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見習記者王昊昊)糖尿病人的傷口往往比普通人的更易感染且難以癒合。長沙理工大學卿志和課題組構建了一種由鉑奈米酶、細菌靶向性核酸適配體、葡萄糖氧化酶和透明質酸組成的奈米酶膠囊,這個可以自提供過氧化氫和自調節微環境酸度,穩定性好、抗菌活性強的奈米酶探針體系被命名為APGH,能有效提高糖尿病等慢性病傷口部位的抗菌效果,讓傷口更快癒合。該研究成果近日發表於《德國應用化學》。
糖尿病人的面板屏障受損後,傷口部位血糖高,為細菌增生提供了更多的養料,使感染更為嚴重。奈米酶在抗菌和促進傷口癒合方面的應用已有諸多研究,主要是利用奈米酶的過氧化物酶性質,催化過氧化氫產生高毒性的羥基自由基殺傷細菌。但現有的相關研究存在缺陷,比如,傷口部位的過氧化氫含量低,不足以作為羥基自由基的來源;發炎感染的傷口部位微環境呈鹼性,不利於奈米酶的過氧化物酶活性發揮。
基於DNA探針在鉑奈米顆粒表面的高穩定性修飾和高保真訊號釋放的前期研究,該研究團隊發展了一種細菌感染啟用的奈米酶,在生理條件下同時打破了局部氫離子濃度低和過氧化氫的限制,提高了慢性傷口部位的抗菌效果。
研究人員首先合成了一種適配體功能化的鉑奈米酶,再用透明質酸將該奈米酶與葡萄糖氧化酶共包裹,構建了一種奈米酶膠囊Apt-PtNZs/GOX@HA(APGH),應用於抗菌領域。
為了驗證APGH的活性轉化與抗菌作用,研究團隊選取糖尿病感染傷口為研究模型,用APGH治療金黃色葡萄球菌感染的傷口。結果顯示,未進行任何治療的空白組觀察到典型的慢性傷口症狀,即使延長感染時間,也幾乎沒有癒合。APGH處理後糖尿病小鼠的傷口癒合很快,3天后觀察到明顯癒合,9天后傷口結痂,12天后透過傷口組織切片的H&E和Masson染色進一步驗證了這些癒合狀態。
該研究中透過調控生理微環境以增強奈米酶活性的策略具有通用性,對促進奈米酶的生物學應用具有重要意義。
來源: 《中國科學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