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幾年,地球上發生的怪事真的是越來越多了,突然爆發的新冠疫情、多地的氣候反常,地震、泥石流、暴雨這些自然災害一個接著一個,這還不算完,原本極度乾旱的沙漠居然發生了洪水。這些場景我們不陌生,畢竟在一些災難片裡經常會出現,可當虛構的東西真實發生在生活中的時候,人類開始慌了。
這是一個比較擬人化的說法,人著涼會感冒暴曬會中暑,長期熬夜導致猝死,所以可以把這幾年頻繁發生的種種災害看作的地球的病徵,簡單點概括,就是氣候異常,多地出現極端天氣。
我們先來看看北半球,從今年的6月下旬開始,俄羅斯遠東、北美西部都出現了極端高溫天氣。到了7月份,歐洲的大部分地區還有中國北方下了一場特大的暴雨,最直接的影響就是河南和德國都發生了洪災,造成了巨大的經濟損失。
這幾個出現異常的地方,都有一個共同的特點,都是位於北緯40°附近,大家可以回憶一下,在初中地理課本中有一個季風環流的知識點,北緯40°附近都是處於盛行西風帶,在正常的情況下,盛行西風環流比較平直,冷暖氣流之間的交換也是很平緩,但是如果受到一些外部因素的影響,使得冷暖氣流劇烈交匯,從而形成惡劣的天氣。也就是說,極端天氣出現的原因就是盛行西風帶發生劇烈變化導致的天氣系統氣壓出現異常。
就以河南暴雨為例,每年的7月-10月都是颱風多發的季節,按照以往的颱風路徑來看,多數都是往東南沿海這邊來,河南這樣的中原地區受到的影響是非常小的,但是颱風煙花在往東南沿海來的時候經過了日本海,被日本海上空的副熱帶高壓稍稍攔了一下,於是煙花所攜帶的一部分水汽就改道來到了中原地區,就形成了長時間的強降水。
那好端端的西風帶為什麼會出現變化呢?在全球變暖之後,變暖的大氣層比之前能容納更多來自於地球的水汽,也鎖住了一部分的太陽輻射能量,而因為人類生產活動所產生的二氧化碳、甲烷又將一部分的太陽輻射鎖住了,這麼說來大氣層裡就蘊含了大量的熱能和水汽,但畢竟容量是有限的,遲早有一天會爆發,最簡單直接的後果就是下雨。但是如果把這個過程放到大氣環流中,又會產生怎樣的後果呢?
地球接收了來自太陽的輻射後,內部的上升氣流向南北兩極移動,再加上地球的自轉,就形成以赤道為對稱的六個風帶,分別是低緯信風帶、盛行西風帶和極地東風帶。
在極地地區還會形成穩定的極地旋渦,在全球變暖之後,原本待在低緯度地區的暖溼氣流跑到了極地衝撞了渦旋,把人家撞分裂了,於是分裂的那部分又就順著風進入了低緯度地區,就引發了冬季人們最害怕的寒流。而到了夏季,這股暖溼氣流又會南北緯30°附近下降,使得這裡的溫度升高形成動力高壓。在這兩個變化的互相作用下,盛行西風帶就出現了大幅度的扭曲,不僅如此,副熱帶高壓帶的位置也向高緯度地區偏移,今年更是達到了近年來最高緯度,出現在中國和日本海上空。副熱帶高壓北移,對我國北方地區帶來的最直接影響是什麼呢?是降水會增加,就和前面提到的颱風煙花和副熱帶高壓相互配合讓河南下了十幾天的暴雨一個道理,即使在沒有颱風的情況下,副熱帶高壓多多少少都會為北方地區帶來一些水汽。
我們再來看看同樣是發生洪災的塔克拉瑪干沙漠,在這裡降水的水汽,主要是北方氣流南下捎帶來的北冰洋水汽以及盛行西風吹來的大西洋水汽,不過這裡要注意的是,這些遠道而來的水汽,其實是水蒸氣。在同一時間,歐洲也下了很長時間的暴雨,蒸發量變大,那來到新疆的水汽也隨著增多,這是沙漠發生洪災的一個原因
而另一個原因,則是在《自然》期刊上所提到的,熱帶雨帶也在向北移,導致青藏高原上的降水增加,這一點也在2020年的青藏高原科考資料中得到印證。根據資料顯示,高原上的湖泊面積正在擴大,這其中的76.5%水量,就是來自降水。青藏高原的北部還會下雪,這也算是降水的一種型別,等到了夏季,融雪水量增加,這些水就會流向新疆地區,恰好又碰上新疆地區出現降水,就這樣一環扣一環,就引發了沙漠洪災。
極端氣候出現的原因的大氣環流異常,而大氣環流又是因為全球變暖才出現的異常,這個時候,地球的病因已經顯而易見了。
全球變暖這個問題我們已經說了很多年了,但是就目前的形勢來看,人類一邊說要保護地球另一邊還是在瘋狂地在地球的傷口上狂妄地撒鹽。
從工業革命開始,人類所有生產活動的動力,都是要靠燒東西來獲得的,燒煤發電,燃油飛機汽車,在燃燒的過程中排放出的二氧化碳,其實碳排放從嚴格意義上來講並不是什麼可怕的事情,畢竟植物可以吸收這些二氧化碳排出氧氣,可是人類無止境地伐木毀林,再加上碳排放量越來越大,又無法消散,就這樣越積越多,也就產生了我們前面所說的一系列自然災害,災害頻發到頭來受傷的還是人類自己。
關於這一切,恩格斯早在150年前就已經給人類提過醒了,他在自然辯證法說到“人類不要過分地陶醉於對自然界的勝利,我們沒征服一次自然,它們反過來又報復了我們”,萬事萬物皆有因果,頻發的自然災害其實也是地球對人類的傷害發出的抗議,如果人類還是一味地向大自然索取而不知道保護,那麼等待人類的將會是什麼呢?這個問題的答案想必大家的心裡也十分清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