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3招 教孩子尋找三個“關鍵人物”
從孩子懂事起,父母就勤快地向他灌輸一些大道理,還會指導一些具體的方法。但孩子一般聽不進去,聽進去了也似懂非懂,因為理解這種抽象理論,需要以實踐體驗為基礎。其實大道理不用多教,“好好學習,天天向上”八個字就能代表對一個孩子的全部要求,而讓孩子真正理解學習的重要性卻很難。
有一個簡單的方法,可以有效解決上述難題,就是:教孩子尋找三個“關鍵人物”。
哪三個關鍵人物呢?
第一個關鍵人物:榜樣
小龍看了周恩來“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的故事,很受感動,他問爸爸:“別人都為找好工作、多賺錢讀書,周總理為什麼要‘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呢?”
爸爸想了一下,感覺不好回答。他買來一本《周恩來傳》,讓小龍自己找答案。
小龍看完《周恩來傳》,從此成了周恩來的“鐵桿粉絲”。他對爸爸說:“原來讀書還可以救國。我也要向周總理一樣,去歐洲留學。”
爸爸對他的志向大加讚賞。
從此,小龍比以前好學多了,成績進步也很快。
“榜樣的力量”確實是“無窮的”,但這個榜樣不能是別人強加給自己的,應該是自己真正心悅誠服的人物。有了一個榜樣,人生就有了一個比夢想更真實的願景,有了一個前進的方向,有了一顆黑暗中的啟明星。
孩子很難理解大人為什麼為了賺錢、升職付出那麼大的努力,反倒容易理解大人物的高尚情操,因為他們還沒有面對生活壓力。讓他們為了將來的工作而學習,學習就成了一個苦差事;讓他們為某個高尚的目標而努力,更容易啟用他們的內在動力。
有的孩子自信地宣稱“我最崇拜自己”,看上去很有志氣,其實不過是虛驕之氣。崇拜別人並不可恥,許多偉大人物都有自己崇拜的偶像。還有不少孩子,崇拜的物件竟然是“黑社會老大”,志向可不怎麼樣!
父母可以引導孩子找到一個值得學習的榜樣,可以是歷史人物,也可以是現實人物;對孩子的偶像,應該表現出足夠的關注度。例如,瞭解偶像的經歷和趣味逸事,經常跟孩子談一談,但不要說教,這不僅可以增進親子關係,還可以強化孩子心中的願景。
第二個關鍵人物:對手
小強跟小明是同班同學,住在同一個社群,學習經歷、家庭條件、智力水平等各方面都差不多。但小強的學習成績卻比小明差多了,因為他沒有小明好學。
一次,爸爸跟小強閒聊,很納悶地說:“我覺得你跟小強比,各方面只強不差,為什麼成績會落後於他呢?我想一定是沒有找到合適的學習方法。”
小強爭辯說:“他只知道傻學。”
爸爸說:“傻學也好,巧學也好,最終還是要用成績體現。好比我做飯給你吃,用巧辦法、笨辦法都不重要,做得好吃才是真的,對不對?”
小強不做聲。
爸爸問:“你敢不敢跟小明做對手,在學習上比一比?”
小強說:“有什麼不敢?”
爸爸說:“競爭像打仗一樣,研究對手、知己知彼才能贏。你可以研究一下小明,好的方面比他做得更好,不好的方面比他做得好,你一定能贏。”
從此,小強有了競爭意識,果然很關注小明,學習比以前努力多了。第一個學期結束,他成績跟小明的差不多了;第二個學期結束,已經超過了小明。
爸爸又對小強說:“小明已經不是你的對手了,我看你跟嬌嬌倒是同一個級別的選手。”
小強笑了,從此又有了追趕的目標。
父母給孩子講學習的重要性,講一萬遍,孩子都不一定覺得學習很重要,反倒厭煩得想罵爸爸媽媽“唐僧”,一張嘮叨嘴,可以氣死妖精。不如給孩子找個對手,重要性一下子就顯現出來。但要告誡孩子:要憑真本事競爭,不要有嫉妒心理。
第三個關鍵人物:朋友
李先生對鄰居家的小華很欣賞,他穩重,勤快,懂禮貌,識大體,學習成績也很好,一直擔任班長,正是李先生希望兒子成為的人物。李先生想讓兒子跟小華交往,但小華比兒子大兩歲,高兩個年級,兩人不太容易成為朋友。
李先生想了個主意,週末常以和妻子出門辦事為藉口,將兒子委託給小華家照看。小華的父母都是熱心人,有求必應。李先生還特別請小華幫忙指導一下“小弟弟”。一來二去,兩個孩子成了好朋友,李先生欣喜地發現,兒子身上慢慢有了小華的特點。
朋友之間必然相互影響,關係密切的朋友,素質一般處於相同層面。俗話說,“柱棍要柱長的,交人要交強的”,但很多孩子不懂這個道理,傾向於結交跟自己相當或更弱的,這樣比較有心理上的優越感。父母不妨幫孩子尋找一個或一些較強的朋友,孩子有了模仿和學習的物件,進步就快多了。
第54招 給孩子一雙智慧的眼睛
有一句話說得好:智慧首先教人們辨別是非。
但我們今天處在一個多元文化衝撞、價值觀混亂的時代,人們對是非善惡漸漸失去了清晰的判斷。孩子進入小學後,活動能力強了,交往廣泛了,難免受到“醬缸文化”的影響,從而失去正確的是非觀,也就失去了一雙智慧的眼睛。孩子失去了辨別是非的能力,未必會走上邪路,但最大的損失是:失去了對他人的信任,失去了對未來美好生活的信念,從而也就失去了追求幸福的能力。
怎樣幫助孩子恢復“視力”呢?
