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高氣爽,遊人稀少。一個絕好的時機去頤和園靜心體會它的獨具匠心。
頤和園在中國皇家園林裡佔據著至高無上的位置,近的圓明園我們無緣一觀其輝煌時刻,看到的都是痛苦的記憶。傳說中的阿房宮、上林苑、艮嶽、金明池或是滄浪園都是一些謎一樣的故事,就連畫卷中的它們也是模糊一片。人們只有各自憑著想象遊蕩在思緒中建造的園林裡。頤和園雖然也經過戰火的洗禮,但是她萬般幸運的留存了下來,使我們對於中國園林所有美好的想象有了一個支撐點,她在我們的精神世界裡被放大、變幻以致重構,就這樣那些久已失落的皇家苑囿在我們心中重生了。
頤和園到底是個什麼地位?我們可以拿網紅的“凡爾賽”來做個簡單比較。的確那個坐落於巴黎市郊的皇宮在世界園林中是個佼佼者。有人做過一個比喻:“西方的園林像一幅油畫,令人一目瞭然且賞心悅目。而中國園林像一幅卷軸畫,你需要慢慢開啟才能看到它的美妙之處。”我卻認為不僅如此,眾所周知,中國畫的卷軸一般會長的超出常人視角,當人們的目光來回遊移在畫卷上的時候,常會因為新發現而驚喜。再說凡爾賽宮,滿目金碧輝煌,一切景觀都安排的“井井有條”,站在高處一目瞭然,即便有些地方是看不到的,也能憑著幾何對稱的規律猜個八九不離十。頤和園就大不一樣了,每次去都覺得這地方我沒來過,那景觀我沒見過。一方面它的面積超大,或許那處你真的就沒去過,另一方面就是他遵從自然的佈局。中國園林的核心理念之一是:“雖為人作,宛若天成。”而凡爾賽無處不是人工雕琢的痕跡。要不怎麼網紅語不叫“頤和園”呢?因為網紅就是顯擺,凡爾賽宮的所有“凡爾賽”都擺明面兒上了!
抱著這樣一個想法,準備再次去尋找屬於我的驚喜。我是一個“小富即安”品性,頤和園不是一天能看完的,所以今天搜尋的範圍僅限於頤和園後山的“四大部洲”,智慧海、佛香閣一線以及世間獨一無二的畫卷長廊。其實我對這些地方非常熟悉,以致到熟視無睹的程度。吹?真不是!
不過,有關我於頤和園的關係待會兒有時間再講,因為那都不是我對頤和園真正感興趣的原因。真正的拐點還是在今年初,經朋友介紹,我開始在古建築博物館做起了志願者講解員。自那時起,似乎所有古建築都開始有了生命,我開始與他們對話,並每每清楚的得到回應,與此同時我也研讀大師們的專著。現在每當我走進一座廟宇或是一座宮殿,都是一場歷史、文化的洗禮。故此也希望與大家一同分享這些愉悅的感受,那就讓我們從後山的“四大部洲”開始吧!
