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朱漢斌)廣東省科學院生態環境與土壤研究所研究員孫蔚旻團隊揭示了固氮菌群對銻、砷汙染土壤剖面的生態適應性機制。相關研究近日發表於《環境汙染》。
在我國,長期的採礦活動造成西南多地區出現銻、砷的嚴重汙染。不同的土壤深度,可影響砷、銻的濃度、形態、吸附、遷移、生物轉化等過程,土著固氮菌群也會隨之發生相應的變化。
研究人員透過研究樣本證明,輕汙染區(MC)場地各層(0~2 m)的pH值更低,其Eh值及砷、銻、硫酸根濃度則更高。同時,MC場地nifH丰度(固氮酶基因丰度)大於重汙染區(HC),且nifH丰度與土壤深度呈顯著正相關;而銻、砷共汙染也會導致不同土層群落的多樣性下降,固氮菌群落的生物相互作用由HC的淺層土壤向MC的深層土壤逐漸恢復。
研究還表明,根瘤菌屬被鑑定為銻和砷汙染土壤坡面中的關鍵微生物,並且在銻和砷汙染土壤垂直坡面中可能發揮了重要的生態功能。
來源: 《中國科學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