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在半導體行業深耕三十五年,取得了四百多項發明專利;
他大半生都執著於技術突破,數次為摩爾定律續命;
他曾經是臺積電保持“製程領先”的元老功臣,也是支撐起三星代工之夢的技術巨擘;
他三次跳槽,每一次都引起業界震動,不但改變了就職企業的發展軌跡,也不斷改寫著行業的競爭格局;
有人說他是半導體領域的科研狂人,而他的老東家卻將他視為“投奔敵營的叛將”。
他就是晶片奇才——梁孟松,一個讓臺積電、三星又愛又恨的男人。
梁孟松,1952年出生於中國臺灣省,畢業於美國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機電專業,讀博期間師從半導體晶圓加工技術之父胡正明,畢業之後進入AMD工作。在這期間他就發表了350篇的技術論文,還獲得了181件半導體關鍵技術發明專利,是一個典型的技術大佬。
1992年4月,梁孟松從AMD離職回到臺灣,加入了臺積電的技術核心,“光照電子束作業部”。此時的臺積電還很弱小,還在為獲得英特爾的訂單而苦苦地努力。因為在當時,IBM和英特爾等美國晶片公司,共同打造了第一代晶片製造的製程工藝,已經建立起了所有與晶片有關的技術壁壘,日本、韓國和臺灣地區的晶片企業都只能依附在這一工藝之下,淪為美國統治半導體行業的打工人。臺積電就在這樣的環境中猥瑣發育,緩慢成長。
而在臺積電資深研發處長崗位上的梁孟松,則將他的技術專長髮揮得淋漓盡致,參與到每一個代次製程工藝的研發,並貢獻了數百項專利,為臺積電後來保持“製程領先”默默積蓄著力量。很快,一個讓他揚名立萬的機會來了。
2000年前後,世界主流半導體企業都在從180nm向130nm製程突破。和以往不同的是,這一次要突破的是一個技術的分水嶺。因為過去所用的都是鋁製程,但是鋁製程工藝繼續用在130nm以上時就會出現各種問題,因此全世界都在想辦法解決這個問題。IBM首先在研發上取得一些領先,並試圖以此為籌碼,繼續統治整個晶片的製造環節。於是找到臺積電和臺聯電提出合作,結果,臺聯電選擇了IBM的技術路線,而臺積電則拒絕了。臺積電拒絕的底氣正是來自梁孟松和他的導師胡正明。 師徒二人革命性地採用了全新的鰭式場效應電晶體,也就是Fin FET技術方案,跳過150nm,直接進入到130nm製程。
2003年,130nm全銅製程新方案量產獲得成功,臺積電藉此不僅一舉追平了與IBM兩個代次的製程代差,還擺脫了對美國技術的依賴,擁有了在半導體產業上的一席之地。此一役立下了汗馬功勞的梁孟松一戰成名,奠定了他在臺積電技術核心的地位。但接下來發生的一件事卻改變了梁孟松的命運,也影響了後來臺積電乃至三星電子和中芯國際三家企業在半導體產業的發展軌跡。
2005年6月,臺積電創始人張忠謀辭去臺積電CEO職務,將權杖交予接班人蔡力行。2006年,時任臺積電研發副總的蔣尚義看到“接班”無望,也選擇了“退休”。研發副總是一個僅次於CEO的實權位置。蔣尚義的退休,使這個位置變得炙手可熱,以技術見長的梁孟松則被外界認為是接替這一職位的有力人選,梁孟松本人當然也是寄予厚望。然而結果卻出人意料,臺積電的股東和高層竟然兩次跳過了梁孟松提拔了別人,而把他調到基礎架構的專案處長的崗位。
梁孟松一直是“摩爾定律”的堅定信仰者,他堅持認為半導體技術的發展,先進製程是最為主要的發展方向,調他去做基礎架構工作,就相當於“被拋棄”了,這好比讓千里馬去拉磨,這對他來說很難接受。
但梁孟松沒有馬上離開,而是繼續留在臺積電效力,期待轉機的出現。此時的臺積電,正在全力衝刺45nm製程,並在2007年,實現了45nm的量產,2008年,實現了40nm的量產。這兩個製程的突破,讓臺積電再次領先,並在金融危機前後,一舉奠定了全球第一的位置。
