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日西方的萬聖節來了,在中國的各大城市均可看到很多過節的年輕人,他們穿著各式各樣的古怪服裝和打扮行走在大街上。
西方洋節在中國越來越火,一般過洋節的大部分都是年輕人。大家過洋節有的人圖熱鬧,有的圖好玩,有的喜歡搞怪,有的喜歡刺激,反正是熱鬧非凡,玩的不亦樂乎。但是你要讓這些人講講萬聖節是怎麼回事,好多人都講不出來,只知道是西方鬼節好玩。
萬聖節是兩千多年前,歐洲的基督教會把11月1日這一天定為“天下聖徒之日”(All Hallows' Day)。“Hallow”即聖徒之意。傳說自公元前五百年,居住在愛爾蘭、蘇格蘭等地的凱爾特人(Celts)把這節日往前移了一天,即10月31日。他們認為該日是夏天正式結束的日子,也就是新年伊始,嚴酷的冬天開始的一天。那時人們相信,故人的亡魂會在這一天回到故居地在活人身上找尋生靈,藉此再生,而且這是人在死後能獲得再生的唯一希望。而活人則懼怕死人的魂靈來奪生,於是人們就在這一天熄掉爐火、燭光,讓死人的魂靈無法找到活人,又把自己打扮成妖魔鬼怪把死人的魂靈嚇走。之後,他們又會把火種、燭光重新燃起,開始新的一年的生活。
萬聖節的活動原來是非常簡單的,而且大部分是在教堂裡進行。但在整個歐洲和北美,人們都把萬聖節前夜看作盡情玩鬧、講鬼故事和互相嚇唬的好機會。於是人們不再把這節日當成宗教節日,卻讓它變成鬼怪、巫婆和亡魂的娛樂性節日。
中國年輕人只是為了娛樂自然而然的開始過洋節了。如果此時你隨便問一個年輕人,中國自己的鬼節是哪天,又有什麼傳統習俗估計很少會有人回答出來。這從一個側面可以看出我們對傳統文化丟失的多麼厲害!
中國的三大鬼節指的是清明、中元、寒衣。
中國第一鬼節清明節不用說,中國人都知道。清明節在古代又稱踏青節、行清節、三月節、祭祖節,節期在仲春與暮春之交。清明節源自上古時代的春祭活動,兼具自然與人文兩大內涵,既是自然節氣點,也是傳統節日。清明節是傳統的重大春祭節日,掃墓祭祀、緬懷祖先,是中華民族數千年以來的優良傳統,不僅有利於弘揚孝道親情、喚醒家族共同記憶,還可促進家族成員乃至民族的凝聚力和認同感。清明節融匯自然節氣與人文風俗為一體,是天時地利人和的合一,充分體現了中華民族先祖們追求“天、地、人”的和諧合一,講究順應天時地宜、遵循自然規律的思想。
清明主要習俗是祭祖,另外還有插柳枝、放風箏、盪鞦韆、踏青、蹴鞠、打馬球、射柳、蠶花會(蠶鄉一種特有的民俗文化,主要在南方)等習俗。
第二個鬼節中元節,即七月半祭祖節,又稱施孤、鬼節、齋孤、地官節,節日習俗主要有祭祖、放河燈、祀亡魂、焚紙錠等。中元節由上古時代“七月半”農作豐收秋嘗祭祖演變而來。七月半是民間初秋慶賀豐收、酬謝大地的節日,有若干農作物成熟,民間按例要祀祖,用新米等祭供,向祖先報告秋成,是追懷先人的一種文化傳統節日,其文化核心是敬祖盡孝。
而被稱為“中元節”,則是源於東漢後道教的說法。道教認為七月半是地官誕辰,祈求地官赦罪之日,陰曹地府將放出全部鬼魂,已故祖先可回家團圓,因此將七月半秋嘗祭祖節稱為“中元節”;佛教中稱為“盂蘭盆節”。佛教這一天是盂蘭盆會的日子,內容也是為亡靈超度,盂蘭本意是解放倒懸,來自目連救母的故事。
第三個鬼節寒衣節,每年農曆十月初一,謂之“十月朝”,又稱“祭祖節”。為送寒衣節。亦稱冥陰節,這一天,特別注重祭奠先亡之人,謂之送寒衣。與春季的清明節,秋季的中元節,並稱為一年之中的三大“鬼節”。為免先人們在陰曹地府挨冷受凍,這一天,人們要焚燒五色紙,為其送去禦寒的衣物,並連帶著給孤魂野鬼送溫暖。十月初一,燒寒衣,寄託著今人對故人的懷念,承載著生者對逝者的悲憫。同時,這一天也標誌著嚴冬的到來,所以也是父母愛人等為所關心的人送禦寒衣物的日子。
從以上節日中可以看出中外對於鬼節的不同含義。萬聖節是懼怕已死之人,活人為了活命打扮自己來把亡魂嚇走從此過上平穩生活的宗教節日。
而我國的三大鬼節都是以融匯自然節氣與緬懷祭奠先人,弘揚孝道親情相結合發展而來,講究的是天地人和諧統一的自然法則!
中國人對自己的傳統節日和文化習俗越來越淡漠,對西方娛樂化的洋節越來越推崇,這是我們對自身的文化的一種自卑和不自信。一說傳統文化和節日就有人說封建迷信老風俗要改了,一說西方文化就說先進文化,世界潮流。
世界是由很多個國家和民族組成的,世界是多樣性的,一個民族一個國家如果能在眾多的民族和國家中生存下來並發展壯大一定是和這個民族強大的文化有很大關係的。看看歐美和日本都屬於經濟發達國家,但是人家對於本國的傳統文化保留的缺很好。而我們只是一味的拿來引進別人的文化,否定剔除自己的文化,長此以往中華文明做為世界僅存的唯一傳承幾千年不變的四大文明之一也將不存。
所以對傳統文化的保留,弘揚發展我們要加大力度了!中華民族的崛起不單單是經濟和軍事的強大,還要有文化的強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