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乎裡常常會有這樣的問題“新手爸媽怎麼照顧新生兒”?“如何才能做一個好媽媽”?
生活中我們為了鋼琴考級,遍訪名師,勤學苦練。
為了英語考級,努力刷題,報補習班。
為了長大後能有份體面的工作,努力學習,手握文憑後,才開始投簡歷。
我們為了理想的結果去學習,去準備,去努力,可唯獨在媽媽這個角色上,沒有這個學科,也沒有系統的學習,我如何成為一個媽媽?
而這本《新手媽媽頭兩年,我是媽媽也是“我”》的作者陳大可女士,她即是新手媽媽,也是知乎母嬰“鹽究員”,知乎兒童教育話題優秀答主,職場專欄作家。
這本書以幽默的文風,實用的帶娃技巧,以及作者的親身育兒經驗,幫助寶媽們緩解育兒壓力,關於寶寶頭2年,你想知道的都在這裡。
生娃後你焦慮了嗎?
寶寶怎麼老是哭?是不是沒吃飽?
孩子大便次數多,是不是涼到肚子了?
別人家的孩子都會走路了,寶寶還只會爬?
育兒過程中,你是否也會遇到這些問題而感到焦慮?
“關心則亂”,太過擔心,太想做個好媽媽,才會有這樣的焦慮情緒。
在孩子1歲前,媽媽們主要擔心的是孩子的身體狀況,1到2歲關心孩子的性格發育,2到3歲開始焦慮孩子的教育問題。
新生命的加入,改變了之前的生活模式,孩子的開銷、生活節奏和重心的轉變,都會讓新手爸媽產生焦慮。
但焦慮不一定是壞事:因為想做的更好,才會產生焦慮。我們能做的,就是把值得認真對待的部分單獨拎出來,轉換成我們育兒的道路上的動力。
第一,可以多跟同齡媽媽交流,學習她們的經驗,儲備知識,第二,不要盲目地聽信某一個育兒專家的話,比如有些專家說孩子從小就要接受睡眠訓練,不能一哭就抱,會把孩子慣壞。
可當孩子哭的時候,理性部分老想著專家說不能一哭就抱,感性部分讓你想抱起孩子安慰他,於是你就很焦慮,到底是抱還是不抱,大多數時候我們都會選擇感性部分,抱起孩子。
也有專家說,孩子哭了就要抱,這樣孩子才有足夠的安全感。
其實專家也分各個流派,也有周期性,不一定就適合你的孩子。
第三,可以多看一些育兒書籍,看多了就會發現它們之間一些共通點,這些共通點就是我們可以學習的。
每個孩子都是獨一無二的個體,媽媽更應該思考的是“我的孩子該怎麼養”?然後“因材施教”。
帶娃的時候,心態崩了怎麼辦?
帶娃帶到心態崩了,是每個媽媽的必經之路。
比如你給孩子穿上尿褲,他還是尿到了床上,這周已經是第三次換床單了;你剛打掃完衛生,孩子又弄的滿地的飯菜;你剛買的口紅,孩子就給你弄斷了;帶娃時的各種‘災難’現場,各種類似的瑣事還有很多很多,無休無止。
這個時候媽媽們容易情緒耗盡,心情崩潰。
這裡的建議就是:剝離情緒去處理日常瑣事。
孩子吐了就打掃,孩子髒了就洗澡,有問題就解決問題,這和你已經重複勞動多少次了、孩子懂不懂事,和誰生孩子沒有一毛錢關係,沒必要去發散思維,進而感慨命運悲慘。
我們是媽媽,媽媽也只不過是一個普通人,做不到“用愛發電”“大愛無疆”,我們會有心態崩塌的時候。
但我們的愛一共就這麼多,比起把精力消耗在這些無足輕重的小事上,倒不如把滿滿的愛留給我們的孩子。
這樣孩子長大後回憶起來,更多的是我們的美好時光,而不是脾氣暴躁的媽媽和哭泣的悲慘童年。
斷母乳
對媽媽和寶寶來說,斷母乳是母子關係中具有劃時代意義的大事,心理學家甚至把斷奶稱為“第二次母嬰分離”,對寶寶的心理發育具有重要的影響。
寶寶6個月就要開始新增輔食了,母乳不再是唯一的營養來源,不要迷信什麼最佳斷奶年齡,只要你做好了準備,就可以開始戒奶了。
