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的珠海航展上,有人問起601所的總師孫聰我軍新一代艦載機,也就是350工程的產品,殲-35的進度問題;當時孫總師的回答是很快就會看見了,當時大家都認定,殲-35應該在10月就能首飛。
就在今天上午,兩張來自瀋陽當地的照片,就證實了這一則好訊息。一架全新的原型機從112廠的廠區當中騰空而起,我軍的新一代隱身艦載機,趕在了10月末的最後一個工作日,完成了首飛工作。
第一眼看上去,這架350工程的成品,也是我軍未來的艦載機殲-35的首架原型機,居然還很有一點F-35的那種味道,尤其是與我軍過去的其他型號的戰鬥機出廠自帶黃皮的無塗裝機不同,這架飛起來但是還沒有進行噴塗的原型機,是帶著一身的綠皮飛上的天,光是這一點上,就已經很像F-35在生產線上那種一身綠色的樣子了。
而且,這架新原型機的座艙結構也採用了向前開啟式,座艙後方因為減阻修型上的最佳化也有所加高,顯得座艙玻璃只有半截,這麼一看就更像F-35了,還有同款的比起陸基型號加大了的機翼和水平安定面,同樣非全動式的垂直尾翼,除了雙發與單發的區別,還真的很容易讓人第一眼看成是嶄新出廠的F-35。
但是,就這架原型機來看,實際上的技術完成度還是相當之高的,雖然是起落架都沒有收的首飛,但是也能看見彈射杆已經裝在了前起落架上,摺疊機翼的機構都已經清晰可見,可以說已經是功能相當完整的一架原型機了;比起殲-20在2011年首飛時尚處於技術驗證機的那種狀態,要更完備一個層次。
彈射杆的出現也說明,這架新艦載機剛誕生就是為了適配我軍的彈射器航母的,從時間節點的進度上來說也差不多,首艘電磁彈射航母在今年底明年初下水然後開始舾裝,等到新航母完成舾裝準備海試的時候,殲-35也差不多能完成設計定型的試飛任務,開始試用批次的生產和交付;等到新航母開始海試的時候,新艦載機差不多也就能跟著試驗部隊,一起進行生產定型前的試飛任務了。到最後,我軍的新艦載機應該能恰好趕上新航母服役形成戰鬥力。
這種試飛就已經是高完成度的狀態,當然意味著我軍能夠更快的接裝到新一代的艦載機並形成戰鬥力,畢竟F-35現在已經交付了700架,而殲-20服役數量只有十分之一,在五代機上有快速上量產品還是更重要的;殲-35的新工藝本就在生產便利性和生產速度上有不小的優勢,112廠也有比起132廠更充足的產能,還專門新建了大型現代化廠房和生產線,可以見到這個新飛機一旦生產定型,將會很快的爆產能上數量。
當然,關於效能等等的問題,很多人難免又想見到一些胡扯一樣的效能分析;但是,肉眼測風洞的能力咱沒有,不測風洞就滿口胡謅飛行效能指標這種套路,咱也不會,只有根據客觀規律和已經公開的350工程相關論文,來簡單講講這個新艦載機的先進之處。
首先就是機體結構的大不一樣,這架新原型機換了全新的裸機顏色,從黃皮機升級成了綠皮機,可不是真就為了看起來像F-35,而是領先全球所有現役的以及還處在試飛階段的原型機的全新一代工藝;增材製造一體成型的工藝比起殲-20,F-22以及F-35所使用的上一代水壓成型工藝來,結構重量迎來了以噸為單位計算的結構減重,還提升了強度和可用空間大小;在結構減重的同時,601所在氣動最佳化上花費的功夫也不小,我們現在看見的這個和之前310工程所有原型機都不太一樣的前機身就是最佳化的結果,按照論文結果看,整機透過氣動修型上的最佳化,實現了10%的氣動減阻。
如果考慮到雙髮結構帶來的扁平後機身,本來就比F-35有阻力上的優勢,以及新一代製造工藝帶來的更小的結構重量和大內油,在艦載機最重要的一項效能指標—航程上,即使考慮到新一代發動機還沒實裝帶來的發動機劣勢,也不會比用著更省油的單大推的F-35差。而在態勢感知能力上,殲-35作為目前所有五代機當中技術凍結時間最晚的,也能充分享受到半導體技術進步帶來的紅利,很可能要成為第一個服役就用上氮化鎵雷達的新飛機;在雷達效能上靠氮化鎵加持能超越一系列古早的五代機。
當然咯,發動機問題目前還是隱身艦載機的一大痛點,新一代中等推力發動機渦扇-19目前還處在研發階段,距離定型還需要一段時間;殲-35的原型機,乃至早期量產批次,很可能都還得安裝RD-93發動機或者國產化版的渦扇-13,先將就著用一下了,這也會導致五代艦載機在航程等指標上,還達不到完美狀態。
不過無論如何,我軍的新一代艦載機首飛,都是一件值得高興的事情,就祝他一路順利,早日定型,早日量產,早日裝備我軍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