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十輻共一轂(gu:三聲),當其無,有車之用。
埏(yan:二聲)埴(zhi:二聲)以為器,當其無,有器之用。
鑿戶牖(you:三聲)以為室,當其無,有室之用。
故有之以為利,無之以為用。
馬車的車輪有三十根輻條,為什麼要用輻條,而不是用實心的呢?一個是為了減少重量,那時車輪是用實木做的,如果做成實心的,會很重,做得太薄了強度可能不夠;第二個是為了減震,輻條可以承受一定的形變,可以起到減震的作用。
揉和陶土做成器皿,有了器具中空的地方,才有器皿的作用。如果燒製個實心的碗,厚實是厚實了,但是能用來吃飯嗎?
開鑿門窗建造房屋,有了門窗四壁內的空虛部分,才有房屋的作用。房子修得再漂亮,如果沒有門窗,額,那也沒什麼用。
故有之以為利,無之以為用。
利,從禾從刃,收割莊稼為作為儲備。
用,使之發揮功能和作用。
所以(對物質資源)擁有作為儲蓄,用掉使它發揮作用。光積蓄不知道使用,也是一種浪費;如果不懂得積蓄,想用的時候當然也沒有。
後人總結為 “君子愛財,取之有道,用之有度” 。這句話我們經常誤解為獲取錢財要有道德,用的時候要有節制。其實是不對的,這句話的意思是,君子愛財,有正當的獲取有方法,用的時候有衡量,是不是發揮了最大作用。
歷史上這樣的例子就太多了,姜太公就是典型的例子,他之前一直窮困潦倒,一事無成,家裡老太婆幾乎要把他趕出去了,而且已經70多歲了,按現在的觀點,就是一個典型的“廢柴”。為了不被老太婆嘮叨,只好拿著釣魚竿裝模作樣到渭水邊釣魚,然後遇到了周文王姬昌,隨便交談了幾句,周文王就被他的才能折服了,親自為他趕車,接回去封為國師。後來他輔佐周武王,滅掉了商朝,建立了周朝800年基業。自己被封到最重要的齊地(主要是現在的山東那塊兒)。
會斂財的例子,范蠡(就是和四大美女之一西施有關係那位),他協助越王勾踐把吳王夫差滅掉之後,歸隱山林,以經商為業,成為鉅富,這是取財有道的例子。
還有和故事“范蠡救子”,是無之以為用的反面例子,他大兒子因為吝嗇,導致二兒子被殺的事情,出自司馬遷的《史記》,這裡筆者就不做搬運工了,有興趣可以搜尋來看。
清朝也有一個例子,和珅。他斂財到什麼程度呢?據說比國庫還有錢,乾隆皇帝雖然知道,但是睜一隻眼,閉一隻眼,等到乾隆皇帝死後,嘉慶皇帝把和珅抄家,使得國庫得到一大筆錢,一下就充實了。
說了國內的例子,再說說國外的,巴爾扎克寫的《歐也妮葛朗臺》就塑造了一個守財奴的形象,為了錢財不惜親手毀掉自己獨生女的幸福,最後女兒只能守著大量的財富,孤苦伶仃的過日子。
莎士比亞也寫了一部《雅典的泰門》,貴族泰門生性豪爽、樂善好施,於是許多人圍繞在他身邊,騙取他的錢財,後來他傾家蕩產了,“朋友們”紛紛離他而去,最後在絕望中孤獨死去的。
我們既不能學葛朗臺,也不能學泰門,而是應該按照老子告訴我們的原則,“有之以為利,無之以為用”,要會掙錢,也要懂得聚財,不該用的地方一分錢也不浪費,該用的時候也不要吝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