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夜,老田輾轉反側,呼吸粗重。
——“大半夜不睡煩死了”,田阿姨迷迷糊糊嘟噥了一聲,突然清醒了:“老田,你又發燒了?”
——“好像是,頭悶悶的,渾身沒力氣,身上好像有點燙……”
——“等我去拿體溫計”,田阿姨一秒切換到戰鬥狀態。
——“又38.2℃了,怎麼搞的,你這個月發燒發了有……25天了吧,今天才28號……走,去急診!”
——“不去不去,上次醫生都說了沒什麼事……我記得上次發燒開的退燒藥和頭孢好像還剩幾粒,先給我吃點吧”。
第二天,老田自己熬不住了,發燒發了一個月,饒是鋼筋鐵骨也撐不住了。他主動要求去看大醫院的醫生。
一大早,老兩口就來到中山醫院感染病科胡必傑主任的診室。
——“有什麼不舒服啊?”胡主任問到。
——“別提了!他從去年就開始發燒,今年這都快四月份了,發燒還沒好”。田阿姨快人快語。
——“發了這麼久啊?!”
——“第一次是去年年底,燒到40多度,可把我給嚇壞了,用了幾天消炎藥好了;就從那時候開始,整個人身體就不行了,今年這將近三個月,每個月都得發幾次燒!”
——“看過醫生沒?”
——“看過,最開始說可能是‘尿路感染’,但是又說不太像,做過CT也說沒啥的;這段時間又是腰痛、又是肚子痛,前前後後跑了不下十趟醫院;這幾天又發燒了,吃了上次剩下的消炎藥也不見好。我們就想找大教授給好好看看。”
——“哦,好。我看看以前的檢查報告。”
胡教授翻閱了厚厚一沓報告,主要是炎症指標確實有升高,其他化驗基本都正常,肺部CT也沒有炎症,欸,怎麼翻到個CT報告說“腹主動脈血腫”?
——“哎,你這個‘腹主動脈血腫’後來有沒有進一步檢查?”
——“有,有,2周前那次發燒他有肚子痛,醫生讓複查個血管CT,說是有一點血腫,但是沒到必須手術的程度,我們也擔心年紀大了做手術風險太大,後來用了降壓藥肚子痛好了,我們就跟醫生說先不做手術了。喏,兩次的膠片我們也都帶來了。”
胡教授又問了老田幾個問題,又給他摸了摸肚子,說:“老田,你這個得好好查查,不過別太擔心。我看你有點哆嗦,可能這屋裡空調不太給力,診室外面候診的人多,暖和,你先到外面等等。”
——“你有高血壓或者心臟病嗎”?支開了老田,胡教授正色問田阿姨。
——“我?我沒有,都好的,為啥問我?”
—— “沒有就好。病人發熱腰痛肚子痛,可能是感染性的腹主動脈瘤……”
——“瘤?我家老田長腫瘤了?!”
——“不不,不是腫瘤,是動脈瘤,是血管上有一處薄弱部位……區域性膨隆,看似腫瘤,其實不是腫瘤。”
——“哦!不是腫瘤就好。”
——“動脈瘤一旦破裂就會大出血,類似高壓水管爆裂,瞬間就會要命,比腫瘤要危急得多。病人兩次CT顯示腹主動脈瘤有進展,做完CT之後最近一個月又有持續發熱,很可能現在腹主動脈瘤明顯進展了……”
——“啊?!那可怎麼辦啊!早知道前天看電視我不跟他搶遙控器了啊!老田啊……”
——“現在人還能走能動,沒有嚴重的腹痛,應該還不到那個程度,但是不排除隨時破裂的可能,建議你住院進一步檢查明確,而且需要儘早針對性治療,不然很危險。”
——“好好!住院!”
