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風溼病的人太多了,
一到了雨季,就開始各種難受。
今天給大家介紹一張來自《備急千金要方》的千古名方——獨活寄生湯,專治風寒溼痺。
獨活寄生湯:獨活、桑寄生、熟地黃、牛膝、細辛、秦艽、茯苓、肉桂、防風、川芎、人參、甘草、當歸、白芍、杜仲。
一眼望去,十多種藥材,不由令人頭暈目眩,
然則,細細看來,行醫用藥,如同調兵遣將一般,
聽遠志與您慢慢道來:
祛風溼、止痺痛:獨活、秦艽、防風、細辛、肉桂
獨活是一味辛散苦燥,氣香溫通的藥材。
《別錄》有云,獨活"治諸風,百節痛風無久新者。"
《藥性論》中提及獨活,"治中諸風溼冷,奔喘逆氣,皮肌苦癢,手足攣痛,勞損,主風毒齒痛。"
總的來說,只要是風寒溼邪所致的痺症,不論新病舊傷,都可以用獨活。
獨活入腎、膀胱經,性善下行,
所以尤善治療下半身的風寒溼痺。
秦艽辛散苦洩,質偏潤而不燥,被歷代醫家視為“風中之潤劑”。
《神農本草經》言及秦艽,"主寒熱邪氣,寒溼風痺,肢節痛,下水,利小便。"
《珍珠囊》有云,秦艽"去陽明經風溼痺。”
《本草綱目》中提及秦艽,"治胃熱,虛勞發熱。"
由此可見,秦艽善治各種風溼痺痛,不論是寒痺、熱痺均可。
防風和細辛都是較為辛溫的藥材,
中醫認為,辛能行能散。
兩味藥聯合,不僅可以抵禦外來的風邪侵襲人體,
還可以將藥性通達全身,將已經乘虛而入的邪氣一把揪出,驅逐出境。
肉桂不同於上述的四種藥材,
它沒有祛風溼的功效,但也可以散寒止痛。
《醫學啟源》雲,肉桂有"補下焦不足”之效。
《本草綱目》稱肉桂可以"治寒痺。”
說的正是肉桂補火助陽,引火歸元的功效。
大家試想一下,當體內遭到溼邪的入侵,
中醫認為,溼邪偏黏膩,
所以單靠風藥,其實很難把這些邪氣全都趕走。
這時候,我們的祖先很聰明,既然靠風藥吹不幹,
那就用肉桂,給身體加把火,把這些黏膩的溼邪全都蒸乾。
補肝腎、強筋骨:桑寄生、杜仲、牛膝
桑寄生苦燥甘補,入肝、腎經。
中醫講,甘能補。
補什麼呢?補肝腎。
中醫還講,腎主骨,肝主筋。所以桑寄生還可以強筋骨。
《神農本草經》言,桑寄生"主腰痛。”
《日華子本草》有云,桑寄生"助筋骨,益血脈。"
所以,一些人痺症已久,損及肝腎,腰膝自然痠軟無力,這個時候用桑寄生就對啦。
聊完桑寄生,再說一說桑寄生異父異母的親兄弟:杜仲。
杜仲是一味甘溫的藥材,入肝、腎經。同樣具有補肝腎,強筋骨的功效。
《神農本草經》言及杜仲,"主腰脊痛,補中益精氣,堅筋骨。”
《日華子本草雲,杜仲可"治腎勞,腰脊攣。”
《玉楸藥解》評價杜仲"益肝腎,養筋骨,去關節溼淫。治腰膝痠痛,腿足拘攣。"
不難發現,杜仲對於治療腎虛腰痛有標本兼治之功。
牛膝,一聽名字就知道,它對我們的膝蓋有好處。
陶弘景在《神農本草經集註》中就說,“其莖有節,似牛膝,故以為名。”
《神農本草經》裡就說了,牛膝“主寒溼痿痺,四肢拘攣,膝痛不可屈。”
牛膝不僅有補肝腎,強筋骨的作用,除此之外,還有個非常獨特的作用:引藥下行。
即把藥性帶到下肢,不僅可以趕走下肢的邪氣,
還能將補充的陰液引至膝蓋,就如同給膝蓋增加了些潤滑油,保護我們的膝蓋。
養血和血:當歸、川芎、熟地、白芍
肝腎長時間虧損的人群,單單靠補肝腎、強筋骨的藥味自然是效果不佳的。
中醫認為,肝藏血,腎藏精,精血同源,即肝腎同源。
因此,窺肝腎虧虛之本源,蓋精血虧虛。
獨活寄生湯中加入了大量補血的藥材:
當歸,白芍養血補血;
熟地可以滋陰養血;
川芎被歷代醫家成為“血中氣藥”,可以將當歸、白芍、熟地補的血很好的執行起來。
古人說“治風先治血,血行風自滅”,大概就是這個意思吧!
健脾益氣:人參、茯苓、甘草
中醫認為,血為氣之母。血能載氣,氣能生血。
因此,獨活寄生湯中還加入了一些健脾益氣的藥材:
諸如人參、茯苓、甘草。
那獨活寄生湯哪類人群比較適合呢?
只要是下半身的風寒溼痺,諸如腰膝痠軟冷痛等都非常適宜。
然而,獨活寄生湯中的藥材大都偏於溫熱,所以,一些風熱溼痺人群是不適宜使用的。
那麼問題又來了,哪些人是屬於風熱溼痺呢?
風熱溼痺雖也有腰膝痠軟,下肢痺痛等症狀,但多見有熱像,病變部位面板可焮紅,或潮紅、多有明顯腫脹、或面板有紅斑、硬結,觸之熱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