邢李㷧香港中產階級家庭出身,17歲中學畢業後進製衣廠做雜工,2年後借貸2萬元開設製衣廠,70年代與美商合資,成立 Esprit公司,集生產銷售於一體,Esprit下設時裝零售連鎖店,在亞洲地區有零售店200多家,歐美區以批發為主,佔公司業務90%,並深入發展至澳洲各地,現 Esprit遍佈全球。由於疫情的影響,從2020年Esprit大陸地區門店開始關閉,就連天貓旗艦店都已經關閉了。
當時,迎娶林美人為妻後的邢李㷧能否更專心地發展自己的事業?他認為結婚也要花很多精力,並非簽了字便可以鬆解。而其控權的Esprit將來是否會增添“青霞系列”,由邢夫人主理?對此,邢李㷧態度含混:“她對服裝很有感覺,但是否投入這一行,還是未知之數。”
現邢李㷧身家資產數十億,為全球Esprit集團行政總裁兼主席。
要了解一個人,先從他的家庭背景說起。邢李順有一個妹妹。直到他很大了,才知道海南島鄉下還有一個哥哥。爸爸一直至去世也沒告訴他們,他當軍人前在鄉下已經結了婚,生了個兒子。後來來了香港,跟我媽結婚。爸爸死後十多年,一天忽然有個鄉里告訴我媽:你鄉下有個兒子,他爸爸沒有留給他財富。因為,他爸爸來港後,搞小貿易,搞經紀,收入僅夠開支,只能養活自己。
邢爸爸教子,是用那種“有我講的,沒有你講的”舊式方法,邢李㷧形容:就是一個‘硬’字,不慬鼓勵,也沒得商量!17歲唸完中學,便搬出來住,不想跟家裡再有任何關聯。
邢李㷧在柯士甸道的德信念小學,由於升中試成績好,被分配到九龍華仁書院,中學成績平平,會考沒有優良。邢李㷧說過:我的知識都是來自其他書籍,看很多書,看得很雜,心理學、Time、 Newsweek,別人用一生經驗寫成的,你只花幾十元,花幾天便看完,沒有比這更便宜更值得了。但是不喜歡看財經書籍,或者說是很少看。特別愛看行為心理學,因為整個社會的經濟命脈,皆從人的心理出發,要了解,才能捕捉。他看不懂什麼圖表派,沒有興趣。
念過書的大雜工
邢李㷧說:童年沒有志願。除了華盛頓希望當總統外,一般人都沒有。看完牛仔片,便想做牛仔。看完與飛機有關的電影,便想做飛行師。
不喜歡想當年,只往前看。過去除非有值得借鑑的地方,要不然腦清洗得很快,腦是用來思考的,不是用來記憶。我記得主要是有什麼做得不對,和虧欠別人的;甜的苦的記不了那麼多。別人欠我的,我不記得,但如果自尊心受到傷害,我會記得。
一個沒有志願的17歲年輕人,只知道要養活自己就要找一份好差事,很順利地找到了,覺得有前途。當時的月薪600元,做匯豐銀行也只有500元。工作時間短,一週上5天班,銀行也要做5天班;坐滿一年買機票只要付百分之十的價錢;穿西裝在中環上班,斯斯文文。現在回想,邢李㷧發覺,做這份工的最大收穫是英文進步了。
兩年後,邢李㷧決定轉行。有一次,跟主任閒談,知道他熬了十多年,月薪才1000多元。我什麼時候才能升到他的位置呢?就算坐到都死,不如走了。他跑到一個同鄉叔伯所開的製衣廠做廠長助理,月薪550元。因為覺得比較有機會。做大機構要跟著既定製度走,等待別人賞識,但同一職級有那麼多人,人人學歷相近,等於選美,勝出的只得一、兩個。而且,沒有一技之長,頂多只是從一間航空公司跳往別一間;這種訓練只令你對工作流程熟悉,但訓練不到如何解決問題。新的工作比從前辛苦得多,六十年代沒有完善的勞工法律,上司要他幹什麼便幹什麼,沒人開車便要做司機,不夠人送貨便幫手擔擔抬抬,趕起工來,要通宵。有會議要旁聽做記錄。邢李㷧說:這樣的工作就是等於讀過書的大雜工,但當時所學到的才是最寶貴的經驗。
