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禧年,中國迅猛發展,祖國大地上百花齊放,人民生活總體上達到小康水平,可就在這樣較好的發展趨勢下,時任總理朱鎔基卻遇到了一個“愉快的煩惱”。
多年以來,人民吃不飽這個問題一直困擾著中國,可是現在卻出現“吃不完”的現象,才下眉頭,卻上心頭,這倒讓朱鎔基總理愉悅的同時又開始憂愁——怎樣減輕農民因糧食過多所帶來的壓力?
盎中已無鬥米儲
國以民為本,民以食為天。進入新世紀,中國人們餐桌上的菜式逐漸豐富了起來,不僅僅吃得飽,更是吃得好,甚至出現“糧食過剩”的問題引人憂愁。
可誰曾想新中國剛剛成立之時,可謂是國庫空虛,一窮二白。
剛經歷過戰亂洗禮的中國,缺少糧食,而當時中國的糧食生產技術還非常傳統,效率十分低下,全年的糧食產量僅有1億多噸,人均糧食更是僅有200千克出頭,根本無法滿足龐大的中國人口的需求,所以那時國家與人民群眾面對的首要問題即是溫飽問題。
百姓“食不果腹”,國家也“憂心憂慮”。
在百廢待興的局面下,中國著重於土地改革和糧食增產,將土地變為農民私有後,又變為集體所有,開啟農業、手工業和資本主義工商業的三大改造。
除此之外,中央政府實行糧食統一購銷政策,糧食有限,發放糧票,定額分配,群眾的飲食結構既低調又簡單。
稻花香裡說豐年
進入上世紀七十年代,中國農業漸漸步入了較好的階段,一直都在向前穩步發展,糧食產量也逐年提高,這時有一些人可以吃飽飯了。
那還有一些人呢?1978年的一個冬天夜晚,在安徽省鳳陽縣小崗村中,有18位農民做出了一個勇敢且偉大的舉動。
為了改變當前小崗村的現狀,他們冒天下之大不韙,堅定地按下了18個紅手印,毫不畏懼的簽下“生死狀”,之後村莊中的土地包產到戶。
透過這一措施,鳳陽縣小崗村的糧食產量直接翻了幾番。
後來,改革開放,農村經濟體制改革,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全面進入包產到戶的新時期,中國的糧食產量與中國的發展一樣進入了一個新階段。
稻香秫熟暮秋天,阡陌縱橫萬畝連。
1984年,糧食產量突破8000億斤,人均糧食擁有量達800斤。
從這時起,絕大部分中國人民不僅有糧食吃,餐桌上的菜式也逐漸開始變得豐富了起來,各色副食、零食,特產小吃也開始登上舞臺,以前用來換購食物的證票漸漸退出這早以不屬於它的時期。
同年,中國政府在聯合國糧農組織大會上向世界宣佈:中國基本解決溫飽問題。看似簡簡單單的一句話,卻包含著三十多年的辛酸與艱苦。
千里稻香,中國的糧食生產取得巨大進步的背後還離不開一位帶著和藹笑容的老人——袁隆平。
國之棟樑,稻田守護者,他是為數億人解決裹腹之憂的“雜交水稻之父”。
1974年,中國第一個可大規模推廣種植的雜交水稻品種“南優二號”問世,到1976年,其推廣面積208萬畝,產量比常規稻增產20%。
糧食作物雜交育種技術的成熟推廣使得我國糧食單產在很長一段時間內,實現了大幅度提高,其對解決中國人的吃飯問題,有著關鍵性的作用。
當你走在田邊,望著一望無際的田野,空氣中瀰漫著淡淡的稻香,我想那時,你也會想起這位帶著和藹笑容,彎腰在田地中認真研究的老人吧。
粒粒辛苦皆有餘
上世紀八十年代,經歷了二三十年糧食短缺,忍飢挨餓日子的中國人民可能怎麼也不會預料到會遇到“糧食過剩”的問題,他們曾經極力渴求的,靠自己雙手辛苦種植出來的糧食現在卻堆在“手中”,成為了一個可棄卻又無法割捨的麻煩。
1983年第一次糧食過剩開始出現,沒過多久它就發展成為了一個全域性性問題,這是一個出人意料而又令人難以接受的問題,是國家和人民群眾不斷面對的一個問題。
“糧食過剩”主要表現為“賣糧難”、“運糧難”和“儲糧難”這三個現象,而其中最直觀的便是賣糧難。
實行家庭承包責任制之後,農民之前因之人民公社體制而壓抑的積極性被調動了起來。加之,1979年國家調整收購價格,統購價和超購價都提升了許多。
如此一來,農民幹活有了動力和目標,勞作也就更加有勁了,糧食產量自然就提升了不少。
可是,市場對糧食的需求變化並不會有太大的幅度,較低水平的市場有效需求遠遠跟不上以高速增長的糧食產量。
距離第一次糧食過剩出現後不久,第二次糧食過剩就又於1991年達到高峰,而且由於宏觀經濟形勢的變化,市場糧價上升,糧食生產機會成本降低,這一次的糧食過剩比第一次更為迅猛,更為嚴重。
1996年我國糧食產量首次突破10000億大關,這是一個驚人的數字,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它讓人看到了農業輝煌的發展,我國的糧食產量也由此邁上了一個歷史性臺階。
但是慶賀過後隨之而來的是第三次糧食過剩。
倉滿囤流眾人愁
以前中國為“糧食”發愁,經過不斷地探索發展,農業生產技術得到進步,耕地面積變得相對穩固,糧食產量持續取得可喜的成績,進而中國國民的飲食結構也逐漸日益豐富,發展到追求多元化、高營養價值的食物。
可回望過去,已到千禧年的中國還是在為“糧食”發愁,這又是為何呢?原來他們這時憂愁的不再是“糧食缺乏”,而是“糧食過剩”。
2000年,黑龍江代表團的審議中,朱鎔基總理正在低頭沉思,他最近遇到了一個煩惱,與一般的煩惱不同的是,這是一個“愉快的煩惱”,那段時間從農民到總理都遇到了這個“愉快的煩惱”。
會議中,一位來自基層的代表蘇在興直言不諱,說出了此時農民所共有的煩惱,原來說糧食短缺,不夠吃,現在好不容易糧食多了,夠吃的同時還餘了不少,農民能上哪兒去找市場?