—— “新來的32床,發熱病人,你們有什麼想法嗎?” 下午三點多,胡主任結束了上午的專家門診來到病房,甫一坐定,就先討論這個新病人。
你沒看錯,胡老師上午的門診經常看到下午兩點多。 什麼?你問下午的門診看到幾點?嗯八點吧。
“患者是老年男性,間斷髮熱三個月,第一次當地醫生考慮急性腎盂腎炎,不過患者尿常規是正常的,這個診斷存疑;後續的發熱與第一次發熱可能有關係,也可能沒有關係。”
“近期患者新增了腰痛腹痛症狀,還是需要進一步檢查明確。他已經發現的最明顯的異常是,腹部CT和腹主動脈CTA提示腹主動脈壁內血腫或壁間血腫,當地血管外科也曾經就診過,建議他隨訪的。”
“我知道血腫導致的無菌性炎症可能引起發熱,但這個血腫會有感染因素嗎?會跟他的發熱有關係嗎?”
“對!我懷疑主要問題就是出在這個動脈瘤上!”
“動脈瘤大多是由於高血壓、吸菸等因素,導致血管壁強度減弱、在血壓的作用下區域性膨出,這些和感染沒有關係;但是有些病原體對動脈壁有親和力,感染動脈壁也可能導致區域性強度減弱。這種“感染性動脈瘤”比普通動脈瘤進展更為迅速、破裂風險更高;”
“如果真的是這個原因引起的,患者反覆發熱、腰痛、腹痛這些症狀就都可以解釋了;”
“病原學方面,具有動脈壁親和力的非傷寒沙門菌——也就是導致傷寒的傷寒沙門菌的兄弟——最為常見,之前這個患者曾使用第三代頭孢菌素、左氧氟沙星治療有效,也符合這種菌的特徵;”
“如果是感染性動脈瘤的話,病原體會不斷繁殖並釋放入血,可以透過血培養找到,所以我在住院單上標記了‘務必抽血培養’;這個病人已經反覆多次用藥,大部分病原體可能已經被殺死了,血培養不一定肯定能找到;但是他最近有反覆發熱,推測感染比較嚴重,還是有找到病原體的可能的。”
“沙門菌……傷寒沙門菌感染現在已經很少見了,這個非傷寒沙門菌感染應該更加少見吧?教科書裡好像都沒說過,我們真的會撞到嗎?”住院醫生問,語氣中有一點猶豫,更多的是遇到罕見病的激動。
“是的,非常少見,但是遇到可疑的病人,一定要大膽猜測,小心求證。我們先馬上按照沙門菌感染用藥,同時等待血培養結果,看能不能抓到病原體;同時密切關注患者症狀體徵,謹防動脈瘤破裂,隨時有需要急診手術的可能。”
用藥的第二天,老田雖然還在發燒,但體溫峰值已經有所下降。到了第三天,病房辦公室接到了微生物室打來的電話:
“血培養陽性,革蘭陰性桿菌,初步藥敏檢測已完善,目前給病人用的的第三代頭孢菌素和左氧氟沙星都敏感,會進一步做菌種鑑定”。
疾病的元兇終於有了苗頭,病房辦公室瀰漫著一種激動的氣氛,大家都在盼望菌種鑑定的結果,看看是不是那個聞所未聞的、神奇的“非傷寒沙門菌”,隱約感覺即將見證一個偉大的歷史時刻。
誰知道一波剛平,一波又起,2天后的凌晨四點鐘,呼叫鈴聲劃破了病房的寧靜。
已經不再發燒的32床老田,突發腹痛!
而且是普通止痛藥根本壓不下去的那種!
想起胡主任之前的提醒“謹防動脈瘤破裂”,深知利害的值班醫生一刻也不敢耽擱,當即聯絡了急診主動脈CT檢查,並且請血管外科緊急會診,馬上閱片。
“不好!腹主動脈瘤瘤體較前明顯增大,需要緊急手術,不然動脈瘤隨時可能出現進展,一旦破裂大出血,隨時可能導致死亡!但手術風險也比較大!”
醫生和田阿姨談話之後,田阿姨害怕得全身抖個不停,但是醫生的一句話戳中了她的心:“這要是在家裡發病,可能就來不及趕到醫院、更不要說及時手術了”,她一咬牙一跺腳:“同意手術!”
