腫瘤的轉移是一個非常複雜的過程,包括了癌細胞的增殖、對細胞外基質的消化,以及其後癌細胞隨血液或淋巴播散至患者全身,並在靶器官上重新定植等一系列步驟。
在整個轉移過程當中,細胞之間或細胞與基質之間的粘附功能異常具有決定性的意義。而粘附斑激酶(FAK)對於這一功能有重要的作用。
已經有越來越多的研究證據表明,截斷FAK的作用,能夠使癌細胞的流動性降低,從而顯著降低轉移的風險!
FAK,癌症轉移的“罪魁禍首”
粘附斑激酶(FAK),又有一個名字叫做PTK2蛋白酪氨酸激酶2(PTK2)。這是一種由PTK2基因編碼合成的蛋白質,參與細胞粘附(細胞之間以及與周圍環境的粘附)和擴散(細胞四處移動)的過程,與細胞的正常凋亡過程也有關聯。
但這個基因在整個生物進化的過程中被形容為“高度保守”的,各物種間高度同源,相似比例高達90%。健康的細胞也會表達FAK,但表達水平並不高,主要在抑制細胞凋亡的過程中發揮作用。
FAK表達的上調,包括蛋白高表達以及過度啟用,存在於幾乎所有的腫瘤組織當中,例如常見的肺癌、胃癌、結直腸癌、子宮癌以及黑色素瘤等等。
簡而言之,如果FAK多了,那麼癌細胞就更容易從原發部位(也就是最初的病灶部位)脫落,隨著血液迴圈和淋巴迴圈跑到患者的身體其它位置,例如肺、肝、骨骼等等,並且在這些位置“紮根”,生長成一個新的轉移病灶。
此外,也有越來越多的研究證實,FAK高表達的患者生存期明顯縮短,遠遠不如FAK表達更低的患者。這樣的特點,讓FAK成為了一個用於癌症早期診斷以及預測患者預後水平的、非常有潛力的重要指標。
總結起來,FAK有這麼三大特點:
①在多類癌症當中高表達;
②大部分正常細胞低表達;
③對於正常細胞有意義,對於癌細胞也有關鍵性意義,抑制它有利有害,但可以延長患者生命。
看到這三點,相信大家腦海中出現的第一個印象就是——這個靶點,有機會成為靶向藥物的靶標!
當然,也有一些可能的風險,比如以FAK為靶標研發的靶向治療藥物,副作用可能會比較廣泛(畢竟正常細胞也普遍表達FAK),副作用嚴重性未知;且一靶標並非致癌基因突變產生的,因此單獨應用是否能取得理想的療效仍需驗證,但絕對有不錯的與其它靶向藥物聯合應用的潛力。
事實上,研究者們也是這樣認為的,並且已經研發出了對應的藥物。
FAK抑制劑,療效獲得初步驗證
FAK抑制劑的研發從很早就已經開始了,例如2008年輝瑞研發的兩款產品,2009年葛蘭素史克的產品,以及PF-228、PF-271、NVP-226、VS-6063、VS-4718等等。但整體來說,這些單藥方案的療效都不是特別理想。
但多項Ⅰ期臨床試驗也驗證了FAK抑制劑的安全性。絕大部分的治療相關不良事件屬於輕度或者中度,僅有部分試驗當中發生了極少數的重度不良事件,且均為可逆的,不會給患者留下永久的傷害。
IN10018是一款FAK抑制劑,最初以BI 853520為代號,由勃林格殷格翰研發,後被應世生物收購。在透過Ⅰ期臨床試驗驗證了其安全性(不良反應可耐受,均可逆)以及初步的有效性(27%)之後,研究者開始進一步嘗試這款藥物與KRAS抑制劑聯合,用於治療KRAS突變患者的療效。
目前,這款藥物的中國中心臨床試驗正在招募患者,希望瞭解試驗詳情的患者,可以諮詢基因藥物匯-臨床新藥招募中心。
■ 本文由基因藥物匯作者醫學部Erica原創,未經允許請勿轉載。
*基因藥物匯提醒:本文中涉及的藥物及方案仍處於臨床研究階段,資料來源為已經發表的論文或會議摘要,僅供專業人士參考,不能作為真實世界應用效果的保障。新藥臨床試驗應在醫生或專業人士的指導下進行,基因藥物匯不建議患者自行使用本文中涉及的任何一款藥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