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蒙古自治區上百萬平方公里的狹長地域內不僅有遼闊壯美的大草原也有山脈、湖泊、盆地和沙漠戈壁
近日
“長城內外皆故鄉——內蒙古文物菁華展”
在中國國家博物館開展
展品含陶器、金器、玉器、石雕、青銅器...
其中
國博藏“九邊圖”首次公開展示
展覽透過三個部分
“農牧結合的早期形態”
“長城的修建與民族交融
”“長城沿線多元文化的交融”
系統揭示內蒙古地區
幾千年來農耕與遊牧文化交流
融合和昇華的歷史脈絡
展現中華多元一體格局
形成發展的歷史過程
長城內外皆故鄉
內蒙古240多件套文物亮相
內蒙古自治區位於我國正北方
東西橫跨近30個經度
在上百萬平方公里的狹長地域內
不僅有遼闊壯美的大草原
也有山脈、湖泊、盆地和沙漠戈壁
橫貫東西的長城
見證著中原農耕文化
和草原遊牧文化的碰撞和交融
形成了著名的“長城地帶”
夏商 彩繪陶罐 內蒙古博物院藏
夏商 單把鬲 內蒙古博物院藏
春秋 雙耳青銅鼎 內蒙古博物院藏
秦代 彩繪陶壺 內蒙古博物院藏
漢代“雲中丞印”銅印 托克托縣博物館藏
漢代 博山爐 內蒙古博物院藏
漢代 玉蟬 內蒙古博物院藏
東漢 龍首青銅器 內蒙古博物院藏
戰國 杆頭飾 內蒙古博物院藏
戰國 臥式青銅鹿 內蒙古博物院藏
戰國 青銅豆 鄂爾多斯市博物館藏
長城地帶處於氣候過渡帶
是遊牧和農耕生產方式的過渡地帶
也是一條特殊的文化地帶
在中華民族多元一體格局的形成
和發展過程中具有重要意義
新石器時代
中國北方族群的經濟生活
是以農業為主
兼營畜牧、狩獵的混合經濟
距今3500年左右
受乾冷氣候影響
草原地區逐漸形成
“逐水草而居”的生活方式
漢代 鹿形嵌貝鎏金青銅鎮 內蒙古文物考古研究院藏
秦漢一統中原
北方匈奴崛起
長達數百年的漢匈戰爭
不僅加速了中國境內的民族融合
也掀起了席捲歐亞的民族大遷徙的序幕
漢“單于和親”磚範 中國國家博物館藏
此後
鮮卑自大興安嶺南下
建立了北魏王朝
唐宋時期,突厥、回鶻、契丹
先後控制蒙古地區
五代 殯葬農作圖(區域性)
魏晉 鹿角金步搖冠 內蒙古博物院藏
唐代 褐釉瓔珞紋盤口穿帶瓶 內蒙古自治區文物考古研究院藏
唐代 突厥石人像 內蒙古文物考古研究院藏
13世紀
地跨歐亞的蒙古鐵騎
對世界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清代
蒙古等草原民族
逐漸融入中華民族的大家庭
在北方各民族的不斷興替中
草原文明與中原文明碰撞交流、
走向融合
在中華文明中書寫了生機勃勃
又多姿絢爛的篇章
北魏 二佛並坐石雕像 托克托縣博物館藏
北魏 蓮花化生童子瓦當 托克托縣博物館藏
眾多草原民族消失在歷史長河中
但他們的血脈融入了中華民族的大家庭中
他們的文化藝術
成為中華文化的組成部分
戰國 虎表豕咬斗紋金帶飾 鄂爾多斯博物院藏
東漢 月牙形金飾牌 內蒙古博物院藏
遼代 鎏金高士圖銀盃 內蒙古文物考古研究院藏
遼代 花口金盃 內蒙古文物考古研究院藏
遼代 乳釘紋玻璃盤 內蒙古自治區文物考古研究院藏
遼代 左:金釦花口白瓷盤 內蒙古博物院藏 | 右:銀釦花口白瓷盤 中國國家博物館藏
元代 嵌寶石掐絲金花飾 內蒙古博物院藏
文化認同是最深層次的認同
是民族團結之根
民族和睦之魂
展覽旨在引導觀眾瞭解
內蒙古地區多民族發展融合的
歷史和文化
真切感受中華民族多元一體的歷史脈絡