從頤和園北宮門進入院中,我們匆匆路過“蘇州街”,這地方“脂粉氣”太重,當年是為了粉黛三千逛街而建,故此我對此處的景觀向來不是很感興趣,但是將來要想了解古代商鋪及市集建築風格,這裡應該是個薈萃,說不定哪日心血來潮寫個短篇。
現在還是直奔我的主題:“四大部洲”。四大部洲其實不是這個建築群落的總稱,只是它的區域性。這個概念來自佛教,準確的說來自更早的印度教,佛教沿用了這個概念。頤和園的這座山被稱之為:萬壽山,當然是取慈禧老佛爺萬壽無疆之美意。先放下前山(南坡)不提,單是後山就是一座“須彌山”。我曾經在多處談及須彌山,但由於此概念與後山干係甚大,因此趁爬山的功夫兒再次贅述。
須彌山是佛教對世界的定義,一座須彌及其周邊領域屬於一個小世界,一千小世界為中千世界,一千中千世界為大世界,一千大世界叫什麼?這您都知道:大千世界。這下心情就不一樣了吧?!我們現在準備攀登的就是著名的“小世界”。
且慢!不是四大部洲嗎?怎麼都扯到大千世界去了?!別急!您聽我細細道來。我們上文說到的“小世界”的基本佈局可以從一張後山的俯檢視一目瞭然。
一個小世界:中央是須彌山,山高84000由旬(由旬是古印度尺度單位,別問我換算公式,因為各說不一,反正無限高就是了)山下有七層山海環繞,之外是滷海,海上環山有日月星辰輪轉,滷海中有“四大部洲”,最外圈是金山。下有金輪、水輪及汽輪託舉。
四大部洲分別是南瞻部洲、北俱盧洲、東勝神州及西牛賀洲。一般說到四大部洲都要提及他們的守護神四大天王:南瞻部洲由身著青色戰袍的增長天王把守;北俱盧是身著綠色戰袍的多聞天王握寶傘持銀鼠把守,順風耳便是他了;東勝神州是身著白色戰袍的東方持國操琵琶護佑;西牛賀洲有身著紅色的西方廣目持龍護佑,千里眼便是他也。
非常好,現在我們剛好來到須彌山腳下了,這裡是喚做須彌靈境的一個大廣場,穿過廣場就是南瞻部洲的入口處了,這是一組以歇山頂大殿為中心的建築群落,兩旁有兩座較小的建築,這就是八小部洲中的兩座。到這兒我們先解決一個問題,南瞻部洲應該在南邊啊,怎麼在最北面呢,感情這事幅地圖啊!既然南瞻部在北面,東西也就掉換了位置,最西面的高臺上的單間廡殿頂建築就是東勝神州,而東面高臺上的廡殿頂建築則是西牛賀洲。唯一的不同是他們的底座,東面的是方的,西面則是橢圓的。在這兩座高臺的上下分別還有兩座象徵八小部洲的建築。
在東勝神州和西牛賀洲之間稍微向上的位置,另有兩座佇立在方臺基上的小型廡殿頂建築。但是注意:它們都是東西朝向的!這兩個就是代表日月的日殿和月殿。當然日殿也是在反方向西面,月殿自然就在東邊了。在向上走,也就是整組建築的最南端還有一座與東勝神州及西牛賀洲同樣規模的廡殿頂建築,沒錯兒!它只能是北俱盧洲了。他的左右也有兩座八小部洲。
到這裡我們要回頭看看山了,想象一下,這可不是普普通通的一堆亂石,它代表的是的確是那84000 由旬高的須彌山!細心的看官可能還發現南瞻部是所有四大部洲中最大的一個!這正常!因為南瞻部就是我們人類居住的地方,從我們這裡看世界,我們當然最大。在我爬到北俱盧洲的時候,我突然發現一路上看到的塔也有四座,而且四座顏色是不一樣的。我猛地想起桑耶寺的四色塔。這不就是代表四大天王的四色塔嗎!我剛才還提到了他們身著不同顏色的戰袍,剛好與這裡它的顏色一一對應,大家可以自己解讀一下,對號入座。
不要小看了這四座塔,四大天王不但是四大部洲的護佑者,同時也是整座須彌山的保衛者。說到這裡可能還會有些人聯想到佛寺裡的天王殿。我必須為您們點贊,佛家的每一座佛寺都是一座平躺著的須彌勝境。而天王殿都是守候在山門內的第一道防線。
