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兆平,漢族,生於1931年5月,東蘭縣三石鎮巴造村人,1951年3月參加中國人民志願軍,系64軍191師工兵營戰士,曾參加過抗美援朝戰爭1951年夏秋防禦戰役中的馬良山、高旺山地區防禦作戰任務等。1953年7月,潘兆平跟隨第64軍回國。1956年2月退役回鄉務農至今。
每天清晨,潘兆平老人常常會坐在躺椅上看電視節目,每當播放到抗美援朝的片子時,伴隨著電視機裡嘹亮的衝鋒號,他的眼睛變得炯炯有神,那一幕幕炮火連天的場景,在他腦海中浮現……
“看!這個就是當時的場景,當時我們穿著幾件單衣,外面裹著棉衣,不僅能保暖,更重要的是可以保命,因為我相信子彈射過來會偏離方向……飛機在天上‘轟隆隆’飛過,防空警報一直響個不停,一連串炸彈從天而降,在我們身邊爆炸,有的戰士還沒來得及衝鋒,就已經犧牲了……”潘兆平緩緩抬起顫抖的手,指著電視上的畫面,向我們訴說那段戰鬥歲月。
隱瞞家人投報軍營
1951年春節剛過,百色獨立團到東蘭號召有志青年參軍入伍,剛剛被推薦擔任三石區政府副區長的潘兆平,瞞著家人和同事,報名參加抗美援朝志願軍。
由於前方戰事告急,形勢緊迫,潘兆平心想,要加快適應軍營生活,不能丟東蘭人民的臉面。他依靠著頑強意志和良好的身體素質,出色地完成了各項訓練考核。接到上級奔赴戰場的命令後,潘兆平隨即跟隨大部隊北上入朝,跨過鴨綠江,踏上了朝鮮戰場。
“每天都有戰士犧牲,但從沒有人後退!”
“戰火硝煙伴隨著濃濃白霧,翻滾著向志願軍襲來,同時,美軍飛機的轟鳴、不時傳來的爆炸聲、地面因震動滾落的砂石,都讓志願軍十分謹慎。”潘兆平回憶起當時的緊張氣氛,情緒非常激動。由於飛機的瘋狂轟炸,山坡上寸草不生,上坡的時候沒有支撐物,行走十分困難,下坡的時候更得小心翼翼,一不留神就會摔下山坡,很多人摔下去後再也沒有爬上來。
1951年8月,抗美援朝戰爭進入夏秋季防禦戰役階段,潘兆平所在的志願軍第64軍第191師在臨津江以西馬良山、高旺山地區進行防禦。
馬良山有5座山頭,它的北邊緊靠著三八線。10月底,這裡暫時被英軍28旅佔據,嚴重威脅著三八線以北我軍大片地區。
“我們當時的任務是攻打馬良山。當天早上六點鐘開始攻打馬良山,八點鐘打下馬良山。這是第一戰,飛機聲、炮彈聲、機槍聲震耳欲聾、地動山搖。有個柳州籍戰士走不動了,我回頭叫他,再不走就被當靶子啦!瞬間一顆坦克炮彈飛過來,這名戰士就犧牲了。第二次衝鋒時,我們的老兵袁廣山(音譯)組長在半山腰被機槍掃射,也壯烈犧牲了!”說到這裡,潘兆平哽咽了。
他繼續說道:“到第三次衝鋒時,我們組就只剩我一個人了,當時既緊張又累,想喝水,摸了半天沒摸到水壺,低頭一看,皮帶在戰鬥中被打斷了,水壺也掉在不遠處。我跑過去撿起來喝,沒水,仔細一看,壺身被子彈射穿了三個孔。渴得實在不行了,我只好從地上抓一把雪塞進嘴裡解渴,隨後跟著戰友們往上衝,最後終於佔領了制高點,打退了敵人的進攻。敵指揮部見情況不妙,立刻出動飛機前來轟炸。幸好當時我們及時撤退返回我方戰壕,當時的戰壕就挖掘在地道的周圍,沿著地道可以回到戰壕後方20公里的地下屯兵洞中,所以敵人的大炮、炸彈、低空轟炸對我們毫無影響,甚至是毫髮無損。”
“最後,馬良山戰鬥勝利了!我們衝進敵人指揮部挨個房間搜查,並用朝鮮語大喊‘出來快點,繳槍不殺!’那時候覺得我們真的厲害,面對的是裝備大量先進武器的敵人,但我們還是取得了勝利,民族自豪感頓時就湧上來了!”潘兆平說完便立即站起身來,激動地模仿著當時的動作。
“怕死就不上戰場!”
在抗美援朝戰爭中,上甘嶺被譽為美軍的“傷心嶺”。鮮為人知的是,同為“聯合國軍”重要組成部分的英軍也有一個“傷心嶺”,那就是西線戰場的馬良山。蕩氣迴腸的馬良山之戰,為促進和平談判起到了重要作用。
當問到敵我差距如此懸殊,上戰場害不害怕時,潘兆平老人搖了搖手,笑著說:“怕什麼?我們當時是抱著保家衛國、保衛和平的目的投身這場戰爭的,怕死就不上戰場!”
據瞭解,潘兆平所在的中國人民志願軍64軍先後參加過第五次戰役和保衛馬良山防禦戰,共殲敵2.39萬、擊落擊傷敵機422架。湧現出“道峰山營”“二級英雄連”“二級英雄班”等17個單位和黃醜和、張豪等“二級戰鬥英雄”或“二級模範”14人,有688個單位、14192名個人立功。
崢嶸歲月已成回憶,更喜祖國日新月異。潘兆平說,“祖國發展蒸蒸日上,我們的生活也越來越好。希望年輕人能夠記住這段歷史,奮發圖強,為祖國的建設、為我們國家的富強、為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而努力奮鬥。
來源丨河池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