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上游新聞-重慶晨報
92歲的何步位走了。這位老人生前做了一個深明大義的決定:將自己的遺體捐獻給軍醫大學做科學研究——他是一名抗美援朝老兵。
“生,誓死保家衛國。死,也要為國家做點貢獻!”這個多年帶著軍人氣質的農村老人言出必行,他生前常說的心願,如今實現了。10月31日,他去世後,遺體捐獻給了中國人民解放軍陸軍軍醫大學。
戰場上多次負傷 很少提及曾經的功勳
何步位是豐都縣崇興鄉先鋒村人,大半輩子在田間務農,默默無聞。
何步位1953年1月參軍,1953年3月入朝,時任工程兵舟橋第十四團三營八連戰士。當時,為避開敵機轟炸,他們夜間行軍近百里,白天就躲在草叢或樹林裡。到達朝鮮後,何步位所在連隊除了作戰,還負責運輸、營建、挖戰壕等任務。
在一次戰鬥中,一枚炮彈落在他身邊,胳膊上的骨頭都被炸了出來。回到駐地,何步位被告知不能再扛重機槍,需要休整很長一段時間。然而,剛強又倔強的何步位纏著紗布,很快又投入到挖戰壕的任務中。
在抗美援朝戰場上,何步位的左眼、肩膀、左手等先後受傷,並落下殘疾,立過三等功。從朝鮮回國後,他在湖南軍區擔任訓練營學員班長,多次被評為優秀。1956年12月入黨。
退伍後,何步位回到了農村老家,多年來一直務農,種莊稼、餵豬、喂牛,很少提及自己在抗美援朝戰場上的功績,甚至連殘疾證都沒有申請。
“在戰場上,我是一名重機槍手,我打起敵人可狠了!我也總是衝得最快的一個,一心只想把那些敵人打回他們老家去!”何步位只是偶爾會跟兒子何九海說起戰鬥時的激烈情形,眼中有光。
希望把遺體捐給軍醫大學
在兒子何九海印象中,爸爸性格剛強,延續了軍人作風。去年,在病床上,老人收到了“抗美援朝出國作戰70週年紀念章”。他用枯槁的雙手一遍遍撫摸著紀念章,用虛弱但堅定的聲音再一次哼唱起“雄赳赳氣昂昂跨過鴨綠江……”
“我死了以後,一定要捐贈遺體。”當老人說出他的心願後,何九海立即點點頭——他知道,爸爸的決定,一旦作出,就不會改變。
重慶市紅十字會遺體器官捐獻管理中心(後簡稱中心)協調員米智慧記得很清楚:老人還在住院時,便毫不猶豫地填寫了遺體捐贈登記志願表。
“生不為利,死不佔地。請你們幫我把最後一份為國做貢獻的心願表達出來。”何步位曾這樣對米智慧說。他提出,希望能將遺體捐贈給軍醫大學。“因為我曾經是一名光榮的軍人!”於是,中心與陸軍軍醫大學聯絡,他的遺體將用於醫學教學和科研用途。
“何老,您放心吧,您的遺願已經實現了。”11月1日,米智慧也專程來到沙坪壩區安樂堂,送老人最後一程。
老兵紀念碑上又多了一個名字
“為什麼不落葉歸根,把遺體捐出去,以後連個悼念的地方都沒有……”在辦理了遺體器官捐獻志願登記手續後,老家也有一些人表達了不解。
“現在還有很多人不瞭解遺體捐贈,特別是農村地區。但我們希望透過爸爸(捐贈遺體)這件事,讓更多人知道,遺體捐獻的重大意義。”對於疑問,何九海沒有解釋太多,只是默默地辦理各種手續。
他記得父親講過,在抗美援朝戰場上,父親身受重傷,傷稍微好了一點,就繼續堆戰壕,扛沙袋。別人都是兩個人扛一筐,而他是一個人扛一筐。其實那個時候,他的肩膀早已磨破了皮,起了泡又破了,肉也裂開,但何步位卻笑著說自己有的是力氣!
“爸爸年輕時,為保家衛國灑熱血;在百年後,器官和遺體還能派上用場,為社會做貢獻,幫助更多的人,這是他們這一輩人的驕傲。”
米智慧介紹說,在璧山福壽園,有一塊專門為捐獻遺體和器官的老兵們立的紀念碑,上面已經有了44個名字。何步位,將是立碑後第一個新增加上去的名字,供所有人永久地緬懷。
上游新聞記者 紀文伶
本文來自【上游新聞-重慶晨報】,僅代表作者觀點。全國黨媒資訊公共平臺提供資訊釋出傳播服務。
ID:jrt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