做了近2年大雜工,邢李㷧覺得:製衣廠只是手板眼見工夫,不如自己搞。他的第一桶金如何得來?邢李㷧跟廠長說:想出去闖一闖,向廠長借了2萬元,廠長給了他最大機會,他非常感激廠長。
沒壓力,便沒快感
邢李㷧的製衣廠共有4個股東,總資金8萬,員工幾十人,廠房面積700平米,其中2個股東只是出錢,交由邢李㷧和另一股東打理。開工廠和打工,就好比寫影評和拍電影完全是兩回事。邢李㷧以前旁觀和執行,跟自己搞生意是不同的。創業艱難嗎?說難不難,只是肯問。
有時候有些問題連問也不懂問,還必須懂得找問的物件,和過濾那些答案可行。他的“物件”包括哪些人?曾如以前的老闆。當時只是憑著一股衝勁、好奇心和虛心做事,任何車間師傅都比他強,都可以做師傅。沒有什麼人是通才,要肯學、肯聽,集思廣益。
他學到什麼?做生意其實沒有什麼要學,最重要是學做人、待人、處人,做任何生意皆一樣,先要戰勝心魔和人類的弱點,要容才,胸襟廣闊,在短時間看清人的真假和誠意。一家公司,如果沒有士氣,生意不會做得好,如果員工都為混兩餐,公司死定了。在香港是不會餓死的,單抱著混兩餐這麼低層次心態的人,我不想要,我希望吸納一些想發現自已才能的人,滿足感放第一的。
他用什麼方法吸納“優質”員工?不是工作環境、人工或假期,而是給予最大的自由度,只提出一個梗概,由他發揮,常給他挑戰。會不會令員工覺得有壓力?沒有壓力便沒有快感;要是怎樣做都可以,無所追求,便會很無聊。
1968年,一對20來歲的美國夫婦Tompkins在三藩市成立了一間小型成衣公司。1972年,他們來港採購成衣,剛巧邢李火原的製衣廠是供應商之一,彼此一見如故,邢李火原放棄了原來的製衣廠,與他們在港成立了一間叫Esprit無限公司。1974年,另外開設一間採購公司,替 Esprit和其他成衣商採購。Esprit剛成立的時候,註冊資本幾十萬,真正拿出來的還不到這個數目。3個人,每人佔1份。1979年,為了擴充套件印度市場,多找了一個美國股東,Tompkins夫婦讓出三分之一股份,後來與新股東合作得不太好,把股份買回來,變成邢李㷧和他們夫妻各佔一半,直至現他們先在歐美打響名堂,1983年才在香港銅鑼灣興發街開設第一問零售店。當時地鐵剛通車,花了300多萬,幾乎租用了所有地鐵廣告燈箱,很吸引,印象很深刻Esprit是世界性的牌子,不必另外建立亞洲形象,廣告模特兒都充滿陽光式笑容,有朝氣,輕鬆自然,而不是扮靚,顧客物件不一定年紀輕,而是朝氣。
做生意先要戰勝心魔
為什麼 Esprit的零售店全是租回來的?因為旺地點的鋪都是不賣的,像太古廣場、時代廣場或置地,如果他們思意賣,邢李㷧願意買。買街鋪,你不能控制隔鄰做什麼生意,萬一人家賣鹹魚,怎辦?顧客物件不是穿拖鞋的、就是邊吃東西邊揀衫的街坊。有些人什麼地方都可以做生意。有些人本來是做地產的,建了個商場,於是索性開酒樓,做時裝,自己的地方自己用,時裝的,零售的,針頭線腦都有。現在租金的開支佔了公司生意額的20%左右,還一直在上漲中,邢還是很憂慮,只是將來再做打算吧。
他打不打算投資其他生意?不會其它的,也沒有什麼時間和精力。工作以外,還要留點時間給家庭和自己學習。很多年前已有人叫邢做香港和大陸地產,他沒有做。因為他不會為賺錢而做生意,除非為了興趣。