外科醫生為老田緊急安排了介入手術,說要植入人工血管內支架。
手術室外面,田阿姨如泥塑木雕般一動不動,緊緊捏著座位的扶手,心中百轉千回:三個月的發燒,都在一點一點消耗著老田的精氣神;其中任何一個這樣的夜晚,那個沙什麼菌都可能會揮舞黑白無常的鐮刀帶走老田這條命;在醫院裡發病,已經是所有結局中最幸運的一種了,至於其他結局,她想都不敢想……
感覺經歷了一個世紀那麼長的時間,老田出了手術室,得知手術順利的那一刻,田阿姨感覺全身的力氣都用光了。
手術當天,老田的血培養最終結果也出來了,名字叫都柏林沙門菌,就是胡教授最開始推測的非傷寒沙門菌的一種。
由於一入院就開始接受強有力而有效的抗感染治療,幸運的老田手術後也沒有再出現發熱、腹痛的情況,很快就康復出院了。
胡教授囑咐說,因為這個細菌可以長在血管上,抗感染療程需要比較長,他讓老田千萬要珍惜這來之不易的治療效果,不能自行停藥。
此時距離入院僅僅過了十天,老田再一次站在醫院門口,身體裡是兩枚人工血管撐起的重獲完好的大動脈,一腔熱血也已經祛除了汙穢;身體外,有微風吹過,帶來鳥語花香,太陽照常升起,這再平常不過的景緻,差一點與他再也不相關,一切都恍如隔世。
生死之外,都是擦傷。
醫生提醒
1、什麼是感染性動脈瘤?
動脈瘤是由於動脈壁的病變或損傷,形成動脈壁侷限性或瀰漫性擴張或膨出。動脈粥樣硬化、損傷、感染、風溼免疫性疾病等都可引起動脈瘤,其中感染引起的動脈瘤被稱為感染性動脈瘤。
2、感染性動脈瘤有哪些特點?
感染性動脈瘤典型的表現為高熱、腹痛或者腰背痛及腹部搏動性腫塊。與其他原因引起的動脈瘤相比,感染性動脈瘤進展更為迅速、破裂風險更高,後果更嚴重。
3、感染性動脈瘤的危險因素有哪些?
感染性動脈瘤的危險因素包括:動脈粥樣硬化、既往存在動脈瘤、動脈損傷(如靜脈藥癮及醫源性操作)和既往感染(如心內膜炎)等,其中動脈粥樣硬化和既往存在動脈瘤往往形成區域性感染。
4、哪些病原體會引起感染性動脈瘤?
非傷寒沙門菌、葡萄球菌、布魯氏菌、鏈球菌、大腸埃希菌、流感嗜血桿菌等都可以引起感染性動脈瘤,其中非傷寒沙門菌最為常見,少見的病原體還包括梅毒螺旋體、分枝桿菌及真菌。
5、沙門菌是如何引起感染性動脈瘤的?
沙門菌感染常為食源性,多分離自禽肉及蛋奶類,可導致短暫的菌血症;若動脈內膜條件合適如存在粥樣硬化斑塊或附壁血栓、或合併免疫抑制等情況,細菌可定植於動脈管壁,進而感染形成動脈瘤,同時可伴輕微、呈自限性的腸道症狀,如腹瀉等,或不伴任何腸道症狀。
6、感染性動脈瘤能治好嗎?
感染性動脈瘤的治療包括藥物抗感染聯合外科清創術。對於血流動力學不穩定的腹主動脈瘤破裂患者或手術風險較高的患者,血管內動脈瘤修復正成為首選手術方法。然而,術後的主要問題是持續性感染,因此術後繼續使用有效的抗生素治療是尤為重要的。對於治療的療程目前尚無統一意見,大部分研究建議6周靜脈抗感染後續以6周口服抗感染治療;另有些研究支援更長時間甚至終身的抗感染治療;對於區域性感染嚴重、耐藥菌或真菌感染者,抗感染療程需適當延長,謹慎停藥。
本文首發於“復旦大學附屬中山醫院感染團隊(zsgr2020)”,醫師報已獲授權釋出!
作者:張堯 黃英男
稽核:胡必傑 潘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