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有十四億人口,五十六個民族,這五十六個民族中,既有土生土長的本土民族,也有少部分從他國遷入的歸化民族,比如俄羅斯族。
我們的俄羅斯族和俄羅斯人有極深的淵源,但不可置疑的是,俄羅斯族是中國人的一部分,雙方是有本質上的區別的。
俄羅斯族的形成
俄羅斯人最早的遷入記錄在元朝,當時蒙古人征伐腳步不停,北邊的俄羅斯也被納入了金帳汗國的統治範圍,等到元朝文宗皇帝在位時,他從金帳汗國境內徵調了1萬名羅斯軍人,入大都充當親軍,在這些人立下功勞後賜給土地,並允許他們“永居中國”,這些人在史書中被稱為色目人,也就是最早遷入中國的俄羅斯人。
色目人是一個統稱,不只是俄羅斯人,還包括突厥人、粟特人、吐蕃人等等
等到清朝時期,北邊的沙俄對領土擴張懷有強烈的狂熱之心,在相當長的一段擴張後,終於將觸手探入我國北部。
清廷雖弱,但面對沙俄猶有守土之力。幾次大戰互有勝負,俘虜了不少俄羅斯士兵,其中就有士兵歸降清朝,被送往北京,編入八旗。隨後的康熙年間,又有不少俄羅斯士兵被送往北京,編入八旗。今天北京有羅、何、姚、田、賀五姓俄羅斯族人200餘人,正是這批俄羅斯士兵的後裔。
等到十八世紀前後,開始有少量的俄羅斯人遷入新疆北疆,這些人主要是俄羅斯的逃亡士兵、謀生農民以及傳教士。
鴉片戰爭後,沙俄的野心擴充套件到新疆地區,開始將大批的俄羅斯農民、商人、手工業者遷入,並利用不平等條約在新疆設立領事館等設施。十月革命後,這些來自俄羅斯的農民、商人就正式加入了中國。在這期間,由於不堪忍受沙皇俄國的殘酷統治,還有大批俄羅斯人從西伯利亞等地湧入我國新疆北部。
在1932年前後,在蘇聯遠東地區定居的華僑被強行遣返回國,這些人回國之後的落腳點,大部分都選擇了新疆,而這批華僑,很大一部分都帶著自己的俄羅斯親屬一同回國。
此外,在內蒙古與俄羅斯接壤的地帶,也有少量俄羅斯人。這些人基本上是與對岸的俄羅斯人通婚,慢慢形成了俄羅斯族。
今天我國的俄羅斯族的來歷基本如此。
1934年召開了新疆第一次民眾代表大會,已加入中國國籍的俄羅斯人以“歸化族”的名義出席了會議,等到1949年新中國成立,才改稱俄羅斯族。
不過,在1955年前後,大批保有俄國國籍的俄羅斯人遣返蘇聯,俄羅斯族人口也因此銳減。但也正是得益於此,如今留在中國的俄羅斯族人,都是僅有中國國籍且心向中國。
華俄之辨
我們的俄羅斯族和北邊的俄羅斯人是什麼關係呢?以血統而言,雙方毫無疑問是親戚。不過,我們中國一般不看這個。
還記得我上大學的時候,修過一門《中國文化史》的課程,臺上的教授給我們講述中外文化,尤其是古代的華夷之辯。
他說,在古代判斷一個人是不是中國人的方法,不是看他的相貌是像中國人還是像外國人,而是看他的禮節,看他的文化,他張口一個孔曰成仁,閉嘴一個孟曰取義,初一十五,上門拜年,那麼,就算他是個鬍子拉渣的雄壯白人,他也是個中國人,這叫“華夏入夷狄則夷狄之,夷狄入華夏則華夏之”。
但在西方卻截然不同,譬如你住在德國,換了德國國籍,在德國老街住了二十年,一口德語說得比德國人還地道,對德國文化了如指掌。但你依然不會被當成德國人,而是“瞭解德國文化的中國人”。但假如你爸媽都是德國人,而你從小不在德國長大,甚至一句德語都不會說,那你依然會被視作德國人,還是正經德國人。
