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春風吹著校園,一切顯得那麼祥和。我來到教室看孩子值日。容跑過來說:“老師,海龍把校園的石桌弄倒了!”
“不會吧?”我透過窗戶看到海龍站在石桌前低頭不語,旁邊圍著許多孩子。音樂響起,孩子紛紛跑向教室,海龍左顧右盼不知道自己該走還是該留。我對他招手,示意他回來。海龍慢慢走到我身邊,我讓他回到座位晨讀。
孩子在認真讀書,我悄悄把容叫到教室外面瞭解情況。原來海龍看到幾個孩子在石桌邊讀書,就蹦到石桌上表演街舞。大概是用力過猛,桌子一傾斜,倒了。
我暗暗慶幸:還好,幸虧海龍沒有受傷。可是“學校是我家,愛護公物靠大家”僅僅是牆上的標語嗎?我陷入沉思,怎樣才能讓孩子擁有愛護公物的意識,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
班會上,我在黑板上寫下“桌子的哭泣”幾個大字,大家看看我又看看海龍,海龍不自覺地低下頭。我說:“同學們不要看海龍,現在我們做個‘變身’遊戲好不好?我們現在都不是自己,而一張桌子。誰來介紹一下自己?”
奧寧站了起來:“我是一張桌子,我有一張圓圓扁扁的臉,一條又粗又圓的腿,這讓我站得很穩。”
辰星接著說:“我的面板是灰褐色的,很光滑。小朋友最喜歡摸我的臉了。我的家在一所學校的校園裡,天天都有孩子陪著我,我生活得很快樂!”
我故意裝出愁眉不展的樣子繼續引導:“可是有一天……”孩子紛紛舉手,我見此心中暗自高興:“同學們拿出記事本,繼續編寫童話故事。”
20分鐘後,一篇篇生動有趣的童話故事寫好了。海龍是這樣寫的:
桌子的哭泣
我的名字叫桌子,我住在校園裡,這是一個美麗的地方,我喜歡身邊高大茂盛的古石楠,它總為我遮風擋雨;我更喜歡那些歡聲笑語的孩子,他們經常陪我玩,還讀書給我聽。
一天又一天,我都這樣快樂地生活著。可是今天早晨,我的生活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一個孩子跑到我身邊,“噌”一下跳到我的臉上跳舞。我堅持了一會兒,最後實在受不了了,頭重重地撞在了地上,疼得我哭出聲來。
我定睛一看又是那個孩子,他總是調皮,這次竟然把我的臉當成了舞臺,完全不顧及我的感受。我正想開口與他理論一番,卻看到他低著頭,好像很難過的樣子。
……
在海龍編的童話故事裡,我看到他“低下了頭”,認識到了自己的錯誤,海龍的自省比我的責罰不知要好上多少倍。
令人欣慰的是,在以後的日子裡,孩子踐行了童話故事裡的美好,他們不僅自己對校園裡的石桌石凳、一草一木愛護有加,還經常聽到他們用“它們也會哭”的話阻止淘氣包的不文明行為。
故事是教師進行德育的最好媒介,有時候孩子自編的故事比書本里的故事魅力更大,因為自編故事裡的主人公都是孩子身邊的人和事,有利於孩子對自己行為進行正確判斷,從而達到自我管束的目的。
(作者單位系安徽省懷寧縣星拱小學)
《中國教師報》2021年10月27日第11版
作者:汪降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