在須彌山上四大天王所處的天王天之上還有三十三天。在這山背後應該沒有體現了。如果真想對須彌山有個感性認識,建議您去雍和宮看看,那裡有一座玉石雕琢的須彌世界,所有關係都一清二楚,只不過在山腰上還有星宿懸掛。另外雍和宮還有許多藏傳佛教的法器:壇城模型,那也是一座符號化了的須彌山。須彌山的英語全稱“Cosmological Mandala with Mount Meru” 直譯過來就是“擁有須彌山的宇宙壇城”。另有一件國寶級的文物現存於古代建築博物館,那是一座天宮藻井,要我說那應該叫“須彌山藻井”。為什麼?您到了哪兒一看就清楚了。
須彌山的探秘到此結束,沿著小路再向上走就是智慧海了。智慧海按我的理解應該屬於前山建築群落,但是既然遇到了就看個究竟。這智慧海不同於其他建築,它是一座如假包換的無樑殿。既然叫無樑殿,那就是說沒有傳統的那些樑柱架構,歷史上也有過許多著名的無樑殿。建於大明洪武年間的靈谷寺無樑殿就是一座。智慧海在我兒時的記憶中是滿目瘡痍的,這些琉璃佛基本都是殘缺的,那都是拜當時的小將們所賜,還好現在都補全了,真的感覺歲月靜好。伴著靜好的歲月現在向西沿小路下山,繞到前山腳下去遊覽世間第一長廊。到前山還得有些時間,我就趁這個時間聊聊我和頤和園的“交情”。
我是一大家常說的“北京土著”,您順著照片右手方向可以找到一片黃色琉璃瓦的建築,那裡是學校大院的主樓。我八歲以前一直是住在這個院子裡的,那個時候大人根本沒有時間管我們這些小屁孩兒,所以每天下午就是放羊時刻。不過我們先要“買通”八三四么衛兵這一關,然後還要趁北宮門那些睜一隻眼閉一隻眼的看門兒叔叔阿姨閉眼的時刻溜進園去。雖說當時的門票只有五分錢,且北宮門還有差價,是三分錢。對於我們這些徹底的小無產者,依然是高不可攀的。那時我們活動的範圍基本上是後山。後來家搬到了圓明園附近的清華大學,每到夏天常常會和小夥伴一起走著去頤和園游泳。雖說游泳場在知春亭附近,但是我們基本也沒什麼力氣在園中轉悠,因為還要攢足力氣走回清華。只是長廊那邊的小賣部是我們必到的地方,大夥會把省下來的車票錢買成維生素面包,補充能量。所以我們有時候會站在長廊裡抬頭看那些知道的不知道的彩畫故事。我們當中有個小夥伴看過許多西遊記、三國和楊家將的小人兒書,所以他居然比我們知道的多很多,因此成了我們眼中的偶像。
除此之外中學及大學期間頤和園是一個春遊的重要目的地,但是現在想起來,我似乎從沒在這些次遊歷中正眼看過那些偉大的建築。直到我的幾位德國好友來華,我陪他們去總要準備點功課,否則顯得很不夠意思,其實隨便講些什麼他們都覺得新鮮。只是令我沒有想到的是。有好幾次他們都站在那裡久久不願離去,就像我們初次在科隆、羅馬、巴黎或是威尼斯那樣被異邦文化深深的震撼著。這也促使我開始重新認識我們祖先留下來的這些寶貴遺產。記得那是2007年的秋天,我帶著克萊門特去了頤和園,那時剛好長廊經過了50年來的一次大修,除了重要的故事繪畫,其他都是重新繪製的,那次大修還包含了整個萬壽山前山的重要建築。他一路走一路看一路問,我們幾乎花了四個小時才從佛香閣上下來,下來的路上他問了我一個問題把我問愣了:“李,山上長廊的畫好像是新人畫的吧?”其實我也發現了,那些上山的長廊中花鳥畫的極為粗糙,與山下長廊相比天壤之別。我們最後來到了十七孔橋附近,記得日光已經偏西,萬壽山金光燦爛,那些建築散發出的金色光芒,將萬壽山籠罩的彷彿一座仙山。小克再也不走了,他推掉了他認為最重要的行程:中關村電子城(德國的電子一條街的規模,連那個的百分之一都沒有)。我們兩個就這麼坐在那裡一直聊到日落。自那以後,我再次走進頤和園或是故宮時,我會上下多看幾眼了。