然而,技術的領先和推進,仍舊沒有給梁孟松帶來想要的結果,於是他提出離職。臺積電創始人張忠謀得知訊息後極力挽留,還特意為他設定了一個“超越摩爾定律辦公室”負責人的崗位,但是梁孟松去意已決。2009年2月,梁孟松正式離開了工作了17年的臺積電。
由於他的離開,臺積電28納米制程的量產遲遲無法實現,從2010年拖到了2011年,比計劃晚了一年多。
備受打擊、心灰意冷的梁孟松辭職後,在韓國老婆的幫助下,他去韓國大學教書。但其實,他是被三星請去了,只因為當時和臺積電還有有競業協議,只能用成均館大學教授掩人耳目。梁孟松真正任教的地方,是三星集團內部的企業培訓大學——三星半導體理工學院。而梁孟松所教授的學生,無一例外,都是三星集團高階的半導體資深工程師。
2011年,在競業協議到期兩個月後,梁孟松對外宣佈正式加入三星電子,擔任晶圓代工部門的技術長,同時也是三星晶圓代工的執行副總。
當時的三星被卡在了由28nm製程向下的過程中,技術上無法突破,開發陷入停擺。而對梁孟松的“鰭式場效應電晶體”解決方案,它們還一無所知,所以三星就把寶都押在了梁孟松身上。
為了獲得梁孟松這個奇才,三星其實早在幾年前對梁孟松就有了接觸。因為梁孟松的老婆是韓國人,三星就專門派私人飛機去臺灣接梁孟松一家到韓國探親,度假,遊玩,並且全程高階轎車,頂級酒店一切包辦,給予了級高的禮遇。
梁孟松正式入職後,三星不僅開出了臺積電3倍的年薪,還提供一切資源,讓梁孟松繼續自己的研究,讓他放開手腳,大幹一場。
梁孟松也不負眾望,一上來就叫停了已經跟不上時代的20nm製程研發,直接由28nm跨越到14nm製程,要一次完成三代四級的製程工藝迭代,雖然這在三星看來有點瘋狂,但背水一戰也別無選擇,只能“賭命”似的全力支援。
功夫不負有心人。終於在2014年,三星14納米制程首先量產成功,而臺積電在半年後才推出16nm的製程,還比三星落後了半個代次。憑藉製程的領先,三星從臺積電手裡搶走了蘋果A 9處理器80%的訂單,和高通驍龍的大量訂單,獲得了巨大的商業收益。
從事後披露的資訊來看,在2005到2009這五年中,三星電子的年代工營收,不足4億美元。到2010年開始代工蘋果公司的A系列處理器,整體代工收入激增至12億美元,2013年更是達到了39.5億美元。
其實,自從得知梁孟松正式加入三星的那一刻起,惱羞成怒的臺積電就開始了曠日持久的司法“追殺”,以阻擊和圍剿三星的進步及梁孟松的事業。在臺積電內部將梁孟松視為“叛將”,張忠謀曾親自下令,官司一定要打到底。2013年,他將梁孟松昔日的上司蔣尚義提拔為董事長顧問,直接介入了對梁孟松的司法“追殺”。2015年8月,臺積電勝訴,梁孟松只能服從判決離開三星。
梁孟松離開三星後,三星為蘋果代工的A9晶片出現了嚴重的發熱問題,從而導致了蘋果將全部SOC的晶片代工訂單又重新交給臺積電生產,從此以後,臺積電的製程工藝就開始全面領先三星。
另一邊,一身好本事的梁孟松,仍然在渴望突破技術上的極限。
恰在此時,前電子工業部副司長周子學出任中芯國際董事長。周子學上任伊始就要讓“守城”的中芯,由守轉攻,從技術上去挑戰先進製程。他看到了三星的例子,領先者並非戰無不勝,但中芯必須改變管理層,從守城大將,轉變為攻城大將。於是周子學有了拉梁孟松來中芯的念頭,並找人私下聯絡梁孟松,希望梁孟松在與三星的合同到期後到中芯來。
此後, 中芯曾經三顧茅廬,表現得求賢若渴,條件也任憑梁孟松來開。幾經考慮,梁孟松只是向中芯提出了一個關鍵要求,就是團隊人員完全由他自己挑選。他親自列了一份超過200人的名單,表示只要中芯搞定這個團隊,他就去。說實話,梁孟松提出的這個要求,可比直接給錢難多了。但話都說到這份兒上了,也只能照辦。
