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生命時報
一直以來,美國疾病控制與預防中心(CDC)的健康指南建議洗手時至少搓洗20秒。為評估該建議,英國應用數學家保羅·哈蒙德發起了一項實驗,發表在美國《流體物理學》雜誌上,結果證實了這一觀點。
研究人員使用了一個數學模型來考察洗手的關鍵機制,以此來確定從手上去除病毒、細菌和其他顆粒需要多長時間。該模型使用波浪形的粗糙表面代表手,用微小顆粒代表細菌。實驗中,波浪形的表面不停抖動,顆粒被陷在粗糙表面,兩者之間有一層液體薄膜象徵著水流,並且不停地“沖刷”。在這一過程中,水流的能量越高,手的移動速度越快,越容易把顆粒沖掉;如果雙手搓洗的力度太輕、速度太慢,即便水流夠大,也難把顆粒沖掉。
最後發現,在用力搓洗20秒(相當於唱兩遍“生日快樂”歌的時長)後終於清除掉表面的細菌。但研究人員也指出,該模型沒有考慮在這一過程中肥皂所產生的化學作用。
本文來自【生命時報】,僅代表作者觀點。全國黨媒資訊公共平臺提供資訊釋出傳播服務。
ID:jrt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