這就是我們和外國人的民族認同的不同之處。我們的民族認同往往出於文化上的認同,西方的民族認同則出於種族上的認同。
因此,我國境內的俄羅斯族,即使他們和北邊的俄羅斯人長的再像 ,他們也是中國人。他們在數百年的同化裡,認可中國文化,認可自己中國人的身份,是中華民族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其民族文化也是中華文化之瑰寶,同時為中國建設做出了積極的貢獻。
況且,我國境內的俄羅斯族擁有我國合法國籍,作為中華民族的一部分參與中國建設,我們更沒有理由將他們視作外國人了。關於這個問題,不如聽聽俄羅斯族自己的想法。
我國的俄羅斯族人基本都能說一口流利的普通話,還會寫漢字,對於這些俄羅斯族人來說,俄羅斯就是一個遠方朋友,雖然他們的血脈相似,但是他們首先是一名地地道道的中國人,而遠方的俄羅斯人最多就是“遠方親戚”。
有一些俄羅斯族人,甚至對俄羅斯沒有多少了解。
如果你去問這些俄羅斯族的朋友們願不願意回到俄羅斯,那他們肯定會回覆你“我家在中國,我去外國幹什麼?”
實際上,在新中國還沒有成立的時候,俄羅斯族已經為新疆立下汗馬功勞了,他們響應政府號召,組成“歸化軍”,多達三個團,戰鬥英勇,作風頑強,曾經為擊敗軍閥馬仲英立下大功。還在1933年,歸化軍與其他各民族一起,推翻了金樹仁軍閥政府的反動統治。
這些富有軍事知識和戰鬥經驗的俄羅斯族軍官們,在投身軍隊後基本都進入了各級指揮員崗位,很多俄羅斯族人都被任命為營、連、排級指揮員,有很多都為革命鬥爭的勝利獻出了寶貴的生命。
俄羅斯族人不僅在軍事方面為中國做出貢獻,在其他方面也多有功勞。
他們為新疆商業的發展做出了傑出貢獻,尤其是新疆近代汽車運輸事業的起步,他們帶來的當時相對而言更先進的生產技術工藝,對新疆的方方面面都帶來了積極的影響,包括農業、畜牧業、食品加工、鐘錶、腳踏車等輕工業。
在這一時期誕生的俄羅斯族名人並不在少數,舉幾個例子。
柯爾波娃·娜嘉,她不僅是一位共產黨員,更是新疆地區極有名的醫生,身背藥箱,走遍了新疆的大小草原和草甸,在那個醫療設施極為落後的年代,她用雙手和精湛的醫術,拯救了無數人的生命。因此受到人民的支援,成為了新疆地區的全國人大代表。
再比如說林虎,原解放軍空軍副司令,中將軍銜。其父為闖關東進入哈爾濱的山東人,與當地一位俄羅斯姑娘結婚,並生下了林虎。參加過抗美援朝,在抗美援朝結束後,還參加了對國民黨的戰鬥。在晚年,林虎將軍還親自駕駛蘇30戰鬥機進行過測試飛行,甚至在以七十歲的高齡做出了“普加喬夫眼鏡蛇機動”。
如今,我國的俄羅斯族人已經是中華民族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了,他們只不過是長相與中原地區的中國人有所差別,但生活習慣和文化與我們都有很多相似點,最關鍵的,他們和我們一樣,都對自己中國人的身份深信不疑。
要認識中華民族融合發展的歷史,就得徹底杜絕大民族主義,特別是大漢族主義的誤區。俄羅斯族作為中華民族的一份子,積極的參與了中國建設,我們有什麼理由認為他們是俄羅斯人?五十六個兄弟一口鍋裡吃飯,誰也不嫌棄誰。
文:未定
地史館原創, 禁止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