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忘,似乎是一個各個年齡段都難以迴避的話題。
學生時代,每天都有記不完的重點,總覺得一個腦袋不夠用;
工作了以後,繁忙的工作壓力和生活壓力總把人壓得喘不過氣來,應接不暇,難免會丟三落四;
往後,隨著年齡的增長,記性也會隨之越來越差,比如說出門老忘記帶鑰匙,上一秒明明還想著要去做的事,下一秒就忘了。
那健忘是怎麼回事呢?
中醫認為啊,心主神明,血舍魂,一旦人體內心血不足,魂失去了居所,注意力,記憶力自然會有所下降。
中醫還認為,腎藏志。所謂志,就是對於一件事物的關注力。所以,常常會看到一些小孩子做事容易分神,老中醫都會開具一些補益腎氣的藥材。
此外,心五行屬火,腎五行屬水。心火與腎水相互制約,腎水上行滋養心神,心火下行溫煦腎水,心火與腎水相互交融,身體內陰陽才會平衡。所以我們常常說,心腎是相通的。
因此,治療健忘,中醫一般從心腎著手。
今天向大家介紹一個交通心腎、治療健忘的方子——不忘散,出自《備急千金要方》。
不忘散:遠志、菖蒲、茯苓、茯神、人參。
古人取名是非常講究的,遠志之所以取名遠志,是因為古人覺得,服藥後,可以志向高遠,智慧增益,《千金翼方》也將遠志放在治療健忘的首位。
遠志,苦辛性溫,性善宣洩通達,入心、腎、肺經。
遠志既能開心氣而寧心安神,又能通腎氣而強志不忘,為交通心腎、安定神志、益智強識之佳品。
《本經》:"利九竅,益智慧,耳目聰明,不忘,強志倍力。"
《藥性論》:"治心神健春,堅壯陽道。主夢邪。"
此外,遠志具有辛溫之性,具有發散的作用,因此,它可以推動腎水上行,讓心腎相交,水火併濟,形成一個完美的閉合迴路。
菖蒲,因為它老長在溪邊的岩石縫裡,所以也叫石菖蒲。
石菖蒲和遠志一樣,也是味辛溫偏苦的藥材,
辛能發散,苦能燥溼,溫可通脈,加之石菖蒲本身就有一股特別的香氣,善於走竄,
因此,我們說,石菖蒲具有開竅醒神,化溼,豁痰,闢穢之功效,把體內鬱閉不通的孔竅都開啟。
石菖蒲入心經,可開心竅,具有醒神益智、聰耳明目的功效,多用於治療健忘症。
《本經》:"開心孔,補五臟,通九竅,明耳目,出音聲。"
《別錄》:"聰耳目,益心智。"
石菖蒲還入胃經,又具有芳香之氣,香可以醒脾開胃,化解溼濁中阻,
而中焦一被打通,石菖蒲可自上而下帶著心火向下溫熙腎水,這不正好與遠志向上推動腎水想呼應嗎?
因此,在治療心腎不交諸證時,常常會看到遠志搭配石菖蒲,一上一下,有條不紊。
茯苓入心、脾、腎經,甘補淡滲,作用平和,無寒熱之偏性,利水而不傷正氣,為治療水腫之要藥;
此外啊,茯苓還善健脾寧心,多用於脾虛所致心悸、失眠等。
《神農本草經》,“利小便,久服安魂養神。”
然,茯苓作為一味利水之要藥,寧心安神功效相對較弱,
所以這裡用到了茯神,
茯神同茯苓一樣,都屬於多孔菌科真菌茯苓,味甘淡,性平,
茯神主入心經,尤善寧心安神,常常用於治療心悸、失眠、健忘等症。
李時珍在《本草綱目》中對茯神有很高的評價,“後人治心病必用茯神。”
一提到人參,很多人的第一反應都是:補氣。
的確,人參可以大補元氣,凡是身體出現了氣虛了都可以用一些人參補回來。
然,人參大補元氣,使得我們的身體元氣充沛,繼而血旺津生,神安智增,
常常用於氣血虧虛之心悸、失眠、健忘等心神不寧證。
《本經》:"主補五臟,安精神,止驚悸,除邪氣,明目,開心益智。"
《別錄》:"通血脈,破堅積,令人不忘。"
最後,作一簡單的總結,不忘散具有補心益智,安神強志,令人不忘,補氣益血的功效,多用於健忘,氣血不足,心悸怔忡,失眠健忘,耳鳴耳聾,頭暈目眩,少氣懶言,神疲乏力,食少納呆等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