於是中芯在臺灣新竹科技園區包下酒店,一住就是一年,透過臺灣本地的獵頭公司開始挖人。2017年,中芯終於幫助梁孟松召集齊了他的團隊,這時梁孟松和三星的合同也到期了,他便加盟到中芯國際,出任聯合執行長兼執行董事。
梁孟松上任時,國際上的先進量產製程已經到了10nm,中芯的技術還停留在28奈米,這已經是人家幾年前就玩剩下的東西了。即便如此,中芯在製程工藝上面還面臨著兩個最重要的問題,一是28nm製程良品率一直不穩定,二是在28nm製程向下發展的過程中無法突破,舉步維艱。 梁孟松率領團隊用了不到一年的時間,就將中芯國際28nm製程良品率從60%提升至85%以上。但和同行相比,中芯在28nm領域並沒有明顯的競爭優勢。
此時,梁孟松再一次選擇了“跳代”的技術路線,建議跳過中間代次,直接發展14nm。但相比於三星,中芯的技術積累要差得多,一步到位量產14nm製程,所面臨的難度也是之前三星的幾倍。但是梁孟松信心十足,力排眾議,向董事會保證對14nm製程的改良能如期完成。
2019年6月,中芯14nm製程正式量產,良品率從3%巨幅提升至95%以上。同時推進的12nm製程也進入了客戶匯入階段。一年後,28nm、14nm、12nm,及N+1等技術均已進入規模量產,7nm技術的開發也已經完成,預計2022年就可以進入風險量產。5奈米和3奈米的最關鍵和最艱鉅的8大項技術也已經有序展開,只待EUV光刻機的到來,就可以進入全面開發階段。如果說,中芯在沒有梁孟松之前,是一步一步走的話,有了梁孟松之後,等於直接開始了百米衝刺,三年走完了臺積電十年的路。
然而,在2020年12月,梁孟松向中芯遞交了辭呈,原因竟然和當年在臺積電如出一轍,他在臺積電的上司蔣尚義又空降到中芯任副董事長,公司卻事先沒有和梁孟松打招呼,梁孟松感到不被尊重和不被信任。如果梁孟松真的辭職,對於中芯而言將是一個重大打擊,對於國內半導體行業也將是一大損失。
好在中芯又是漲工資,又是送豪宅和股票,以滿滿的誠意,迅速留下了梁孟松。中芯如此大手筆,無疑是對梁孟松的重視,但也是中芯最正確的選擇。因為,人才才是技術型公司的未來。對於中芯這樣的晶片製造業企業來說,技術就是整個公司最核心的命脈,而頂級的人才也不是金錢能夠衡量的。 舉個例子,就在梁孟松辭職訊息曝光的第二天,中芯盤中股價一度暴跌10%,市值立刻縮水了400多億!
換個角度來說,以梁孟松的技術實力,到任何一家晶片公司都會為之敞開大門,而且待遇也會相當豐厚。而他自己也曾說過:“我來中國大陸本來就不是為了謀取高官厚祿,只是單純的想為大陸的高階積體電路盡一份心力。”
此前美團CEO王興曾對梁孟松表達過敬意,原因是梁孟松在中芯的所有收入分文未取,全部捐給了中國的教育基金會。這也從一個側面說明,梁孟松之所以願意留在中芯國際,真的跟金錢和房子沒多大關係。
但我認為,真正打動梁孟松留在中芯的,其實是他骨子裡對於技術的狂熱,對於先進製程的追求,對於實現理想的抱負。從他在臺積電到三星再到中芯的履歷來看,他一直求而不得的不是金錢和職位,而是最先進高階晶片開發專案的主導權。近些年,半導體產業格局趨於明朗,格羅方德和臺聯電先後宣佈放棄12nm以下的先進製程,現在除了臺積電、英特爾和三星,就只剩下中芯還在先進製程上繼續投資, 梁孟松所倡導的“先進製程”的發展空間,越來越小。他想發光發熱,實現夢想,中芯國際就是他最好的舞臺。
面對摩爾定律的極限,梁孟松從未退縮過,他就是一名鬥士。即使是中芯在EUV光刻機上被美國卡脖子,很多人都感到悲觀時,梁孟松依然鬥志昂揚,他表示,自己研發的N+1製程工藝可繞過EUV光刻機,功耗和穩定性未來可比肩臺積電的7納米制程工藝。
最後讓我們把致敬打在公屏上。同時也希望中芯國際在梁孟松、蔣尚義以及趙海軍多位技術大牛的努力下,突破晶片的封鎖,助中國芯早日走上高階之路,共享國運升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