2007年的那次大修,長廊上的彩繪都被打包運走了,據說是找專業匠人和畫匠細心修繕,有的可能還重畫了,但是有幾幅大畫,像那幅《槍挑小梁王》就是原封沒動的重灌上去了,人物太多,場面也大,很多細節,或許沒人敢動那原作。湖邊的彩繪不管是新的還是舊的,都很精緻,上山的那一段估計不是太專業的人所作,有的喜鵲只用三筆,簡直像個烏鴉,難怪克萊門特感到奇怪。提起重修,讓我想到了另一件久遠的往事,我比較確定那是1968年的國慶節,或許人們都去遊行慶祝了,所以公園了遊人寥寥。媽媽帶著我漫無目的的在長廊裡遊逛。我看到兩位“油漆匠”,現在想來他們該是真正的彩畫匠!他們一個在梯子上用各種刷子粉飾著畫廊,另一個為他遞上各種顏料和工具。我記得我問了他們一個問題,“爺爺,您要畫多久,才能畫完這長廊啊?”因為我那時還很小,700多米對於我來說相當於現在的幾公里都不止。他們的回答令我至今記憶猶新:“我們畫到那頭,就又該從這頭重畫了!” 幼小的我好像是明白了,他們一輩子的工作只是畫長廊。
現在我們已經站在了長廊的最西端,長廊從這裡向東蜿蜒728米,共有273間,從這裡望出去,視線的盡頭那個透視焦點還沒有到達長廊的三分之一。身後連線著一間建築,現在已改為商店了。為了刨根問底,我還特意到商店周遭看了一圈,發現它才是長廊的最西端。因為這房子額枋上也有故事彩繪。
長廊是乾隆爺始建的,後來被可惡的英法聯軍給燒了。現在的版本是老佛爺在光緒年間重建的。長廊上裡裡外外共有8000多幅彩繪,其中有兩百多幅出自民間傳說、神話故事和古典名著。這也是長廊吸引遊人的重要所在,我們總可以看到各色人等,似是而非的解讀著彩繪中的故事及人物。今天我也找上一些看得明白的拍了下來,由於太多了,剩下的要靠您們自己了。
走著走著看到一幅,我以為是西廂記,再求甚解時發現是聊齋的“封三娘”,這不鬧笑話嗎。不過天女散花是沒有錯的。關老爺刮骨療毒才也能猜出八分。這一幅居然是過五關斬六將,肯定是個戲曲版。這一幅大作便是《槍挑小梁王》了,由於沒有重畫,所以風日痕跡非常明顯,好在還可以辨清畫面。在它對面的是代表魏晉風度的竹林七賢!另一幅中斷橋邊的白娘子也是比較好認的。看那牧童遙指杏花村的意境,真是賞心悅目。草船借箭想必也是人人都猜得到。看著幾個小孩搶東西,知道究竟了嗎?
前不久去過妙應寺,那裡是剛剛完成落架大修,並設有展覽,描述大修流程及工藝。其中看到過彩畫修復的簡介。我在另一篇《萬殿之殿—太和殿》中已經簡略的描述過八大作裡的木作、土作、石作以及油漆作,今天就借這個機會再談一下彩畫作。
彩畫就是我們所說的雕樑畫棟了,繪畫的物件有柱子、枋、梁、平綦(天花板)、壁畫以及我們現在所說的長廊彩繪。注意古建中採用的都是天然顏料,漆也是由漆樹上得來的大漆(多數人會對它過敏)。繪畫的內容也分三個級別,和璽彩繪,旋子彩繪及蘇式彩繪。和璽彩繪的中心是龍,通常是金色的,而且龍圖案一般也是突出的。這裡用了一個十分高階的工藝:瀝粉貼金。簡單說就是用瀝青狀的物體鉤勒圖案框架,然後著色,最後貼金箔。這樣說起來簡單,可實際操作就複雜的多了。不要說我們上面描述的那些只有頂級畫匠才敢上手的彩畫故事,即便是看似簡單的圖案也需要多重工藝。
基本流程是以下幾步:首先要拓樣兒,這很像拓石碑,因為圖案是凸起的。第二部是將拓下來的圖案畫成模板或說是畫樣兒,接下來用小針沿著圖案扎孔,原理類似印刷機上用的絲網膜,有空的地方顏色會滲過去。工匠們管著一道工序的結果叫“譜子”,我覺得很形象。下一步是把譜子貼到彩繪物件上——比如額枋,把準備好的石粉透過譜子拍打到枋上,這叫拍譜子。接下來就好辦了,用一個類似畫奶油花的工具用瀝粉鉤勒圖案。以後的流程上面提過了,粗細著色,最後貼金箔。聽上去複雜吧,這只是標準圖案的畫法。帶有創作性質的長廊彩繪恕我不是很清楚,無法詳細講述。
有意思的是我最近看到西方文藝復興時代的巨匠米開朗琪羅在為羅馬教廷畫西斯廷拱頂壁畫時也是用的類似的工藝,他把畫好的花樣貼到拱頂,然後用釘子穿孔,這樣在宮頂就留下了繪畫的輪廓,接下來他所關心的就是繪畫細節了,畫面的比例不會有問題了。儘管如此據說在他畫完那500多平米之後,脖子都直不起來了。
不知不覺已經來到了排雲殿外的長廊上。從這裡上山是萬壽山的中軸線。排雲殿佛香閣以及智慧海都在這一線上。從佛香閣回望昆明湖也是人生一大享受!還等什麼?走著!
