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飯過後,我帶著一雙兒女到小區的兒童樂園玩。
姐姐帶著弟弟,在一邊和小朋友跑著玩。我就和旁邊相熟的鄰居在一旁站著聊天。
突然聽到九歲的姐姐大吼一聲:“弟弟,站起來!”
我慌忙用目光搜尋,只見她一把薅起旁邊正趴在地上的弟弟,怒氣衝衝地對著弟弟旁邊的小男孩說些什麼。
我趕緊上前檢視,聽見姐姐正生氣地質問著小男孩:
“你憑什麼讓我弟弟趴地上學狗叫?我也讓你趴地上學狗叫好不好?”
誒,這是怎麼回事。我停住腳步,準備看他們怎麼解決。
小男孩一臉緊張地看著姐姐,小聲囁嚅著解釋,聽不清他到底說了些什麼。
被姐姐拉住的弟弟,擰著身子在姐姐面前麻花般地跳腳,著急解釋:“姐姐,是我自己要趴在地上學小狗叫的。”
姐姐的怒氣凝固在臉上,一臉地嫌棄罵他:“我朋友都聽見了,是他要你學小狗的。你可別替他說謊了!”
弟弟吐吐舌頭,滿臉羞澀地解釋:“因為他說只要我學狗,他就跟我玩。”
就在我猶豫是否現在過去幹涉時,只見姐姐一臉恨鐵不成鋼的樣子,深深地嘆口氣。
然後慢慢放緩音調向弟弟解釋:“你知道嗎,如果他真的想和你一起玩,就不會讓你在這麼多人的面前當狗。他這樣是把你當小丑耍,讓大家一起來取笑你。”
弟弟聽完,傷心地低下頭不語。
姐姐見狀,彎腰攬過弟弟的肩膀安慰:“別傷心了,一會姐姐帶你去交新朋友。”
弟弟這才高興起來,點點頭,使勁地拉著姐姐的手大叫:“好!”
姐姐邊走邊拉著弟弟的手說:
“那你以後要記住,真正的朋友,是不會讓你去扮小丑來讓自己開心的,以後再有誰讓你做這些事情,你就不要和TA玩。”
在旁邊聽完全程的我,對姐姐這句關於友誼的認知,簡直出乎意料。
誰能想到,去年還不斷討好別人的姐姐,今年會對友誼有了這麼深刻的認識。
都說孩子大了就好養,都是騙人的。孩子越大問題越複雜。
去年我一度因為女兒的社交苦惱,因為我很多次都發現,她在和小朋友的相處中,始終在壓抑自己的感受,去刻意討好別人來爭取友誼。
比如她們一起玩抓人的遊戲,她總是做那個四處奔跑的抓人角色。
好不容易抓到一個小朋友,別人一說:“我不想抓人,還是你抓吧。”
她雖然不高興,但還是沒反對,然後累得氣喘吁吁地過來找我抱怨:“我不想抓人了。”
我教她:“那你抓到人後,就告訴被抓的那個小朋友,該她抓人了,你不想再抓了。”
她委屈:“我不敢說,她會生氣不和我玩的。”
我鼓勵她:“你先試試看唄。不行的話,你再過來,咱倆想其他的辦法。”
她點點頭,過去找她剛才抓住的小朋友說。
結果,那個性格強勢的小女孩不僅不同意,還生氣地打了她一下,把她重重地推倒在地上吵:“你不抓人就別玩了。”
然後指著四處躲避的小朋友說:“這些都是我的好朋友,只要我不同意她們和你玩,你就不能參加我們的遊戲。”
女兒眼淚汪汪地看著她,再看看四周,竟沒再向我求助,又忍著眼淚去抓人了。
在一旁目睹全程的我心塞的不得了。
但那會兒我推崇的育兒理念是:當孩子之間發生矛盾時,如果不向家長求助,家長最好先觀察,這樣TA才能在實踐中學會處理跟別人的爭執能力。
直到有一次,女兒和小朋友玩遊戲時,被小朋友要去了自己最喜歡的項鍊,傷心地在家裡連續哭了好幾天。我才感覺苗頭不對。
這不是一個正常的社交關係。
好的友誼一定是兩個孩子都享受在其中,會有爭吵,但一定是開心大於不愉快。
可女兒這狀態,越來越不自信,每次和朋友玩回來,總是哭喪著臉。
正當我猶豫要不要介入時,朋友聽說我的困擾後提醒我,孩子是不是遇到毒友誼了?
