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介紹了玉質的特點,今天接著說玉石的顏色。
玉石的顏色和紋理,由於所處地理位置的不同,呈現的色彩也是千姿百態。
根據目前實測的礦物特點,玉石顏色可分為本色和沁色兩大類。
本色是玉材本身的顏色,是礦物原有與生俱來的;而沁色是玉石礦物與其他礦物共存時,受到影響而產生的顏色,有透過玉石材料裂紋而侵入內部的顏色,也有是附著在玉材表面的顏色。
關於玉石的顏色有多種論調,國內的研究確定,目前最早的記載是春秋時期的文史資料。
《周禮》記載中曾將玉色分為蒼、黃、青、赤、白、玄等;
《呂氏春秋》中也有將玉分為青、赤、黃、白、玄五色,各自標準不統一。
昨天有人在文章下面留言,不是說一紅二黃三羊脂嗎?怎麼又把羊脂玉排到第一了?也暴露了目前對玉器文化認識的誤區,這種理論都是商業宣傳的結果,自己在朋友圈吹吹牛可以,千萬不要當著出來笑話人的依據。
要知道學術研究和江湖做生意是不同的概念,生意場上為了銷售,什麼樣的依據都可以拿來作為經典傳播,而學術研究是需要提供證據的,是需要考證和拿出依據的。
玉石材料的不同本色,取決於玉材所含礦物成分內部的微量金屬元素的多少。
現如今根據科學測試分析可以得知:含微量鉻的多呈翠綠色;含氧化亞鐵的多呈淡綠、墨綠色;含氧化鐵的多呈黃色、黃褐色;含鈦的多呈淡黃色;含矽酸錳的多呈紫色、紫紅色。
玉石材料的本色是判定玉材品種的重要標準。
以新疆和田玉為例,可分為白、黃、青、碧、墨等,而僅白玉就又可分為羊脂白、梨花白、雪花白、象牙白、魚肚白、糙米白、雞骨白等。
而玉石後天形成的不同沁色,則取決於出土環境土壤地質的微量元素情況。
由礦物質構成的玉器,長年埋在地下,在長期負壓或恆溫的狀態下,受泥土中所含其他物質的侵蝕作用,致使玉器表面甚至滲透到它肌理所產生的侵入的顏色,習慣上稱之為沁色。
人們通常稱黃色沁為土沁,白色沁為水沁,綠色沁為銅沁,紫紅色沁為血沁,黑色沁為水銀沁等等。
例如新石器時期紅山文化,良渚文化中部分玉器的雞骨白,就是指已經加工過的玉器整體或區域性受沁處色白無光,偶可見部位泛玻璃光澤;受沁玉質變疏鬆,或變質成石灰質、形同朽骨材質一般;其色如水煮過的雞骨頭,故稱“雞骨白”。
有的玉器僅在邊緣處區域性有沁色,有的是整體沁色,這是由於古代“燎祭”過程中,以火燒祭品後再埋入地下土中所致。
如良渚文化遺址出土的玉器多呈雞骨白色,也從另一個角度證明了考古遺址中火燒的遺蹟,說明古人的確有燒祭品的習俗。
當然,前不久我也專門寫過一篇文章,試圖透過查閱的記載和流傳在民間的說辭證明在春秋時期,獨特的一種玉石外表軟化加工工藝,因為這項工藝已經失傳,只能根據記載的文字做出一番推敲和猜測,證明古人的聰明和智慧的確是現代人無法企及的。
還有一種被神話的沁色就是棗皮紅,也叫硃砂紅或血沁,是因為玉器長期埋在地下的泥土裡,受硫化銀和高價氧化鐵等物質侵入玉體所致。
由於土壤中所含的礦物質和環境不同,玉器受沁的顏色各有深淺,形成點狀、塊狀、條狀和全部的沁色。
民間習慣上把玉器在墓葬中受屍血浸侵而變成的暗紅色也稱為血沁。在古人記載中也有“受血沁者其色赤,名日棗皮紅”。其實仔細想想就知道,玉質從堅硬到疏鬆,再到沁色侵染,不經過幾百年甚至上千年根本不可能形成,而屍體的血液又有那個會歷經百年而不幹涸?
所以此類謠言,聽聽也就當笑話了,如果非要較真,恐怕逝者也會跳起來罵你胡扯蛋。
玉器的沁色,在很大程度上是鑑定古玉的重要參考之一,當然也是後世仿古造偽的手段之一。
而且一個尷尬的現實就是,目前這些沁色幾乎都已經可以透過現代工藝仿製出來,所以真假沁色還需要多觀察對比,從細部進行分辨和區別。
其實玉和石的差異主要是由玉和石的材質的細膩程度決定的。
古玉的美,不僅僅是在於它的自然美,也在於它的人文美。
不僅是它自身材質的美,更是它獨有內涵的美。
而因長期埋在地下,致使玉器表失去了溫潤的質感,或者染上了各種沁色,這雖是對古玉的質地的損害,卻也增添了其古樸的韻味。
玉器的神秘性,不僅在於它是日月山川的精華,更在於它是能與自然界各種神靈溝通的媒體。
從神聖玄秘的祭祀禮儀用器,到人皆可攜的生活日常用品,經歷了漫長的發展演變過程。
自然美是人文美的載體,人文美使自然美更具光彩,二者是和諧的統一體,不僅反映了玉器的歷史觀,更是體現了它的文化觀。
最後善意提醒各位藏友,最近平臺修改了推送規則,同樣的文章已不是按時間先後推送,而是根據權重推薦文章了。
如果發現我的推文少了,也許跟您的閱讀習慣有關,從來不評論、不點贊、不點在看、不轉發,那您以後可能就再也收不到平臺的推送了。
所以,如果您以後還想收到我的推送文章,可以點選關注,經常點在看和贊,轉發分享,給我評論留言,感謝各位藏友們的一路支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