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
一睹明代長城全貌
國博《九邊圖》屏首次公開展示
此次展覽一大看點
是一副巨型地圖
國博珍貴館藏明代《九邊圖》屏
所繪地圖
東起遼東半島山海關,西至嘉峪關
重點包括明代九個軍事重鎮
故名“九邊圖”
《九邊圖》屏 共十二幅,每幅縱183.8、橫55.4釐米。中國國家博物館藏
明代《九邊圖》屏,共十二幅,每幅縱183.8、橫55.4釐米。1959年河北省文物管理委員會調撥。屏風正面為絹本,貼上於十二塊木板之上,畫面整體採用寫實的青綠重彩山水的畫法繪簡略地圖。東起遼東半島山海關,西至嘉峪關,其間邊陲要地稱“鎮”者共九個,分別為:遼東鎮、薊州鎮、宣府鎮、大同鎮、榆林鎮、寧夏鎮、甘肅鎮、太原鎮、固原鎮,故名“九邊圖”。
圖中還詳細繪出九邊之內外的城鎮關堡、蒙古營帳、山川河流等地理內容,主要城鎮之間,標有距離裡數。在第十一幅上部有題款為“嘉靖甲午四月六日職方清吏司主事靈寶許論識”的墨書序文,它所摹繪的原本是成書於明嘉靖十三年(1534年)、許論所著的《九邊圖論》。屏風背面貼上紙本行書《後赤壁賦》全文,落款“隆慶三年春三月之吉,賜武進士第京營練勇參將,古燕養靜山人郭全仁書”,後鈐兩枚小方印。
郭全仁,號“養靜山人”。漕運總督鄭曉在嘉靖三十三年左右上疏保舉郭全仁,稱他“才本明達,志亦堅定”,嘉靖三十九年俞大猷寫給吏部尚書董份的《上董潯陽書》中提到董份的門人郭全仁在他部下,稱他“文謨武略,迥出時輩”。這位武進士很可能隨俞大猷參加過抗倭,並立下過軍功,在他輾轉得到兵部繪製的《九邊圖》後,於隆慶三年揮毫潑墨寫下《後赤壁賦》,以此來抒發激動的心情。他雖為武將,但絲毫不輸文采,筆法蒼勁有力,一氣呵成,給人以酣暢淋漓之感。
明朝為防禦為蒙古的南下,明王朝從明太祖朱元璋開始,逐步在北部邊疆設定了九個軍事重鎮,這就是九邊防禦體制。九邊各鎮設有鎮守總兵、副總兵、參將、遊擊將軍、守備、千總、把總等官,無固定品級、無定員。九邊各鎮駐有重兵。常駐兵稱主兵,額設60萬左右;此外還有臨時調集的軍隊,數量相當可觀。九邊屯戍連綿,城堡遍佈,是明朝抵禦蒙古入侵的屏障,但在和平時期,又是明蒙之間進行政治、經濟交往的地帶。
《九邊圖》屏第一幅中的山海關 圖/國家博物館
《九邊圖》屏第十二幅中的嘉峪關 圖/國家博物館
薊鎮圖示所標註了其至永平府、遵化、密雲的裡數 圖/國家博物館
黃河中唯一有人居住的小島“娘娘灘” 圖/國家博物館
題款為“嘉靖甲午四月六日職方清吏司主事靈寶許論識”的墨書序文 圖/國家博物館
圖中的紫荊關、浮圖峪。此地區長城多因山險未築牆,為空心敵樓 圖/國家博物館
圖中所繪大青山北的幾個湖泊:東海子、西海子、野馬川、白海子、集寧海 圖/國家博物館
圖中所繪的賀蘭山。可見右側圖註標出:此時有零賊窺伺 圖/國家博物館
圖中所繪黃河之源 圖/國家博物館
圖中所示的皇城西北關隘。這條古道被稱為“軍都陘”或“關溝”,聯通著中原與塞外 圖/國家博物館
圖中所示皇都城 圖/國家博物館
圖中所示遼東編外酋首小王子部落駐牧地 圖/國家博物館
圖中所示長城橫臥在蜿蜒起伏的群山中 圖/國家博物館
據悉,展覽由中國國家博物館和內蒙古自治區文化和旅遊廳、內蒙古自治區文物局聯合主辦,內蒙古博物院承辦,是國家博物館推出的又一大型文物精品展。
展覽現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