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核心閱讀
湖北省宜昌市興山縣古夫鎮擁有多種傳統民間文藝,近年來,當地挖掘整理民間文化,組織文藝演出隊伍,村民們自編自導自演,豐富了業餘生活,也涵養著鄉村的文化氛圍。越來越多人自發加入文藝演出隊,還帶動了地方非遺傳承。
群山之中,綠樹蔥蔥,一段響亮的圍鼓聲後,鑼聲、嗩吶聲輪番響起。這是一臺名為《豐收圍鼓》的“鄉村交響樂”演出,高昂喜慶的曲調給湖北省宜昌市興山縣古夫鎮鹹水村帶來了熱鬧氛圍,也拉開了一年一度的古夫鎮送戲進村巡迴演出的序幕。
舞臺上的演員都是古夫鎮的民間藝人,每當巡迴演出開始,他們便發揮各自特長,編排舞蹈、創作歌曲、製作服裝道具,做出一頓“鄉村文化大餐”。“演員都是民間藝人,節目都是自編自導自演。”古夫鎮文化站站長馬超說。一直以來,他們透過身邊人演身邊事,豐富了村民的鄉村生活,也涵養著鄉村的文化氛圍。
搭臺
民間文藝演出隊送戲進村
鹹水村巡迴演出舞臺上,3名身穿黃色環衛馬甲的漢子,手中提著小扁鼓、小鈸、鑼,樂器打頭,一人一句。“塑膠和薄膜,不能留死角……堆放有條理,碼整齊!”14段與鄉村環境整治相關的三句半抑揚頓挫,生動有趣。
古夫鎮的村民愛看戲,也會演戲。這裡的傳統民間文藝種類多樣,既是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興山民歌的發源地,也有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興山圍鼓。“我們還有地花鼓、薅草鑼鼓、舞龍、舞獅、踩堂戲等有數百年曆史的專案。”馬超說。
古夫鎮有文化底蘊,但文化陣地依然需要培育。“村民們為了生活忙碌,整天圍著床頭、田頭、筷子頭轉,文化活動得有人張羅。”馬超說。
2011年,古夫鎮開始挖掘整理民間文化,組織民間文藝演出隊伍,在全鎮10個村(社群)成立民間文化協會,培訓民間藝人,配備樂器。“現在,鎮裡每年都會專門針對送戲進村活動召開專題會,成立工作組,制訂實施方案。”古夫鎮黨委書記向月軍說,鎮裡每年拿出40多萬元,以保證每個村每年至少有一場大型文藝匯演。
現在,古夫鎮每年的文藝匯演多達50多場。為了讓演出更受歡迎,馬超還特別講究送戲進村、進社群的時間。他介紹,演員都是選擇農閒的時候去匯演,忙的時候一天要跑兩個村,有時候還會開設夜場。
創作
身邊人演身邊事
古夫鎮每年的文藝巡迴演出都有一個主題。“我們的主題都與黨和國家的重大事件相關。”馬超說,所有的節目內容都需要經過文化站把關,上臺前還需要透過文化站的稽核。
在節目來源上,古夫鎮要求文化站要往下“送”,每個村每年也得往上“推”至少一個節目。“很多村沒有編排節目的基礎,我們就從文化站派專業的老師去指導。”馬超坦言,雖然教村民排練節目比自己排練更辛苦,但能培養村裡的文化氛圍,“這比送一場戲、演一個節目更有意義。”
有了文化氛圍的帶動,古夫鎮不斷湧現出優秀的民間藝人,他們熟悉農村、熟悉農民,瞭解農村活、會說農村話,表演也更容易被群眾接受。
“我是一個農民,一輩子在農村生活,我表演的很多角色都可以在農村找到原型。”文化站的骨幹萬知傑是深渡村的村民,擅長單口相聲、三句半等語言類節目。
每次巡迴演出前,萬知傑都喜歡和村民聊天,這些身邊的故事都是他創作的素材。“光講大道理,人家不一定聽得進去,把身邊的故事、身邊的人演出來,人家愛看!”萬知傑說。
向月軍介紹,近年來,鎮裡有4個村獲得市級文明村和市級文明新風示範村稱號,有7個村獲得縣級文明村稱號,有近900個農戶成為“星級文明戶”。“鄉土文化是村落的根與魂,有助於加強鄉村精神文明建設,我們必須守住。”向月軍深有感觸。
演出
帶動地方非遺傳承
今年30歲的黃裕姣是古夫鎮一家農家樂的老闆,她還有另一個身份:古夫鎮文藝演出志願服務隊的成員。
學習踩堂戲5年來,黃裕姣沒事時就喜歡跟著影片練習。從最開始的一竅不通,到如今成為臺上的旦角,黃裕姣完成了“華麗轉身”。談及學習踩堂戲的初衷,黃裕姣說:“學戲可以讓生活豐富起來,收穫不少知識。”
在古夫鎮,像黃裕姣這樣主動學習優秀傳統文化的人還有很多。
“每週五下午,我都要在興山外國語小學開設興趣課,課程內容主要圍繞興山圍鼓展開,孩子們在學習的過程中感受到地方傳統文化的魅力。”市級非遺代表性傳承人王萬星介紹,他從事圍鼓教學已有10年,“非遺不能丟掉,必須有人傳承。”王萬星說。
文化傳承不僅靠興趣,也要有市場。2016年,在文化站的支援下,古夫鎮踩堂戲傳承人李成剛成立了古洞文藝表演隊,參加各類大型活動和旅遊景點的演出。此後,演出隊平均每年演出都在50場以上。“去年,我們承接了200多場演出,年純收入超70萬元。”李成剛介紹,以前演出隊需要專門去招學員,現在是學員主動找上門。
如今,古夫鎮的文藝匯演不僅走進了村子,還走出了大山。在馬超的帶領下,興山直接發現和培養的民間文藝骨幹就有近百人,他們帶著各自的絕活,把踩堂戲、地花鼓、圍鼓等傳統節目一路演到北京、上海、呼和浩特等城市。
去年10月,在全國農業博覽會上,古夫鎮的踩堂戲《對口支援心連心》等5個節目應邀演出3場,贏得了觀眾的連連稱讚。“現在資訊越來越發達了,我相信,今後古夫的特色文化還會走得更遠。”馬超說。
(本報通訊員周燕瓊參與採寫)
《 人民日報 》( 2021年08月02日 12 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