創業初期,邢李㷧1天工作17-18個小時,開小型製衣廠的時候,晚上在廠裡睡尼龍床,工人下班後,他把地方收拾得整整齊齊。至今他仍堅持廠房、寫字樓跟他的店般整潔美觀,做人不可以在外面才面光頸靚,家裡像狗窩,要不然員工會覺得你雙重標準。
他現在不必再朝九晚五坐寫字樓,思考的時間多了,做事的時間少了。回到公司主要是“睇症”,跟主管了解一下他們的思維,替下屬打氣,他們需要意見會來找邢。權力放了出去,他就少些過問、少干涉,要不然人家會不開心,他也不做一個大稽查。
邢李㷧謙虛說他的事業還不算成功,他只是做了些事。一個真正成功的人不會怕的;但他常常覺得怕,因為這世界的事情變得太快,他不能鬆懈,永遠要作充分準備。他感受到的壓力比前大了,因要接觸很多抽象的事物。如果單是考慮公司每年要多賺多少,只要度橋便可以達到,不是壓力。最難掌握的是如何決定公司全球性的路向,例如宣傳和形象方面,是不是還像七、八十年代那樣呢?
在1990年,當年Tompkins夫婦離婚, Douglas要賣出他在美國 Esprit的股份,引起很多商家垂涎。邢李㷧怕公司落入別人手裡,要是意見分歧,走低價市場實非他所願,為了自保,立刻在公司內部進行收購行動,他與 Douglas的離婚妻子Susie和律師晚晚談長途電話至通宵達旦。要在短短几天內拿出數億元,幸好公司向很少分花紅,隨時有很多現金。再加上跟銀行關係繫好,一兩星期就辦妥這件事。Douglas雖然還保留著集團其他公司的25%股權,但人已退休,在智利做森林大王,成立了拯救熱帶雨林基金。全球Esprit的控制權,一直在集團行政總裁兼主席邢李火原手上。
集團何以在港上市呢?邢李㷧說:最主要是希望籌集更多資金,發展亞洲業務。過去我們單靠內部盈利去擴充,亞洲的業務主要集中在香港、新加坡,以後希望大力發展中國大陸、日本、韓國、印度和臺灣市場,如果依靠銀行借貸,負擔便很重。考慮了很久,不想……。上市以後,透明度高了,這也無所謂,因為有外國拍檔,多年來我們都習慣了每個月結算。現在公開了的只不過是小部分而已,上市的 Esprit Asia Holdings Limited只是香港母公司的一間子公司,是最小的一間。
將來會不會把整個集團上市?也有這個可能,但計劃未有一撇,看資金方面有沒有需現時他的公司在亞洲區的零售店有200多間;歐美以批發為主,佔90%。邢李㷧說:希望在世界各地都做得更好,改成百分之百零售店。澳洲花了兩年或更多便達成目標;加拿大也在進行中;英國已有十間店;西班牙和葡萄牙尚未落腳,但如果開業還是做零售。
隱憂的奇蹟地
現在資訊發達,已無所謂什麼大本營。香港的生意永遠要做,但很難要求所有專門的人才集中在一個地方。Esprit在德國、三藩市和香港都有總部,但世界性的總部就沒有。設計師主要在歐美,只佔很小部分;專才則在美國,雖然溝通上少了些,但可以利用長途電話和傳真我們所有經理都有手提電話,家中都有傳真機。
香港通漲厲害,生活指數高,租金貴,工資高,成本上漲,商品的價錢一定不會便宜,很難維持購物天堂的美譽,這是有隱憂存在的。香港懂得幾國語言的專業人才很多都去了大陸,管理人才減少,培訓需要時間,請外國人 housing貴過人工。不過,香港是奇蹟地,雖然不懂預測,但做生意還是離不開香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