仲秋,贛南山區某駐訓場,第72集團軍某旅一場實彈戰術演練冒雨打響。雨幕中,由該旅炮兵營官兵組成的火力支援分隊在完成對“敵”陣地首輪火力打擊後,迅速向預備陣地轉移。
山路泥濘,溼滑難行。行進途中,火力支援分隊突然收到主戰分隊發來的請求:“遭‘敵’火力壓制,請予火力支援!”
繼續轉移,還是就地射擊?一道兩難的選擇題,擺在了火力支援分隊指揮員、炮兵營營長許曉勇面前:就地射擊,及時的火力支援能有效緩解主戰分隊的壓力,但目標超出常規彈種射程,需臨時改換增程彈,且由於缺乏理想的射擊陣地,存在射擊誤差大的風險;轉移到預備陣地再打,陣地質量和射擊精度有保證,但主戰分隊可能因火力支援不及時而出現較大“傷亡”。
面對難題,許曉勇有自己的思考。部隊在前期組織的增程彈實彈射擊和臨機尋找發射陣地訓練中成績不錯,按理說有底氣完成現有條件下的就地射擊任務。但如果這樣實施,一旦任務效果不佳甚至失敗,他將承擔指揮責任。
“就地射擊存在風險,卻是扭轉戰局的關鍵。不主動出擊,將錯失良機!”許曉勇定下戰鬥決心:各分隊就近尋找陣地,緊急展開戰鬥射擊。
隨著一聲令下,數十門自行榴彈炮發出怒吼,命中率超過九成,高效完成了火力支援任務。火力支援分隊的出色表現,得到演練導調組的好評。
“戰場臨機決斷,考驗的是指揮員的戰場決策能力。”該旅領導說,戰場情況複雜多變,困境、險境隨時可能出現,指揮員只有敢於擔當、善於應戰,才能贏得最終勝利。
“指揮員戰場決策的底氣足不足,取決於平時打仗本領練得硬不硬。”該旅領導介紹,他們始終把指揮員訓練放在實戰化訓練的突出位置,下大力錘鍊指揮員的指揮決策能力。近幾年,該旅常態化組織作戰問題研究,針對不同作戰任務,把戰場突發情況處置作為重點攻關課題;定期組織戰例研討活動,在思想碰撞中探尋破敵之策,提升指揮員戰場指揮素養。同時,他們建立健全容錯機制,鼓勵指揮員在組織籌劃演訓活動中勇於作為、敢打敢拼。
“本領練得硬,底氣自然足!”在該旅作訓科科長陳志彬看來,許曉勇這次看似“冒險”的臨機決策背後,其實是部隊在長期訓練中積累的“實力自信”。該旅遵循戰鬥力生成規律,堅持在實戰化訓練中錘鍊部隊作戰能力。他們多次邀請廠家技術人員、院校專家進行集智攻關,在多種複雜環境中開展作戰能力評估;常態組織車組、班組開展實戰化訓練考核,挖掘裝備潛能、提升險難課目訓練強度。
記者在演練現場看到,火炮射擊剛剛結束,資料採集員就將數十組氣象資訊、彈著點偏差、毀傷效果等資料錄入該旅射擊資料庫。該旅領導介紹,他們已累計採集數千組射擊資料,為官兵改進戰法訓法提供了有力支撐。(童祖靜、陸棟鈺)
千錘百煉出膽識
■吳 卿
最近熱映的電影《長津湖》廣受好評,一個重要原因就是真實反映了抗美援朝作戰中志願軍指戰員的機智勇敢和血性膽氣。指揮員有不懼挑戰、出奇制勝的膽氣和智慧,戰士有不畏犧牲、敢打敢拼的血性和英勇,一直是人民軍隊的制勝密碼。
敢打才能必勝。今天,隨著武器裝備資訊化水平不斷提升,我們戰場打贏有了堅實的物質保證,但指揮員作為戰場決策的中樞,血性膽氣任何時候都不能弱、不能丟。否則,“鋼”再多也難以發揮應有作用。
膽氣源自實力,底氣催生勇氣。戰場是血與火的較量,打贏未來戰爭,要求我們既要注重培塑官兵的血性膽氣,更要持續狠抓軍事訓練,堅持仗怎麼打兵就怎麼練。在平時的演訓中,務必把指揮能力、戰鬥本領練精、練強、練足,在難局中砥礪打贏本領,在危局中錘鍊血性膽魄,在險局中提升能力素質。唯有如此,才能在未來戰場上更有信心和底氣出奇招、破危局。
來源:解放軍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