哮病是由於宿痰伏肺,遇誘因或感邪引觸,以致痰阻氣道,肺失肅降,痰氣搏擊所引起的發作性痰鳴氣喘疾患。發作時喉中哮鳴有聲,呼吸氣促困難,甚至喘息不能平臥為主要表現。後世醫家鑑於哮必兼喘,故一般通稱“哮喘”,為與“喘病”區分故定名為“哮病”。
【疾病診斷】
一、中醫診斷標準
參考《中醫內科學》:發作時喉中哮鳴有聲,呼吸困難,甚則張口抬肩,不能平臥,或口唇指甲紫紺。呈反覆發作性,常因氣候突變、飲食不當、情志失調、勞累等因素而誘發。發作前多有鼻癢、噴嚏、咳嗽、胸悶等症狀。有過敏史或家族史。兩肺可聞及哮鳴音或伴有溼囉音。
二、西醫診斷標準
參考《中國支氣管哮喘防治指南》:反覆發作喘息、氣急、胸悶或咳嗽,多與接觸變應原、冷空氣、物理及化學性刺激、病毒性上呼吸道感染、運動等有關;發作時在雙肺可聞及散在或瀰漫性,以呼氣相為主的哮鳴音;上述症狀可經治療緩解或自行緩解;除外其他疾病所引起的喘息、氣急、胸悶和咳嗽。臨床表現不典型者結合氣道敏感性試驗、撥出氣NO濃度測定等可幫助確診。
三、臨床分期診斷
參考《中國支氣管哮喘防治指南》:1.急性發作期:指喘息、氣急、咳嗽、胸悶等症狀突然發生,或原有症狀急劇加重,常有呼吸困難,以呼氣流量降低為其特徵,常因接觸變應原等刺激物或治療不當等所致。2.慢性持續期:是指每週均不同頻度和(或)不同程度地出現症狀(喘息、氣急、胸悶、咳嗽等)。3.臨床緩解期:指患者無喘息、胸悶、氣急、咳嗽等症狀,並維持1年以上。
【中醫治療】
中醫認為,本病多為外邪侵襲、飲食不當、情志失調、勞欲久病等引起肺失宣降,肺氣上逆或氣無所主,腎失攝納所致。《丹溪治法心要》言“未發以扶正氣為要,已發以攻邪為主”,故發作時治標,平時治本是本病的治療原則。
其治療原則也是按虛實論治。實則治肺,主要以祛邪利氣為治,分別採用溫宣、清肅、祛痰、降氣等法。虛則治在肺腎,以腎為主,治以培補攝納。採用補肺、納腎、溫陽、益氣、養陰、固脫等法。
根據國家中醫藥管理局《哮病(支氣管哮喘)中醫診療方案(2017年版)》,中醫辨證施治,一般從臨床分期辯證治療。
一、急性發作期
1.風哮證:主要表現為哮病,喘憋氣促,喉中鳴聲如吹哨笛;咳嗽、咯痰黏膩難出,無明顯寒熱傾向;起病多急,常倏忽來去;發前自覺鼻、咽、眼、耳發癢;噴嚏,鼻塞,流涕。舌苔薄白,脈弦。當以祛風解痙,宣肺平喘為治,方用黃龍舒喘湯加減,藥取炙麻黃、甘草各5克,地龍、蟬蛻、紫蘇子、石菖蒲、白芍、五味子、白果、防風各10克,水煎服,每日1劑;餘藥渣水煎取汁足浴,每日2次,每次10-30分鐘(下同)。
2.寒哮證:主要表現為哮病,喉中哮鳴如水雞聲,呼吸急促,喘憋氣逆,痰色白多泡沫,口不渴或渴喜熱飲,形寒怕冷,天冷或受寒易發。肢冷,面色青晦,舌苔白滑,脈弦緊或浮緊。當以宣肺散寒,化痰平喘為治,方用射干麻黃湯加減,藥取射干、半夏、杏仁、紫菀、冬花各10克,麻黃、細辛、甘草各5克,生薑3片。
3.熱哮證:主要表現為哮病,喉中痰鳴如吼,喘而氣粗息湧,胸高脅脹,咯痰色黃或白,粘濁稠厚,口苦,口渴喜飲,汗出,面赤,或有身熱,煩躁不安,大便秘結,小便短赤,舌紅苔黃膩,脈滑數或弦滑。當以清熱宣肺,化痰定喘為治,方用定喘湯加減,藥取麻黃、甘草各5克,黃芩、桑白皮、蘇子、半夏、銀杏、杏仁、款冬花各10克。
4.陽虛喘脫危證:主要表現為哮病,哮病反覆久發,喘息鼻煽,張口抬肩,氣短息促,煩躁,昏蒙,面青,四肢厥冷,汗出如油,舌質青暗、苔膩或滑,脈細數不清,或浮大無根。當以化痰開竅,回陽固脫為治,方用回陽救急湯加減,藥取人參(另煎兌入)、煅龍骨、煅牡蠣各30克,炮附片、山萸肉、石菖蒲、白果、葶藶子、蛤蚧各10克,甘草5克。本期病情危重,應積極治療。
