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李悅寧
近日,著名學者王蒙於上世紀80年代創作的長篇小說《活動變人形》被搬上了話劇舞臺。該小說從一個獨特的藝術視角,概括了數十年間中國的歷史風雲和社會變遷,被評為中國改革開放四十週年最具影響力的長篇小說之一。小說以倪吾誠的兒子倪藻的視角,回敘了倪吾誠的一生,全面刻畫了倪吾誠夫妻艱難曲折的婚姻以及倪吾誠對足下土地陋習、舊思想從抗爭到放棄的過程。
話劇《活動變人形》海報
小說名“活動變人形”來自小說中的一本玩具書,它可以透過翻動書的頭、身子和腳等部分,從而拼湊成不同的樣子,寓意著人如果思想行為和所處身份不搭,會是一場醜陋矛盾的悲劇。
小說採用了王蒙擅長的“意識流”寫作手法。所謂意識流,即打破小說按照時間或故事發展敘述的常規,而隨著某一人物的心靈感受、意識活動來自由組織和架構故事的情節。這樣的寫作方式巧妙地激活了書中反映人物悲哀生活的情節,讓幾個主要人物——丈夫倪吾誠、妻子靜宜、兒子倪藻、女兒倪萍——變得有血有肉、真實豐滿,情緒思想仿若呼之欲出。最重要的是,意識流的創作方式讓書中作為先覺知識分子倪吾誠的形象達到了靈肉統一,亦使讀者在閱讀中能夠清晰地理解作者意圖,引領讀者一同理解同情、悲憫反思。
回顧當代文學眾多作品,有不少有關知識分子的描寫,如巴金《家》中的覺慧,楊沫《青春之歌》中的林道靜,錢鍾書《圍城》中留洋歸來的大學教授方鴻漸、趙辛楣等。倪吾誠和方鴻漸有著極大的相似之處,兩者留洋歸來到大學教書,都是眼高於頂而生活處處不適,都是家庭生活難以和諧以至於走向破滅。但二人又大不相同,從男人家庭責任的角度來看,倪吾誠顯得更加可惡:面對家中沒有工作的女人們和兩個孩子,幾乎分文不給;依仗自己留洋的“先進思想”,對家人不加解釋地諷刺、批判;假借妻子不是現代女性的名義,明目張膽地搞婚外戀,最終選擇離婚……如此,倪吾誠的“假洋鬼子”形象躍然紙上。
顯然,在這部具有王蒙鮮明文學風格的小說裡,作家絕不僅僅是諷刺戲謔這段悲哀的中國式婚姻,而是透過展現家庭衝突,揭示悲劇背後的文化衝突,以及人們的矛盾、調和和選擇。
《活動變人形》封面
從人們糾結的矛盾來看,有人放下了舊的,掙脫了心靈的束縛,卻擺脫不了環境的束縛,從而變得無比痛苦;也有的人發現身邊人開始掙脫“祖輩傳下來的對的觀念”,試圖用各種方法捆綁先覺者,但在這個過程中卻給雙方都帶來了痛苦。這種矛盾既是肉身和心靈的矛盾,也是“想要”與“得到”之間的矛盾。從調和看,新思潮帶來社會改變之後,倪吾誠的父親被妻子的一捆大麻給調和了,倪吾誠卻沒被母親和妻子調和,因而不得不面對矛盾,做出選擇。
倪吾誠既清醒又糊塗;既偉大又卑微;既是天才, 又是廢物;既是慈父,又是魔鬼。他崇仰並竭力推行西方文明, 但擺脫不了封建傳統文化的羈絆。對於這位知識分子父親,作者不是全盤批判,而是採用意識流手法,從不同人物的心靈角度觀察解釋倪吾誠的行為,描述他的行為給別人帶來的心理變化,使得書中的細節都具備了一些審視意味。讀者能夠從倪吾誠、靜宜、倪藻三個角度審視這段婚姻,進而更加清晰地感知,驅使這段婚姻走向墳墓的不是別的,正是傳統文化與西方文化的矛盾、理想主義與現實主義的矛盾、開闊的眼界與狹窄閉塞的中國傳統社會之間的矛盾……這樣的矛盾構成了一組組不搭配的“活動變人形”,讓倪吾誠頭在西方,腳在封建,身體被拉扯著,直至變形。
(作者李悅寧為吉林大學文學院匡亞明人文試驗班學生)
來源: 光明網-文藝評論頻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