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舉制是封建時期官吏選拔過程中歷史地位最高、方法最為科學的一項制度。它創立於隋朝,並在唐朝逐步走向成熟。科舉制的一大特點就是公平,讓寒門出身的學子也有了做官的機會。
那麼唐朝時為什麼有很多詩人可以透過推薦來做官呢?那是因為唐朝的科舉制並不完善,試卷並不隱藏姓名,而且詩人在當時也更受當權者青睞。
(一)唐朝選拔官吏考試以詩歌為主,所以詩人為官者甚多
唐詩、宋詞、元曲一直以來並立於我國封建時期的歷史文化之中。唐朝時期是我國曆史上文學的巔峰時期之一,唐詩發揮了舉足輕重的作用。唐朝也出現了非常多的詩人,為後代留下了一筆寶貴的精神財富。在漫漫歷史長河中,唐朝在詩賦方面無疑獨領風騷。
那麼為什麼偏偏唐朝的詩人多呢?那是因為唐朝的科舉制中,考試的考題多為詩賦,所以想要做官必須要讓自己成為一名詩人。
很多學子為了成功考上進士,就一門心思的鑽研詩賦,將畢生的所有時間都用在了研究作詩上,像杜甫那樣始終醉心於作詩,卻鬱郁不得志,很難走入仕途的人並不在少數。在這樣的情況下,唐朝的詩人數量自然就會大量增加,流傳下來的詩賦也就更多了。
(二)試卷並不隱藏姓名,考生可以提前進行自薦
唐朝著名詩人孟郊曾用“春風得意馬蹄疾,一日看盡長安花”的千古名句來形容自己金榜題名之後的喜悅之情,喜悅的背後也反映出了唐朝時透過科舉來進入仕途是一件多麼難的事情。
與後代王朝相比,唐朝的科舉制度並不完善,想要金榜題名,除了自己本身必須具備學識,能夠考出好成績之外,還需要有名人的推薦。這也就讓官吏的選拔過程中存在裙帶關係的現象,很難保證公平性。
此外,唐朝在科舉考試時,試卷是不需要進行糊名的,閱卷考官可以看到每一張試卷的考生名字。所以,考生也可以提前找考官進行自薦,這樣一來,考官就會給予自己認識的考生進行照顧,使之更容易中舉。
據記載,唐宋八大家之一的韓愈在科舉過程中就曾多次向當朝宰相推薦自己,一代大文豪尚且如此,可見詩人們的自薦是多麼的普遍,這樣一來,能夠成功做官的人基本上都是被高官所推薦的,單憑自己本事想要做官就太過困難了。
綜上所述,隋朝短命而亡,唐朝實則是科舉制正式開始推行的第一個王朝。作為真正意義上的首創者,唐朝的科舉制度自然是不完善的,人們對官吏選拔的思想中還有一些曾經察舉制的影子。
所以官吏大多還是可以透過其他人的推薦而獲得任命的。又因為唐朝的科舉考試主題以詩賦為主,所以,詩人也就自然而然地獲得了最多的推薦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