穿過排雲門,進入了一個較大的空間,這排雲門面闊有五間,實在是皇家氣派。像通常的寺院一樣,這裡也安排有放生池。排雲殿面闊五間,是級別非常高的重簷歇山頂建築。仔細看頤和園的窗欞與故宮的有所不同,這裡的相對進光量大得多,一看就是為長期居住設計的。屋頂當然是黃色琉璃瓦,我注意到這裡大部分建築的脊獸都是龍、鳳、獅、天馬及海馬這五個。門前的兩隻威武的銅獅子身下是兩層疊放的7層須彌座(須彌座其實就是被符號化了的須彌山),上面一層銅鑄,下面一層為石作,這也表明了他們不同凡響的身份。排雲殿原本是清漪園大報恩延壽寺的大雄寶殿,1860年被英法聯軍燒燬,如今的大殿是老佛爺建的。
去佛香閣的路會撞到一堵巨大的牆,更準確的說是一面石頭砌成的斷崖,設計者是有意製造這種敬畏感的。佛香閣是一座三層八角攢尖頂樓閣。第三層是重簷,不要多算一層。二層三層都有平坐,可供人登臨觀景,可惜沒有這個福氣。那裡當時領略一池三山仙境的最佳去處。藉此機會要說明一下,雖說唐、宋、遼、金的建築稀有珍貴,但是明清的建築也很了不起,他們是集歷代優秀建築之大成,不但建築結構更加合理堅固,且更加美觀。只是專家們從歷史的角度去看這些建築,就仁者見仁了。比如佛香閣,雖說只有41米,比起應縣67米的遼代木塔幾乎矮了三分之一,但是它建在了這樣一個複雜的地勢上,也有它的難能可貴之處。
在佛香閣的東西兩面各有一組建築。東面的寺中居然有轉輪藏:一種用藏經書的可旋轉樓閣,有機會一定去自習看看。目前唯一遺存的宋代轉輪藏在河北正定的隆興寺,當然,那一座的歷史價值要遠在這座之上。佛香閣西面的寶雲閣內還有一座極為罕見的銅殿,據說這個200噸的龐然大物竟然是用失蠟法鑄成的。印象中小時後還進去看過,現在也記不清了,以後一定再找時間去探秘。
心滿意足地下了山,沿著長廊繞回後門的路上,看到了老佛爺的那艘著名的石舫,今天仔細看時,發現他是個中西合璧的設計。廊柱都是半西式的,但又不徹底,不論是方柱還是圓柱,柱頭既不是多立克也不是愛奧尼克式,當然更不是科林斯柱了。所以我說他是個半西方式。船頂棚有些硬山頂的味道。船首的兩舷有獸紋裝飾。
在石舫的後面有座石制廊橋也很奇特,橋旁的石獅子居然是站在斗拱上的。這讓我對斗拱的認知中多了一個應用場景。
好了今天探秘到此結束,說不定過兩天還回去山下那些院落轉轉,到時再做彙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