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0年的朝鮮戰爭在美軍登陸仁川之後,金日成領導的朝鮮人民軍此前所取得的優勢發生了重大不利變化,十幾萬朝鮮人民軍被美軍攔腰切斷,損失慘重。急轉直下的形勢讓金日成將最後一線生機寄託在中國政府的身上。
而一直緊密關注朝鮮戰局的毛澤東在收到金日成親筆書寫的求援信後,接連幾天召開中央最高軍事會議商討,最終決定出兵援助朝鮮共同對抗聯合國軍對朝鮮的軍事侵略。此前毛澤東心中內定的兩大統帥人選林彪和粟裕,因為各自的原因,無法承擔如此重大的作戰指揮任務,毛澤東最後一錘定音,任命彭德懷出任中國人民志願軍司令員兼政治委員,可以說彭德懷是臨危受命的。
10月5日,彭德懷剛剛接手志願軍統帥工作的第一時間,就讓軍委作戰部把蒐集到有關朝鮮戰事的相關情報和資料統統送到他的案頭,這一看讓彭德懷大吃一驚,美軍機械化的進攻速度讓這位久經沙場的鐵血老將始料不及,朝鮮人民軍的抵抗基本已經不復存在,按照毛澤東和中央軍委的部署,志願軍應在平壤元山一線構築起一道能遏制住敵軍進攻勢頭的防線,現在看來有沒有把握和充足的時間已經是個未知數。
透過對朝鮮戰場整體形勢的詳盡分析,彭德懷向毛澤東提了三個要求:如果決定出兵援助朝鮮,有三點必須要做到:1、爭取先機,出兵不能拖延,早打比晚打有利;2、兵者詭道,出奇制勝是先決條件,這就要求落實嚴格的保密措施;3、空中優勢,與美國這樣先進的機械化兵團作戰,保持與敵人均等的空中優勢,是減輕我志願軍重大傷亡和運輸補給安全的必要條件,如果沒有蘇聯提供的空中力量掩護,未來志願軍的地面作戰一定會傷亡巨大,甚至影響戰爭結果。
毛澤東聽到彭德懷提出的三個要求後,並提出了更為具體的步驟,一、毛澤東認為中國志願軍入朝參戰,考慮到朝鮮惡劣的環境和美軍的空中優勢,建議將志願軍司令部設在鴨綠江中國一側,防止志願軍指揮系統在朝鮮境內遭遇美軍空襲而損失嚴重。
但彭德懷對毛澤東提出的將志願軍司令部放在國內的建議表示反對,他認為幾十萬志願軍將士首次出國參戰,又是與世界頭號強國的美國作戰,首戰勝負極為重要,他不允許自己的指揮部在遠離戰場的國內指揮作戰,這與他職業軍人的作戰風格極不相符。毛澤東深知這位愛將的脾氣秉性,最後也只好同意他將指揮部放在朝鮮前線後方的礦洞裡。
二、宣傳問題:毛澤東對於這個要求,認為很有必要性,同時給出了建議:在出兵入朝過程中加強對東北軍事基地、車站、碼頭和公路運輸的警衛保密工作,儘量避免白天出兵、運輸和大規模動員活動;中央軍委與剛成立不久的志願軍司令部在國內媒體上開始有限制的報道有關朝鮮戰事和我軍動向的訊息,加大了國內經濟建設的報道內容,如此一來中國國內媒體報道內容都會透過國內臺灣敵特電臺傳送到美國遠東情報機關,用以迷惑美軍。
三:空軍問題
毛澤東答應加緊與蘇聯在空中支援和軍事援助關鍵問題上達成合作協議,並在明天或者後天,就讓周恩來去蘇聯協商空軍問題,爭取在志願軍出兵之時能得到蘇聯方面的空中掩護。這像是答應了,又像是沒答應,而彭德懷也理解毛澤東的無奈,畢竟蘇聯的空軍不是我們說了算。
此後根據彭德懷的要求,中央開始部署解決相關工作。首先命令在朝鮮邊界的第13兵團25萬將士,在10天內做好出兵朝鮮的所有準備,只待中央軍委一聲令下能馬上出動。
美軍在仁川登陸以軍事手段全面介入朝鮮內政後,周恩來總理透過印度總理尼赫魯向美國政府傳遞了“中國政府絕不會對此置之不理”的強烈訊號。這引起了美國白宮的警覺,並通知了美國遠東司令麥克阿瑟。
對中國的強硬態度,麥克阿瑟固執地認為這是中國色厲內荏的恐嚇手段,他相信中國沒有與美國作戰的勇氣,他告訴正在朝鮮指揮作戰的美第8集團軍司令沃克中將完全不必理會中國的抗議,很顯然,麥克阿瑟的自負與狂妄給中國志願軍隱蔽入朝無疑創造了一個相對優勢的條件。
就在中國軍隊將要開拔入朝之時,中央軍委急電在東北的彭德懷回京。回到北京後毛澤東告訴了彭德懷一個不好的訊息:蘇聯空軍無法履行掩護志願軍入朝作戰的約定。
也就是說制空權的優勢將不復存在,彭德懷最擔心的問題還是發生了。此時在中朝邊界的志願軍第13兵團26萬大軍已經枕戈待旦,只等一聲號令進入朝鮮戰場。
朝鮮方面的加急電報越來越頻繁,聯合國軍佔領平壤後開始向中朝邊界的鴨綠江畔挺進。毛澤東和彭德懷都非常焦慮,因為他們清楚,沒有制空權的地面作戰,將會給志願軍帶來巨大犧牲。最終毛澤東站在政治高度做出了決定:志願軍入朝參戰。
1950年10月19日,為了掌握朝鮮戰場的第一手資料,彭德懷提前進入朝鮮與金日成匯合。黃昏時分,志願軍第13兵團26萬大軍分三路跨過鴨綠江。10月25日,志願軍第40軍120師在雲山與南朝鮮第1師發生戰鬥,入朝第一次戰役正式打響。
至11月5日戰役結束,志願軍首戰取得殲敵15000餘人的勝利,聯合國軍退到清川江南岸。遭遇到如此強大的反擊,沃克中將立即向麥克阿瑟報告稱:在正面戰場發現大批中國軍隊。麥克阿瑟自以為是的判斷,那只是中國象徵性的一支少量部隊,只要繼續進攻就能將他們擊潰。在第一次戰役結束後,彭德懷要求各軍繼續隱藏作戰企圖,以弱勢之象誘敵深入進而達到圍殲敵軍主力的作戰目的。
11月7日再次打響第二次戰役,東線第9兵團在長津湖一線一戰打殘美陸戰1師,成建制全殲美軍第31加強團(北極熊團),至12月24日戰役結束,共殲敵36000餘人,聯合國軍一路潰敗至三八線以南。兩戰之後,麥克阿瑟終於清醒地認識到,眼前的中國軍隊絕不會是一支小部隊。
斯大林一直密切關注著中國志願軍入朝後的朝鮮戰局,在中國志願軍經歷第三次戰役攻佔漢城之後,他終於對中國軍隊扭轉朝鮮危局的戰績表現出了極大的熱情,欽佩之餘開始加大對中國軍隊在朝鮮的軍事援助,1951年3月蘇聯空軍與新組建的中國空軍一同進入朝鮮戰場,開始保護中國人民志願軍的生命補給線,逐漸控制了朝鮮北方的制空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