寸都維持在6英寸以上,甚至有些廠商已經將螢幕擴大至7英寸。
對於平時那些喜歡追劇的機友,大屏手機沉浸感這方面的體驗,確實是小屏手機所無法比擬,而且像是如今大部分旗艦機的螢幕已經用上了OLED材料,顯示效果完全甚至不遜色於顯示器,所以出於各方面的心理暗示效應,很多人就會盲目的崇拜大屏!
雖然大屏手機不失為體驗暢快,不過在好物君看來,大屏手機與廠商追求的“輕薄化”理念就已經相違背,考慮到日常的便攜,可別為一時的衝動花了冤枉錢,另外,螢幕越大,整機的耗電量也會相對更多。
所以在我看來,不能讓我“實現單手操作可以很日常化”的手機,都不算是真正意義上的好手機!
螢幕解析度和重新整理率並非越高越好(花時間去了解一下螢幕種類)
好物君先來跟大家科普一下解析度。
解析度代表手機中畫素的排列組成,畫素就是形成圖片的最小元素,將螢幕中排列橫向的畫素點與縱向的畫素點相乘,即可得到對應的解析度。(可以不通俗的理解為,無數的點拼成一個畫面這種概念)
如果在相同尺寸之下,螢幕解析度越高的確越清晰,但也要知道的是,解析度越高,意外手機GPU負載就成倍增加,直接結果就是用電量激增!
就目前的手機主流解析度實現性而言,基本達到2K就很足夠了!
還有最近幾年隨著電競產業的發展,畫面的頻繁跳轉使用,使得高重新整理率成為不少人的需求。
“高重新整理率”一詞是很好理解,可以把它解讀成手機在一秒鐘之內顯示更的畫面,比如60Hz就是1秒換圖60張,90Hz則是1秒90張,不過它有利也有弊,因為高重新整理率對硬體效能的佔用率會變得更高,手機也會耗電會更快。
現在各大品牌的旗艦機螢幕基本都標配了120Hz重新整理率,支援144Hz的也有,不過比較少,但其實就日常選擇OLED螢幕而言,90hz和120Hz最為穩定也最合適,60Hz太小不合適,而144Hz甚至更高的,人眼捕捉能力又有限,其實根本意義也就不大了。
鏡頭畫素並不是越高越好(別再刻意追求超高畫素)
手機拍照發展迅速,鏡頭從500萬畫素到1200萬畫素,再到6400萬畫素乃至一億畫素。
畫素數量作為傳統引數,漸漸成為人們衡量成像質量好壞的標準。
但好物君需要告訴大家的是,畫素並不是決定一款手機拍照質量好壞的唯一標準,甚至於說並沒有那種重要,(具體可以借鑑蘋果用了接近10年的1200W畫素做參考)
另外還有像是像鏡頭的銳度、對比度、CMOS尺寸,甚至是手機內部的軟體演算法等都非常重要。
畢竟相機界可是有一句萬古不變的至理名言:“底大一級壓死人!”
這裡的“底”指的就是CMOS尺寸,該元器件規格越高,相機所得到的進光量就越多,拍照也就更靠譜,如果盲目堆砌畫素值所帶來的畫面提升,差距也自然幾乎微乎其微了!!
總結:
其實很多手機產品的引數並非越高越好,比如還有記憶體運存,很多情況下,其實考慮到日常足夠用的範圍內就足夠了!
對於廠商來說,想要博取消費者的青睞,首先應該圍繞使用者體驗進行提升,比如續航效果、鏡頭模組等,這些內容遠比單純堆疊硬體要很好多。
而蘋果能夠用簡單的硬體體系來支撐價位,並受到大眾的喜愛,這些“小細節”都應該是安卓廠商需要學習的地方。
最後,好物君還是希望各位在換手機前能夠多做一些功課,詳細瞭解每款產品的所有引數,這樣才不至於吃“沒文化”的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