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上半年在首都博物館看了一個“中國館藏文物保護成果展”,真的是沒想到幾乎件件都是國寶。
其中,有一輛復原的戰國時期的戰車,讓@浦峰捉影印象超級深,以至於想單獨拿出來介紹。
這就是甘肅省張家川馬家塬戰國墓地M16-2號車。簡直就是戰國時期的“法拉利跑車”。
又是因為盜墓賊,2006年,讓考古工作者們搶救性發現了甘肅省天水市張家川縣馬家塬戰國墓地。發掘顯示,這是一處與西戎部落首領有關的高等級貴族墓地。
憑著當年出土的驚人的豪華車輛、黃金裝飾品、異域玻璃……它們不僅震驚了中國考古界,還直接入選了2006年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
而且,這15年,考古發掘一直沒有中斷,自2006年以來,甘肅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持續對馬家塬西戎墓地進行發掘和保護工作。期間共發掘出土墓葬70餘座、祭祀坑3個、車輛遺蹟60餘乘,包括金、銀、銅、鐵、錫、鉛、陶、骨、玻璃、瑪瑙、綠松石等各類質地的文物萬餘件,分為日常生活用具、武器、工具、車馬器車馬飾及人體裝飾和服飾等功能。
馬家塬西戎墓地中,最引人注目的就是大量設計考究、工藝複雜的隨葬車輛。有的車輛甚至使用了金、銀、銅、錫、料珠等多種材質,可謂異常奢華。
是的,您沒看錯,展示的這輛復原車,只是發現的其中一輛。
你能想象,這些金銀做成的裝飾片,是二千五百年前的“戎人”設計的嗎?@浦峰捉影剛看到的時候,還以為是想象重新複製的。
與中原所見的車相比,除了基本的獨轆結構相同之外,馬家塬大墓隨葬車輛的裝飾和車廂結構獨具特色,其用金屬裝飾的豪華程度更是前所未見。車輪及車廂側板均以金花飾、銀花飾、銅花飾、錯金鐵、瑪瑙、釉陶串珠、貝殼裝飾;在車廂側板上還有銅質大角羊、銀箔質大角羊、金箔質虎等動物飾件及包金銅泡裝飾。所有隨葬車乘顯得富麗堂皇、美輪美奐,其豪華程度感覺比秦始皇陪葬坑出土的那幾輛都高。
雖然發掘的時候,大部分都已朽毀,但那些金銀器都依然閃亮。仔細看,還能看到右側木製構件上的紅色漆依然鮮豔如新。
復原的漆器圖案,我相信下葬的時候就是這樣的。這圖案,這色彩搭配。簡直讓人難以置信。這是出自於“邊遠地區”的遊牧民族的藝術!真的是一再重新整理著我們對先秦民族史的認識。
這些二千五百年前製作的連線處的管狀器,現代社會也一直在使用著。
這是車廂後部的“欄杆”,這設計看似簡單但就算放到現在也非常時尚美觀大方。誰敢說大口喝酒大口吃肉的遊牧民族沒有“文化”的。
據資料介紹,先秦時期,在中原地區逐漸融合形成的華夏族,通常將分佈在其四周尚未融合的部族,按照方位分別以東夷、南蠻、西戎、北狄相稱。“西戎”即是這一時期對於中國西部諸多部落群體的統稱(@浦峰捉影想說:其實人家才不是什麼部落,分明是一個個高度文明的國家),大概位於現在陝西、甘肅和寧夏等地區。其以兇猛彪悍、英勇善戰著稱,有著極其精湛的射獵技術及強大的軍事實力。
古本《竹書記年》載:“武乙三十五年,周王季伐西落鬼戎,俘十二翟王。”《史記.匈奴列傳》中記載,春秋時期秦霸西戎,吞併西戎12國。《史記.匈奴列傳》記秦穆公時有西戎八國,即綿諸、緄戎、翟、鎔之戎、岐山、梁山、涇水、漆水以北有義渠、大荔、烏氏、朐衍(今寧夏鹽池一帶)。皆位於隴山。周平王二十一年,秦文公擊敗西戎,“於是收周餘民有之,地至岐,岐以東獻之周”。
西戎在史書中多有記載,但考古學家對這些半牧半農的人群卻知之甚少,馬家塬墓地的發掘逐步揭開了西戎一支的神秘面紗。
現場展示了M16墓主出土時的圖片。
M16墓主經初步鑑定為年約40週歲的男性,頸部散落大量也許來自冠飾或髮飾的金箔飾件,頭頂有圓形金帽飾,戴金耳環,頸部佩金、銀半環形項飾各一,以及綠松石、瑪瑙、金飾件串成的項鍊一條,右臂有金臂釧,腰部有金帶飾的腰帶三條及帶鉤,足底有銀質鞋底一雙,腿部散佈大量青銅管和青銅鈴,身體周圍和上部發現大量規律排列的漢藍和漢紫珠飾,可能為墓主服飾上的裝飾。這種注重身體和服裝裝飾的現象,是公元前十世紀以來廣袤歐亞草原文化帶的共同文化傳統,充分體現戰國晚期西戎文化的獨特性、多元性和多維性。
草原民族的金器都是極具特色的,圖案設計都讓人歎為觀止。
M16其實只是這個墓葬群中的一座中型墓,還有一座M14,和其他幾十座小墓都是圍繞著中心墓葬M6埋葬的。M6為一座大型墓葬,長38、寬11.80、深15米。斜坡墓道,墓道兩側各有臺階9個,墓道中部可知有4乘車,在近墓坑處有完整馬骨4具,墓室為豎穴土坑,有棺槨痕,只可惜該墓被盜一空。從所有墓葬都圍繞著中心墓葬M6的情況和墓葬形制、墓葬的規格、出土器物等因素綜合分析,該墓地當屬者某位戎王的王族墓地。
由此可推理一些事實:
1,M6應該就是該“戎國”的“第一位戎王”,M16估計是後代的戎王。
2,既然是家族墓地,70餘座墓至少得存在有一二百年。說明這個“戎族”是長居於此。他們並不是我們中原人想象的簡單地逐水而居的“遊牧民族”。應該是和比鄰的秦國一樣有著完整傳承的“小國”。
3,看位置,天水馬家塬位置和寶雞很近,簡直就是現在的內地。可見當時的中原地區是有多“狹小”。
4,如此發達的又和中原文化迥然不同的工藝,說明他們和西方的文明有很密切的文化交流。總說和西域隔著難以翻越的崑崙山脈啥的,但好像一直以來的考古發現能證明,文化交流從來就很“容易”。
5,到底是哪裡的文明更先進,到底是誰影響誰,還真說不清楚......
有機會一定要去馬家塬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