二、慢性持續期
1、痰哮證:主要表現為哮病,喉中痰涎壅盛,聲如拽鋸,喘急胸滿,但坐不得臥,痰多易出,面色青暗,舌苔厚濁或黃膩,脈滑實。當以健脾化痰,降氣平喘為治,方用三子養親湯加減,藥取炙麻黃、甘草各5克,苦杏仁、橘紅、半夏、茯苓、紫蘇子、萊菔子、白芥子、訶子各10克。2、虛哮證:主要表現為哮病,氣短息促,動則喘甚,發作頻繁,甚則持續喘哮,口唇、爪甲青紫,咯痰無力,痰涎清稀或質粘起沫,面色蒼白或顴紅唇紫,口不渴或咽乾口渴,形寒肢冷或煩熱,舌質淡或偏紅,或紫暗,脈沉細或細數。當以補肺納腎,降氣平喘為治,方用平喘固本湯加減,藥取黃芪15克,胡桃肉、五味子、紫蘇子、法半夏、款冬花、陳皮、地龍、淫羊藿、生地各10克。
三、臨床緩解期
1.肺脾氣虛:主要表現為哮病,氣短聲低,自汗,怕風,易感冒,倦怠乏力,食少便溏,舌質淡,苔白,脈細弱。當以健脾益肺,培土生金為治,方用玉屏風散和六君子湯加減,藥取黃芪15克,白朮、防風、黨參、茯苓、陳皮、半夏各10克,甘草5克。
2.肺腎兩虛:主要表現為哮病,短氣息促,動則為甚,腰膝痠軟,腦轉耳鳴,不耐勞累。或五心煩熱,顴紅,口乾,舌質紅、少苔,脈細數;或畏寒肢冷,面色蒼白,舌淡、苔白,質胖,脈沉細。當以補益肺腎,納氣平喘為治,方用補肺散合金水六君煎加減,藥取桑白皮、熟地黃、人參(另煎兌入)、紫菀、五味子、當歸、法半夏、陳皮、茯苓、菟絲子、補骨脂、黃芪、淫羊藿、生地各10克,炙甘草5克。
根據《哮病(支氣管哮喘)中醫診療方案(2017年版)》:“膏方:慢性持續期和臨床緩解期的患者,根據患者體質辨證使用”,因此,常規治療時,可選用下列膏藥治療方:
1.黑胡麻仁膏:黑胡麻仁250克,生薑汁、蜂蜜、冰糖各100克。先將胡麻仁炒香研末,納入蜂蜜、薑汁、冰糖拌勻,隔水蒸約2小時即成,每次1湯匙,每日3次,溫開水送服。可補肺益腎。
2.牛髓杏桃膏:牛髓、杏仁泥、胡桃仁各120克,山藥末250克,煉蜜500克。可將牛脊髓洗淨,切細。甜杏仁、胡桃仁、山藥共研細末,與牛脊髓、蜂蜜同放鍋中,煮熬為膏劑,置瓶中備用,每次1湯匙,空腹溫開水送服。可補益肺腎、納氣平喘。
3.石甘二前膏:生石膏25克,甘草、前胡、白前、款冬花、貝母各30克,蜂蜜適量。將諸藥搗碎,水煎取汁,文火濃縮,加蜂蜜煮呈綢膏時即可。每次20ml,每日3次。可清熱宣肺,化痰平喘。
4.河車膏:黨參、生地黃、枸杞、當歸各60克,紫河車1具。將諸藥擇淨,研細,水煎3次,3液合併,文火濃縮,加入蜂蜜煮沸收膏即成。每次10毫升,每日3次,溫開水適量送服。可健脾溫腎,納氣平喘。
5.射干麻黃膏:射干、乾薑、細辛、甘草各45克,麻黃、厚朴、紫蘇子、白芥子各60克,制半夏、紫菀、陳皮、瓜蔞、杏仁、大貝母、款冬花、葶藶子各90克,茯苓100克,附子30克,蜂蜜500克。將諸藥擇淨,研細,水煎3次,3液合併,文火濃縮,加入蜂蜜煮沸收膏即成。每次20毫升,每日2次,溫開水適量送服。可溫肺散寒,化痰平喘。
我是堅持用簡單語言解釋複雜疾病知識的愛生活的溪流,碼字不易,如果上面的健康科普知識對你們有所幫助,請幫忙點個關注或點個贊吧,或者請你把這篇文章轉發,讓更多醫學愛好者看到,謝謝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