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9年9月,甘肅威武,幾個公社社員正揮舞著鎬頭,在夯土堆下挖掘地道。幾鎬頭下去後,地下突然傳來“轟隆”一聲巨響,藉著微弱的燭光,牆面上出現一個巨大的黑洞:99個整齊排列的車馬隊出現在人們眼前。
這是一支來自2000多年前的軍隊,氣勢恢弘。光是儀仗隊的銅車馬,就有99件,領頭的那件,就是我們故事的主人公:馬踏飛燕。
馬踏飛燕,又名銅奔馬,是東漢年間著名的青銅雕塑。
在中國的歷史上,沒有哪個朝代像漢朝人那樣喜愛馬,漢朝人對於馬的喜愛,超過了以往的任何一個朝代,在漢朝人心中,馬代表著民族的尊嚴,是國力強盛和英雄業績的象徵。
之所以會這樣,與中國歷史上一個最偉大的皇帝息息相關。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統一六國,結束了諸侯互相討伐的歷史,但是生活在中原地區的先民們,並沒有因此迎來想象中太平的日子。
秦始皇
與世界上其他地區的人民相比,我們的祖先可能是這個世界上最幸運的一群人了,他們所生活的中原地區,雨水充沛,日照合適,既不會常年乾旱,也不會動不動就來一場大洪水,淹沒一切,非常適合種植農業。
但是,我們的先民也有自己的苦惱,雖然東、西、南三面都有一道天然的防線,阻止了西方異族的侵襲,可是北方的遊牧民族,一度是我們的先民心頭大患。
這些來自北方的匈奴人,憑著自己超強的戰鬥力,一路長驅直入,不斷侵犯到先民們脆弱的中原地區。
匈奴單于畫像
臥榻之側,豈容他人鼾睡,作為中國歷史上的第一位皇帝,他怎麼能容忍,這些被視為蠻族的匈奴人在自己的土地上作威作福。
於是他命令蒙恬率30萬大軍,主動出擊,想要將匈奴人剿滅乾淨,只是,儘管蒙恬英勇善戰,但他拼盡全力,也只是將匈奴人驅逐到了長城以北,並不能徹底剿滅
每到北方遇到天災人禍的時候,這些匈奴人還是會拖家帶口一路向南。要是碰到阻攔他們的華夏先民:“什麼,你不同意,那我就打到你同意。
蒙恬畫像
曾經一到六國的秦國軍隊,遇到這些比他們落後不少的蠻族軍隊,竟然毫無辦法。究其原因,與他們的生活方式有很大的區別。
在中國古代,馬是作戰、運輸和通訊時最為有效的工具,在很多時候,戰馬的質量,會是決定一場戰爭的勝利關鍵。
這些遊牧民族,從小就在馬背上長大,自幼逐水草而居,與自然環境鬥爭著,殘酷的自然環境塑造了他們堅毅的品格,好鬥的心性以及超強的戰鬥力。而日復一日的放牧、打獵、追逐,也讓他們的馬匹有著極高的奔跑速度,兩方交戰,中原的馬匹根本就無法追上匈奴人的馬匹。
想要保持北部地區安定,就必須要有好的戰馬,強大的騎兵,從那時候起,一匹好的戰馬,就成為那些駐守在邊關,守衛華夏屏障的將士心裡的硃砂痣、白月光。
不過秦始皇終究還是沒能看到那一天,他的王朝,在他逝世後不久,就分崩離析了。中原地區又陷入了各種紛爭之中,民不聊生。
以至於在西漢王朝建立最初一段時間,未來避免國力的損耗,但漢王朝的皇帝不得不一次又一次將自己的公主,送到他們視為蠻荒的北方草原聯姻,透過這樣一種犧牲女兒一生的方式,為自己的生存謀得喘息的空間。
汗血寶馬
但天總是要變的,經過數十年的休養生息,或者說忍辱負重,年輕的漢武帝登上了歷史的舞臺。
年輕的皇帝,意氣風發,恣意昂揚,他渴望做出一個前無古人,後無來者的偉大事業,建立一個強大的帝國,在史書留下千古美名,就像幾十年前的秦始皇一樣。
於是,他將目光瞄向了北方,他要做出一個,連秦始皇都做不到的事情,剿滅匈奴,將河西走廊收歸己有。