說著,她給我發來了幾篇文章。
其中,美國心理學家艾琳·倫納博士在《今日心理學》總結了關於毒友誼的幾個特徵。
孩子在交往中一味討好對方;孩子總是處於被動服從的地位; 孩子常常被嘲笑、輕視、抵制; 孩子的自信心萎靡,沮喪和傷心居多;
孩子如果在交往中存在以上特徵,孩子就是陷入了“毒友誼”。
他們實際上有可能在“友誼”的外衣下,被欺負、被霸凌、被排擠和被傷害。
我看著毒友誼的特徵,回想女兒的表現,幾乎每一條都對。
以前我總是覺得,孩子們的事應該讓他們自己解決,儘管看著心塞也忍著不去插手。
但不干涉≠不引導。
孩子們還沒有形成正確的交友觀。作為家長,我們有必要教孩子知道,什麼才是朋友,以及如何辨別什麼才是真正值得交的朋友。
於是,在查閱了一些育兒書籍資料後,我採取了以下幾個措施:
(1)重視自我的感受。
說實話,雖然我明知道孩子有個朋友不好,但如果我直接說她的朋友是壞孩子,不要跟她們玩,女兒可能會很反感。
而且,孩子不會無緣無故特別喜歡和一些人玩,一定是他們身上有什麼特點吸引了她,成績好、幽默……
所以我選擇在日常生活中,引導孩子自己去思考,去察覺。比如,我會經常和女兒聊她的朋友們:
“你的好朋友都有誰呀?”
“你今天和朋友們去玩了什麼呀?”
“你的朋友強迫你做不好的事,你是什麼感覺呢?”
“如果是你,你也會這樣對你喜歡的朋友嗎?”
沒有人喜歡不舒服的感覺,所以,在日常生活中,我會刻意去引導她感受最真實的感受,聽從內心的聲音。
(2)引導孩子去明白在友誼中的是非對錯。
我經常會帶女兒去小區樓下玩,以前都是她去玩,我在旁邊看著。
但這次我換了種方式,我帶著她看別人玩。在觀察別人的過程中,我會讓她做很多選擇。
比如,這樣的兩個孩子,你更喜歡和哪個孩子玩?
說髒話的孩子 VS 彬彬有禮的孩子
蠻橫霸道的孩子 VS 樂於助人的孩子
情緒多變的孩子 VS 外向開朗的孩子
當你看到朋友做一些不好的事情,你會怎麼做?如果這樣做了,會有什麼後果?
當朋友說髒話時,你要不要跟著一起說?
當朋友搶別的小朋友的玩具時,你會怎麼辦?
當朋友讓你做你並不想做的事情時,你會怎麼處理?
在這樣的生活實踐中,她逐漸形成自己關於友誼的判斷力。
內化成自己內在的行為規則和道德約束力。再面對友誼的衝突時,自然就懂得如何維護自己的感受和權益。而不是一味地人云亦云,別人說什麼就是什麼。
(3) 告訴孩子正確的友誼是什麼樣的
每個孩子的性格、喜好、個性......都不同,相處模式也不盡相同。
但好的友誼一定是雙方都是舒服的。正如,德國著名的哲學家菲希特曾說:真正持續的友愛必須有尊重才能成立。
我會帶她去我的朋友家做客,讓她觀察我和朋友的相處模式。
不喜歡的就拒絕,感覺到不舒服就說出來。
只有孩子明白真正的友誼是什麼樣,才能在不同性格的孩子面前,遊刃有餘地享受每一段關係帶給自己的舒適感。
多番努力後,其實我也不確定她是否能完全明白。但當看到她教育弟弟時的篤定,我有了答案。
也許每個人對友誼的理解不同,但一定是:
在你獲得成功的時候,為你高興;
在你遇到不幸或悲傷的時候,會給你及時的支援和鼓勵;
在你有缺點可能犯錯誤的時候,會給你正確的批評和幫助。
真正的友誼,一定是兩方都能從中獲得大於痛苦情緒的快樂。
朋友真的還蠻重要的。對於小孩子來說,有一個相熟的人在那,不只是有一個玩伴,更是心理上感覺安全。長大後,無論開心、難過,也總會有個人陪。
但不管是成人還是小孩,一段關係中一味的妥協和討好,一定是不健康的。
土豆最開始回國上學時和大家都不熟悉。但因為他的手工、摺紙還不錯,同學們都誇他是班上最會折的,這給了他很強的存在感和認同感,漸漸地他也在班上交了很多朋友。
有自己的特點和亮點也是交友的一大利器噢~
你好,我是李點點,4歲女兒番茄、8歲兒子土豆的麻麻,擅長用漫畫和文字記錄二胎雞飛狗跳的日常,分享育兒感悟及婚姻幽默吐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