戒奶的時候有幾個誤區:
1,最常見的就是分離斷奶,老一輩的斷奶必殺技啊,離開寶寶一個月,肯定能斷奶,但是也會給寶寶帶來很大的心理傷害,突然看不到媽媽,又喝不到母乳。
有的寶寶就會出現不同程度的分離焦慮,沒有安全感,一看不到媽媽就會大哭。
2,孩子生病抵抗力差的時候不要斷奶,不然孩子心情變差,更不容易痊癒了。
3,就是在乳頭上抹辣椒、黃連,也是不可取的,親喂的過程是孩子和媽媽的溫馨獨處時間,當孩子突然發現,吃奶不再是能夠放鬆心情的港灣,而變的又苦又辣,也會給孩子的心理發育發來影響。
這裡作者給出了科學斷奶的三個步驟:
一,斷奶需要循序漸進,做好時間規劃,一般用2~6周的時間比較合適。
最好選擇在春秋兩季,天氣涼爽,寶寶胃口也好、抵抗力強,斷奶期間也不容易生病。
二,逐漸提高輔食比例,減少母乳次數。
用奶粉或者輔食替代一次母乳,孩子適應後再逐漸增加輔食或奶粉的次數和分量。
我自己就是在3個月左右就開始給寶寶吃一些奶粉,寶寶適應後對後面斷奶會更容易些。
三,家人在這段時間要多承擔照顧寶寶的工作。
多帶寶寶出去遛彎、玩玩具,有新的東西玩,就減少了寶寶對奶的關注度,等寶寶餓了,媽媽又不在身邊,對輔食的接受程度自然就更高了。
現在想想自己斷奶的時候,也是多虧了媽媽對寶寶的照顧,才順利的通過了這一關。
隔輩帶娃,意見不一樣怎麼辦?
有老人幫忙帶孩子的家裡,100%都會有和長輩在育兒問題上有分歧的情況。
比如老人想給孩子用尿布,媽媽想給孩子用一次性尿片;媽媽覺得孩子衣服穿夠了,長輩卻說不夠,還得加一點;再比如你從小就給孩子聽英語、聽故事,長輩卻說,這麼小聽了有什麼用等等……
如果老人只是單純地從她自己的經驗出發,為孩子好,這個是可以協商的,因為時代再進步,知識在更新,以前的老經驗又有多少能夠在今天適用?
多帶老人家出去轉轉,多看看別人家是怎麼養孩子的,多聽聽醫生怎麼說,這些方法都可以幫助老人儘快的擺脫舊觀念,積極適應現代育兒的方式。
當我們和老人在育兒上有分歧的時候,建立我們的經驗值,擁有話語權,可以減少分歧,比如寶寶吃多少奶就夠了,吐奶不是消化不好,而是胃在發育,這些可以透過育兒理論書中獲得。
當你有足夠的經驗,論證你的觀點時,老人就會聽你的,擁有了話語權,就能用你自己的方式更科學的養育寶寶了。
重回職場
媽媽們經歷了懷孕、生娃兒、養娃兒後,接下來就是重回職場的問題了。
重回職場前,首先是調整好心態,不要把“媽媽”這個標籤,太多的帶到職場中來,儘量工作的時候做到高效完成,生活的時候,盡情享受。
在工作前還可以提早找一些兼職或者專案做一做,適應一下工作狀態。
再就是為自己設立一個目標,沒有目標就像一艘沒有燈塔的船,沒有方向,而目標就像燈塔,指行著我們前行。
比如作者的目標就是寫作、健康管理、陪伴家人。
確定我們職業目標、健康目標、生活目標,你會發現,每一天都是進步的一天,每一天都充實美好。
未來的職業趨勢,不可替代的越來越貴,比如你的思維、你的認知,可替代的不斷被淘汰,比如收銀員、服務員。
我們這代人應該很難在一個領域從一而終了,必須要有“活到老,學到老”的思想準備。
這本《新手媽媽頭兩年,我是媽媽也是“我”》,特別適合準備做媽媽和剛生完寶寶的新手媽媽去看,雖然我已經是5歲孩子的媽媽了,但書中說到對我有很大的啟發和幫助,希望你也能喜歡這本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