但是,在他偉大事業的第一步,他遇到了和秦始皇一樣的問題,中原地區的馬,總是跑不過匈奴的馬,耐受力也非常差,兩軍相遇,因為戰馬造成的差距,總是需要漢朝的將士拿命去彌補。
漢武帝劇照
尋找好的馬匹,改善軍馬的作戰力量成為當務之急。
當你全心全意想要做成一件的是時候,天地萬物都會過來幫你。這句話在漢武帝身上可以說是最好的證明。
公元前138年,為聯合大月氏夾擊匈奴,張騫出使西域,在這一過程中,張騫在大宛發現了傳說中日行千里的寶馬,這種馬形體飽滿,四肢纖長,皮薄毛細,奔跑起來,頸脖部位還會流出紅色的汗液,就好像是鮮血一樣。
張騫出使西域
而且這種馬非常適合在沙漠中跋涉,即使是在50度的高溫中,這種馬也能日行50千米左右,無論是在速度、耐力還是性格上,這種馬都超級碾壓匈奴馬,得到訊息的漢武帝興奮無比,並將這種馬命名為“汗血寶馬”。
漢武帝將這些汗血寶馬,與蒙古馬雜交,培育出一種新型馬,作為軍馬使用。因為這些軍馬,漢軍的武力值和速度值大幅度提升。
汗血寶馬
公元121年,霍去病一舉拿下河西走廊,將其併入中原版圖,同年,漢武帝設定酒泉武威兩郡,祁連山下,那一塊塊水草豐茂的綠洲,成為大漢王朝的天然馬場。武威也成為後來歷朝歷代飼養軍馬的地方。
而漢武帝,也終於做到了連秦始皇都沒有做到的事情:公元前119年夏天,衛青和霍去病各帶一路大軍,直搗匈奴單于本部狼居胥山,漠北大戰,使匈奴徹底臣服。中原再無北方蠻族侵襲之擾。
公元前111年,漢武帝設河西四郡,武威:意為武功軍威之意,張掖:意為斷匈奴之臂,張漢朝之臂,酒泉:意為城下有泉,泉水若酒,故名酒泉;敦煌:意為盛大輝煌。
公元前60年漢帝國設西域都護府,將今天的新疆和中亞一帶正式併入漢帝國版圖。大漢王朝達到空前的強盛。
華夏民族第一次真正的在世界歷史的舞臺上,刻下了自己的名字。民族的自信心得到極大地滿足與增強。
汗血寶馬從此成為,一種壯志千里,保家衛國的精神出現在華夏人民的生活中。它代表民族的尊嚴,是國力強盛和英雄業績的象徵。
也因此,大量的寶馬形象,出現在漢代的雕塑和工藝作品之中。
這件銅奔馬高34.5釐米,長45釐米,寬10釐米,匠人運用了充分的想象力,並採用重心平衡的力學原理,使馬做出了飛奔的姿態。
體態矯健的寶馬,高昂著腦袋,做撒開四蹄飛奔的模樣,其中三足騰空,只有右後足落在一隻展翼疾飛的燕子背上。
現實生活中,燕子的飛行速度最高可以達到300公里1小時,和高鐵速度差不多,但是這匹天馬還能踩在燕子身上,可見天馬的速度之快。
天馬嘶鳴著,額鬃、尾巴都迎風飄揚,充滿了“天馬行空”的驕傲;而燕子正回首而望,驚愕於同奔馬的不期而遇,生動體現了天馬賓士與飛鳥爭先的瞬間。
現實主義和浪漫主義的結合,使得這件青銅製品被歐美學者稱譽為“中國古代藝術作品的高峰”。
2000多年前,在一個秋風蕭颯的黃昏,一匹汗血寶馬正在河邊低頭飲水,一隻燕子從它的頭頂飛過,寶馬抬起頭,仰起脖子,仰天長嘯,撒開四蹄,嘶鳴著追了上去。
燕子凌空翻越,駿馬四蹄生風,大地上和天空上的兩種動物,在那一刻,相互展示著自己的敏捷與矯健,比賽著速度和力量,在藍天大地之間,定格下它們的身影。
時光流轉,千古江山,斗轉星移間,昔日的朝代已然遠去,但地下的軍隊卻時刻準備著,透過這尊馬踏飛燕,我們依然能夠在這滾滾紅塵中,看到一個恢弘磅礴的大漢氣象,感受華夏民族的浪漫與豪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