朱總理默默看著蘇在興,仔細聽完了他的煩惱,雖和朱總理煩惱的內容相似,但這時蘇在興的煩惱並不是愉快的。
“我比你還急呀!”朱鎔基話鋒一轉,“糧食過剩是一個階段性的問題”,的確,糧食過剩是一個階段性的問題,問題再三出現,說明糧食市場化力度不夠,還需要大力推進。
朱總理還說,要解決中國十幾億人口的吃飯問題不是件容易的事。現在沒有糧食缺乏問題,我們正好可以抓住這個機會調整農業結構。所以說,現在我們面臨的這個問題是個“愉快的煩惱”。
農民可以選擇退耕植樹,退耕還湖,以此不僅能夠減輕糧食過剩問題,還能改善我們的生態環境,農民的糧食就由政府無償供應。
如此看來,這個煩惱確實是一個“愉快的煩惱”。眾人雖皆愁,但可以將此煩惱向好的方向引導,讓“優”大於“煩”讓其一定程度上利於國家的發展。
上下求索改民生
“愉快的煩惱”終歸依舊是煩惱。既然是煩惱,那麼就需要解決,即使無法解決也要將大而化小。
農業在國民經濟中有著基礎作用,而糧食生產在農業中有著基礎作用,與農民種糧生活息息相關的糧價更事關民生和社會穩定。
因此,糧食過剩問題自從出現起就已引起黨中央的高度重視。
朱鎔基對糧食生產十分重視,為了保護和維持農民的種糧積極性,穩定糧食供給和需求平衡,朱鎔基在糧食購銷體制的改革上做了非常大的功夫。
要讓農民滿意的同時又不能超過國家的承受能力,為此,他曾親自到田野中與農民商談糧食的收購價格。
1993年11月,國內市場糧食價格發生巨大變化,忽然暴漲。朱鎔基得知這個訊息後,迅速指示相關部門加緊對糧食的調運,決定拋售糧食,用來平抑糧價。
為何要做出這樣的措施,朱鎔基說,“今年的糧食的收購進度接近去年,而且還是增產的,國家庫存是充裕的,漲價忽然如此之高肯定是不正常的。”
糧食過剩問題發生後,政府為此專門設立一家農業發展銀行給糧食貸款,用保護價收購糧食,保證農民的收益,同時修建可容納700億斤糧食的現代化糧庫以儲存糧食。
1994年5月27日,在全國糧食價格改革工作會議上講話中,朱鎔基指出,中國要建立一個能夠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要求的,放而有管、管而不死、購銷方便、排程靈活的現代化的糧食市場,這是糧食價格和購銷體制改革的目標之一。
作為一個共產黨員,要想辦法多為老百姓辦點事情,要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反映人民疾苦。這是朱鎔基經常掛在嘴邊的一句話,朱鎔基也如這句話一般將人民百姓掛在了心裡。
2000年3月,一位丹麥記者採訪朱鎔基,問其卸任總理之後最希望中國人民記得的是哪個方面,朱鎔基回答:我只希望在我卸任總理以後,全國人民談起朱鎔基的時候,說朱鎔基還是辦了一點實事的,那我就非常滿意了。
2003年3月朱鎔基任期屆滿,卸任國務院總理,逐漸退出了公眾視線,但依舊不斷地為他深愛的黨,牽掛的國家和人民奉獻著自己的力量,成立助學基金會,發展教育事業,用自己的信念和行為,打動一代又一代的中國人民。
結語
新中國篳路藍縷,歷經滄桑,在風雨兼程中走過七十二年光輝歷程。
登高遠望,春有期望和輝煌,秋有金黃和成熟,中國用佔世界7%的耕地,養活世界22%的人口,讓神州大地繁花似錦,它完成了偉大歷史跨越。
“愉快的煩惱”是國家昌盛的表現,正因祖國變得昌榮富強,才會有此煩惱。
古語有云:“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所以,當它來臨時,不必慌張,保持鎮定有為,從容處之即可。
即使最終讓我們處在了逆境之中,我們也要激流勇進,劈風斬浪,領略江河源頭奇觀勝景。
參考文獻
[1]河硯.三次糧食過剩後的反思[J].中國供銷合作經濟,2002(09):42.
[2]朱鎔基談農業農村經濟工作和金融改革工作[J].四川政報,1999(03):20.
[3]曹漢. 一要吃飯 二要建設——讀《朱鎔基講話實錄》的體會[A]. 上海市新四軍暨華中抗日根據地歷史研究會.新四軍研究(第九輯)[C].:上海市新四軍暨華中抗日根據地歷史研究會,201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