尊重公共規範和傳統美德
父母在孩子面前,要對法律、紀律、交通規則等公共行為準則保持足夠的尊重,並自覺遵守;對傳統美德如禮貌、友愛、孝敬、誠信等,也是如此。許多“醬缸先生”喜歡賣弄聰明,施展顛倒是非、混淆黑白的本領,對公共規範和傳統美德提出質疑。但我們至少要知道,孩子目前還沒有判斷公共規範和傳統美德是否合理的能力,那就不用進行判斷,只需遵守就可以了。
不要用肯定的態度談論社會惡習
一次,一位先生在我的孩子面前談論公務員考試的“暗箱操作”,我立即制止說:“不要說了!”又補充說:“絕大多數公務員是憑實力考上的,你說的只是個別現象,不能以偏概全。”
孩子出去後,那位先生說:“我猜你是不願讓孩子聽到這個話題,但現在的孩子天天上網,什麼不知道?讓孩子學點‘潛規則’,不是什麼壞事。”
我說:“現在空氣汙染嚴重,塵沙天氣多,早上穿白衣服出門,晚上回來,可能變成‘黑衣服’了。那麼,穿白衣服的人,會不會索性將衣服弄黑呢?孩子的思想比成年人的乾淨得多,應該教他們愛乾淨,怎麼能故意將他們弄髒呢?”
那位先生不說話了。
社會上的腐敗現象,以及其他社會惡習,的確是客觀存在的,但我們應該知道,它們並不是好現象,而是應該根治的現象。孩子將來會不會被汙染,誰都難以預料,但我們至少可以讓孩子乾淨的心靈保持更長的時間。如果以肯定的態度談論社會惡習,等於將孩子往汙水坑裡推,不是太可笑、太不負責了嗎?
孩子上網時盯著點
當前,網路是文化髒亂差的重災區,各種流言蜚語、邪惡觀念甚囂塵上,對缺乏是非判斷力的孩子來說,很容易受到負面影響;事實上,即使成年人,看了太多垃圾資訊,也會影響情緒。在網路化時代,完全禁止孩子上網,不太現實,但應該限定時間和限制內容,幫助孩子避開汙染源。當孩子上網時,最好盯著點,以防越軌,還能針對孩子提出的疑問,即時予以解答。
在回答孩子的問題時,有必要掌握一個原則:正面引導。例如,在評價“小悅悅事件”時,不妨告訴孩子,路人們不一定都像媒體批評得那樣冷漠,有的人擔心發生誤會,使事故責任落到自己頭上;有的人比較窮,掏不起為悅悅治療的醫藥費,不敢幫忙;也有人捨不得為了幫助別人掏錢;更多的人以為,即使自己不幫悅悅,別人也會幫忙,這是“責任分散原理”造成的心理誤區,中國、外國都經常發生類似的現象……這樣,可避免孩子得到一個“社會冷漠”的錯誤印象。
假設感到講不好,可以暫時擱置,告訴他:這個問題很複雜,我還要想一想才能告訴你。
對國產影視劇,為孩子設定限制
不少國產影視劇是垃圾文化的又一發源地。今天的不少影視人,是非觀淡薄,對藝術缺乏足夠的尊重,加之生活底蘊、創新能力不足,拿出的作品,純屬胡編亂造。最常見的弊端,一是違反了一條基本準則:藝術源於生活而高於生活。二是跟審美規律唱對臺戲,正面人物往往醜陋,壞蛋反倒英俊漂亮。這兩條,對缺乏判斷力的孩子來說,負面影響極大,影視劇看得越多,人會變得越蠢,思想越混亂。
事實上,美是人類的終極追求之一。而許多孩子可能寧可做個漂亮的壞蛋,也不願做個醜陋的好人。我曾遇到一件趣事:一次,我帶朋友的孩子參觀清華大學,正趕上一班清華老校友開校友會,他們年紀都很老了,形象自然不咋的。那孩子忽然冒出一句話:“叔叔!我以前對考清華很嚮往,現在不想了!”她的意思是:她將來寧可當個平庸的漂亮老太太,也不願當個醜醜的成功人士。她成年後觀念也許會變,但這卻是她此時的真心話。
作為家長,我們應該幫助孩子遠離假醜惡的影視劇。國產影視劇自然也有一些好作品,但不能以名氣和票房來判斷。我們可以拿出判斷力,為孩子挑選一些乾淨的影視劇,至於其他的,還是不看也罷!
第五十三、五十四招完
關注我揭秘下面的新招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