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聯絡我們
一般認為,Ia型超新星起源於碳氧白矮星的熱核爆炸,基本相同的峰值光度使它們成為銀河系外距離的指示器,是研究宇宙膨脹的重要探針。Ia型超新星存在多樣性,不同前身星系統及爆發機制可能影響其作為距離探針的精度。有研究表明,高速Ia型超新星與正常速度Ia型超新星可能來自兩個不同的群體。對不同光球層速度Ia型超新星開展觀測研究,有助於Ia型超新星多樣性的研究,並深入理解Ia型超新星爆炸機制及其前身星系統。
中國科學院新疆天文臺光學天文研究室科研人員與國內外合作者研究確認了SN 2017fgc為高速Ia型超新星,其光球層膨脹速度約15000±150千米/秒,顯著高於正常Ia型超新星。
SN 2017fgc爆發後,研究人員聯合使用多臺望遠鏡,觀測並獲取該星大量多波段測光和光譜資料,其中測光資料覆蓋從光極大前12.3天到光極大後204.7天,光譜資料涵蓋了光極大前11.7天到光極大後388.9天共38條譜。研究者採用光變曲線模板擬合、流量密度分佈分析等方法,求得該超新星的光變曲線形狀引數及絕對星等和光度,並使用譜線擬合等方法,計算了該超新星光球層膨脹速度及一些中等質量元素速度的演化。透過批次實測統計研究分析,提出Ia超新星光譜中Fe II混合線和Mg II混合線等值寬度與超新星膨脹速度存在一定的正相關性。研究認為,相比正常速度Ia型超新星而言,高速超新星可能經歷了更完全的燃燒,而Ia型超新星的高速膨脹特徵可能與其拋射物中較重元素的深度混合有關。
該研究有助於理解Ia型超新星前身星系統及其爆炸物理機制,相關研究成果發表在《天體物理雜誌》上。
來源:中國科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