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地時間10月26日,印度尼西亞海軍2艘賓杜尼灣級登陸艦KRI Teluk Weda(526)號和 KRI Teluk Wondama(527)號正式服役,艦名取自印尼的海灣。
印尼地跨赤道,70%以上領土位於南半球,一度被荷蘭殖民。陸地面積約190.4萬平方千米,海洋麵積約316.6萬平方千米(不包括專屬經濟區),由太平洋和印度洋之間約17508個大小島嶼組成,海岸線總長54716千米,為全世界最大的群島國家。為有效管控島嶼,需要大量的兩棲艦艇。
在大量的美製LST、蘇聯蛙級登陸艦不堪用之後,印尼新建了賓杜尼灣級登陸艦,首艦於2014年服役。賓杜尼灣級由印尼自主設計建造,全長117米,寬16.40米,幹舷高7.80米,最大航速16節,自持力20天,人員編制111名。可搭載367名士兵、15輛BMP-3F步兵戰車和1架直升機,相當於一個戰車連、1個兩個步兵連。在功能上,可與先前引進韓國技術建造的望加錫級船塢登陸艦配套使用。
在總體設計上,賓杜尼灣級外觀類似於民用滾裝船,擁有首開門、方尾。上層建築長度佔據艦體一半長度,擁有3層連續甲板室,可獲得充裕內部空間,以提升居住效能,增加後勤物資攜帶量。新服役的兩艘登陸艦為該級8號艦、9號艦,外觀上進行了進一步最佳化,上層建築前端向後傾斜,採用了切角設計,線條更為硬朗現代。武器從早期的單座露天40炮升級為2座新式博福斯40炮。
在登陸載具方面,變化不大。前甲板可以放置2-3艘突擊快艇,透過吊機進行吊放。上層建築兩側設有大型凹槽,分別容納2艘人員登陸艇。綜合充裕的居住空間、20天的自持力,賓杜尼灣級功能在一般登陸艦基礎上,可以充當前線基地艦,在特定海域長時間遂行任務。近幾年來,這種艦艇在東南亞海軍特別有市場。
除了印尼海軍,菲律賓、馬來西亞都裝備了類似艦艇,可以攜帶直升機、突擊艇、登陸艇等多種載具,在主權爭議海域或者權利爭議海區充當前進海上基地,可以長時間保持軍事存在。相對於投入大、週期長的海軍基地建設,這種思路不失為一種效費比高的策略。印尼海軍似乎對這型艦非常滿意,不斷設計完善,計劃建造數量達12艘。
當然,印尼已經完成了納土納群島基地的建造工作。納土納大島基地屬於綜合型基地,可部署中型護衛艦、潛艇、巡邏機等海軍兵力,部署陸軍步兵、裝甲兵、防空兵等防衛力量,在預警力量支援下,納土納已成為一個牢固的前進基地,既便於平時管控,也便於進行威懾活動。
但表面的膨脹與潛艇的失事,說明了21世紀的印尼海軍還是大而不強。目前,印尼人口達到2.62億(2019年資料),位居世界第四。在內部,傳統的儒家文化、西方文化影響日趨有限,來自中東的宗教上位,龐大人口的分層與多元的宗教會帶來變數。在外部,澳大利亞一直打破壓在頭上的“這座大山”,策略是從干涉轉向合作。
印尼是大洲及大國間的中間地帶,自然是穩定為好。印尼潛艇失事後,我們提供了專業救援,顯示了重要的維護地區安全與穩定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