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長問:我和孩子沒有話說,怎麼辦?
大家中午好,我是金竹,又到咱們中午的分享時間。今天的分享,我會在5分鐘之內結束。接下來的幾天,我會跟大家陸續分享幾個主題。
今天的主題就是我們親子溝通當中對我們影響非常大的一個內容——親子溝通中的各種反應。
最關鍵的幾種反應調整之後,就能夠顯著地改善我們的親子溝通質量,而這種反應往往是習以為常的,用心理學的術語來講就是自動化反應——不需要有意識的思考,比如孩子打針怕疼,父母就自動地說“不用怕一點都不疼”,但孩子還是會覺得疼,跟父母說的不一樣。
緊接著,他就會想爸媽是不是在騙我?他們的話不可信。父母是在有意識的騙孩子嗎?
其實我們都知道這不是有意識的,只是我們會自動自覺地這麼說,比如小孩子跌倒的時候,我們會說“啊,不疼不疼”。我們小孩子跌倒的時候,他也會哭,那他哭的時候,我們也會下意識忍不住地就會說出“嗯,不疼不疼”這樣的一種說法。
作為一個老師或者是作為一個教育者,我其實有跟非常多的家庭接觸過,不管你跟孩子相處得怎麼樣,我們掌握了以下的幾種說法之後,你一定能夠更好地去跟孩子們進行溝通。溝通最重要的就是要覺察到自己的自動化反應。
事實上我們都知道,我自己本身也有非常強的一些溝通慣性、溝通習慣。這種溝通習慣是很難去改變,最大的難點就在於它是自動的,它太快了。很多時候我們根本就意識不到自己是這麼說的。我會經常說“啊,原來我是這樣子說的啊”,然後孩子就會說“我發誓你肯定說過這樣的話”,但是作為一個家長,我們有時候是無意識的,沒有辦法的,作為老師我自己有時候也會無意識地去鼓勵孩子。
習慣的力量是非常強大的,我們可以在身邊找一個人,讓他來問一問,或者我們問一問自己,在這個溝通當中我們會說什麼樣的習慣性話語。
當我們看到自己習慣性的話語的時候,我們大腦當中建立起一個老師的角色,就是當你要說這句話的時候,打斷自己的這種想法。
當然這個目的並不是為了去批評或者羞辱你,而是希望我們能夠看見這一個慣性,有一些勇氣,還有耐心看見自己。
好啦,今天的分享就到這裡,就跟大家分享一個點——去看見自己習慣性的溝通方式是如何的——它們是怎麼樣習慣化的反應。
第一,我們不要去指責說話的人;
第二,改變習慣的最大困難在於它發生得太快了,來不及意識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