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於德意志民族而言,1871 年1月 18 日,是一個極具紀念意義的日子,當然法國人則把那一天當成了恥辱日。威廉一世在法國巴黎的凡爾賽宮正式稱帝,定國號為德意志,這就是德皇一世,後世子孫二世三世乃至千秋萬世(秦:串臺了吧)。
可能對於一般人而言,這種榮耀與地位是可以讓人飄飄然的,但威廉一世卻有一些失落,他的畢生追求的只是成為一個合格的普魯士國王而已,當皇帝,非其所願,但德意志終歸統一了。
不久之後,德意志帝國的憲法正式出臺,俾斯麥要搖身一變成為了這個帝國的第一任首相。上帝造人用了七天,德意志統一用了七年,三次王朝戰爭,俾斯麥起了關鍵作用,用鐵與血換來了德意志的未來。
從這以後,俾斯麥變成了舉世矚目的人物,法國批判現實主義作家曾在看到俾斯麥的舉止後說過:“他像一位詼諧的巨人在和少數的來賓侃侃而談”。
俾斯麥本人很注意拿捏尺度,打擊敵人也可以做到適可而止,還會一巴掌一個甜棗,產生斯德哥爾摩效應,被賣了的人還給俾斯麥數錢。但是對於法國,俾斯麥下手卻老狠了,也許覺得德法兩國無論如何也不會再產生友誼,遲早還會發生戰爭,所以極力地削弱法國,這讓兩國的樑子徹底結大發了。而這種想著一下子將法蘭西摁死在馬桶裡的外交政策,也影響到了之後的威廉二世,使得德意志的國策出現了重大失誤,直接導致了德意志帝國的土崩瓦解。
俾斯麥是一個善於隱藏自己的人,雖然他堅定支援以武立國,靠著對外戰爭達成統一大業,但這並不代表俾宰相是一位好戰分子,當然,從他好勇鬥狠看來也不像是個和平份子。作為一個深謀遠慮的政治家,他深知戰爭是政治的延續,打仗不是目的,服務於政治才是目的,靠戰爭取得的勝利不能持續長久時間,所以,當透過戰爭完成統一之後,戰爭的手段便被俾斯麥放棄了,他開始採取了一種溫和的方式來治理國家和處理外交事務。當務之急是鞏固統一成果,對外擴張還不到時候,咄咄逼人只會引起他國的反彈,先維持一個和平的對德意志發展友好的國際環境,就像統一戰爭發生前一樣,韜光養晦,臥薪嚐膽,直到德國確實強大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