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晚上,即2021年10月21日晚上,夢裡有一個聲音對我說,講解奇石“儒相”系列,主要講好長方體+球體就可以了。我甚是疑惑不解,遂追問之,卻再沒有迴音,也不給理由。
早晨醒來,理一理思路,仔細想一想,覺得也行,遂記載如下:
一、從形狀來看,奇石“儒相”系列必須表現長方體的“方”和“直”。
比如臺灣朱若弟女士收藏的南田石《至聖先
圖1,至聖先師,臺灣南田石,13*12*28cm,臺灣石朱若弟 藏
師》(見圖1),從該石表面的白色石筋的構圖來看,孔子頭戴官帽,身板硬朗,形體“直”而“方”。同時,孔子做事情也是“直”和“方”的,相信大家都知道,他當上魯國大司寇的第七天,就殺了少正卯。
眾人疑惑。性格耿直的子貢也問其原因,孔子義正詞嚴地說道,“(少正卯)心逆而險、行闢而堅、言偽而辯、記醜而博、順非而澤”,該殺。否則,就不是君子所為。
從此以後,歷朝歷代的儒者,他們都遵循孔子的教導,從小就學習知識,“格物、致知”,即“直取”;窮時就“修身、齊家”,即“圓守;達時則“治國、平天下”。!
二,從形態來看,奇石“儒相”系列都存在著“謙謙君子”的獨特動作。
比如南田石《至聖先師》,人們一眼就能夠看到、或者感覺到,左邊中部的那團白色石筋,它們好像是孔子的兩手,在胸前互握,其動態明顯、清晰。
比如福建廈門的甘鷺生先生收藏的長江石《授業》(見圖2),其整體的淡黃色的背景上,一個彷彿是被畫家運用褐色線條勾勒的人物圖案躍然紙上。你看:他居中而坐,面向左方,彷彿在侃侃而談地授課;左手呢,則稍微抬起,形成手勢,以加強話語的力量……整個人物的動作,給人一種循循善誘、溫文爾雅的印象。
這個,即使是在當代追求利益的社會里,一個人的一個動作,也能夠讓別人感覺到他是否屬於“儒者”?是否屬於文化人?有時候究竟是什麼動作,也是說不清、道不明的,但是卻能夠讓人一眼就感覺得到:芳潤如露惠春蘭、明淨如亂山積雪、古雅如瑤瑟朱弦……
三、從形象來看,奇石“儒相”系列表現出來的都是“彬彬有禮”的君子形象。
比如四川宜賓市的王毅高先生收藏的長江石《孔子示禮圖》(見圖3),其“謙讓“的形象,表現了其“圓守”道義的內心,讓人擊節讚歎!
當然,今天的人們對“儒家”講的那些繁文縟節,是不勝其煩的。
但是,聯想到孔子生活的時期,我們就釋然了。那時是春秋戰國時期,周室衰微,禮崩樂壞!諸侯王國之間混戰不已,人民為了躲避戰亂流離失所。
孔子認為,要治理這樣的亂世,必須恢復周禮。唯有如此,才能在整個社會中形成君愛臣忠、父慈子孝、夫敬婦愛、兄友弟恭、朋誠友信的氣氛,造成和諧的局面。
於是,孔子開始周遊列國,宣傳“禮”教,雖然其中受盡屈辱,但仍然不改初心。這樣的“風骨”、這樣的形象,既深入人心,又光照千秋!
當然,“骨”是內在於人體的骨骼,最初系用來品評人物的,比如評價某人有“骨氣”、“正骨”、“剛骨”等。後來,作為一個鑑賞理念,劉勰在《文心雕龍》裡,把它與“風”聯絡在一起的,寫有《風骨》篇。因此,我們將“風骨”這個鑑賞理念運用於奇石“儒相”系列的審美活動中,是看中它能夠表達該系列奇石形象的慷慨任氣、磊落使才的特點。
賞石大師於公,他以詞牌“唐多令”的形式,對南田石《至聖先師》中孔子形象所表現出來的風骨,予以熱情讚美:
“罄竹寫春秋,用心劃九流。走列國、殷殷事王侯。陳蔡落荒猶不悔,朝天禮,復先周。
論語語無休,一言若九籌。幾千年、師表表神州。應嘆長川東逝水,千帆過,念沉舟。”
由此可見,本講座中的“圖”派奇石——南田石《至聖先師》所表現出來的“風骨”,是“儒者”們捨生取義的風骨。
“色”派奇石——長江石《授業》所表現出來的“風骨”,是“儒者”們循循善誘、高潔自強的風骨。
“色”派奇石——長江石《孔子示禮圖》所表現出來的風骨,是“儒者”們渴望扭轉社會風氣的一種獻身精神的風骨,以及希望人們處世理性的風骨。
依此類推,“形”派奇石“儒相”系列的形式之美、審美價值,我們也可以如此參照、處理!
呂耀文於“二為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