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華龍一號”批次化首臺機組內穹頂吊裝成功
10月27日上午,我國自主三代核電“華龍一號”批次化建設首臺機組——中核集團漳州核電1號機組內穹頂成功完成吊裝工作,這標誌著該機組從土建施工階段全面轉入裝置安裝階段,也為“華龍一號”批次化建設邁出堅實步伐。
——新華網
2、挺進萬米深藍,拓展深海科考——“奮鬥者”號“十四五”開局首潛航次取得新突破
一艘被譽為“移動海上實驗室”的科考船,搭載由15家單位、60人組成的科考隊伍,攜帶國家關鍵深海裝備,從海南輾轉抵達“地球第四極”。
一個“十四五”時期開新局的航段,近60天、5388海里的征程,“奮鬥者”號全海深載人潛水器投入常規科考應用,多個深海“神器”接受萬米洗禮,我國深海科考由“進入”向“探測”繼續推進。
今年8月至10月,“探索一號”科考船完成了第21個科考航次的首個航段,其搭載的“奮鬥者”號再次在萬米深海征途上留下足跡。這證明,人類認識、保護、開發海洋的腳步,將永不停止。
——新華網
3、中國空間站挺進有人長期駐留時代
近日,神舟十三號載人飛船成功發射,並與中國空間站天和核心艙完成了徑向交會對接。3名中國航天員——翟志剛、王亞平和葉光富進入核心艙,開啟了為期6個月的太空生活。中國空間站迎來了“老家”來的第二批訪客,開啟了有人長期駐留時代。
轉眼間,神舟十三號任務已進行了十日有餘。在中國各地,夜空中“捕捉”空間站的蹤跡,成為眾多天文愛好者的新時尚。而在太空之上,中國航天員也將在駐留期間實施出艙活動、空間科學實驗與技術試驗等任務。
——人民日報海外版
4、5.3億年前苔蘚動物化石現身 三幕式寒武紀大爆發假說有了新證據
苔蘚動物起源於何時?三幕式寒武紀大爆發假說有了新證據?
來自西北大學等單位的研究人員透過對陝南鎮巴小洋剖面燈影組發現的微體化石進行研究發現,苔蘚動物起源於5.3億年前的寒武紀大爆發早期,而非此前認為的4.8億年前的奧陶紀。這一發現進一步支援了中科院院士舒德干團隊提出的三幕式寒武紀大爆發假說,揭示了在4000萬年的時間裡,寒武紀動物界從基礎動物到原口動物,再到後口動物不斷升級的演化過程,反映了寒武紀大爆發過程的連續性和階段性。相關研究成果10月27日線上發表於《自然》雜誌。
——科技日報
5、中國首本衛星導航英文學術期刊國際影響力快速提升
10月28日,作為北斗全球衛星導航系統的官方學術交流平臺,中國衛星導航領域第一本英文學術期刊《衛星導航(英文)》(Satellite Navigation,SANA),本月已正式被國際知名的新興資源引文索引資料庫(ESCI)收錄。
2020年1月創刊的《衛星導航(英文)》由中外權威衛星導航專家40餘人組成國際化編委會,創刊一年多即被ESCI收錄,證明新刊的學術水平和潛力獲得國際出版界和學術界的認可,國際影響力正在快速提升,向成為世界一流科技期刊又邁進一步。
——中國新聞網
6、《自然》:生長素是如何快速促進細胞生長的
▲ TMK 介導的細胞膜生長素引起細胞伸長機制模式 圖片來源:福建農林大學
10月27日,福建農林大學園藝生物學及代謝組學—加州大學河邊分校聯合中心在《自然》上發表題為《TMK激酶介導細胞表面生長素訊號啟用細胞壁酸性化》的研究文章。
該工作揭示了植物透過細胞膜表面類受體激酶家族蛋白(TMK)感受胞外生長素,透過特異磷酸化啟用細胞膜表面的質子泵(H+-ATPase),導致細胞壁的酸性化,促進細胞的伸長及組織生長。該研究解析了植物學領域一直以來未解決的“酸性生長假說”的機制:生長素是如何快速促進細胞生長?
——中國科學報
來源:今日科協微信公眾號
中國科協各級組織要堅持為科技工作者服務、為創新驅動發展服務、為提高全民科學素質服務、為黨和政府科學決策服務的職責定位,推動開放型、樞紐型、平臺型科協組織建設。接長手臂,紮根基層,團結引領廣大科技工作者積極進軍科技創新,組織開展創新爭先行動,促進科技繁榮發展,促進科學普及和推廣,真正成為黨領導下團結聯絡廣大科技工作者的人民團體,成為科技創新的重要力量。——習近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