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畢春清
萬曆四十七年(1619年)春,四川彝民地區發生武裝叛亂,跨州連縣,朝野震動。朝廷即命時任榆林西路按察使的畢自嚴,率三萬大軍前往鎮壓。
自嚴公以文職統兵,始於萬曆三十五年(1607年)七月,由淮揚河道郎中升淮徐兵備道,之後,歷任山西分守冀寧道、陝西洮岷兵備參政和榆林西路按察使。每至一地,他關注民生,發展生產;懲治腐敗,澄清吏治;興修軍事設施,積極整軍備戰;恩威並施,結交少數民族頭領,使各民族和諧相處,地方面貌煥然一新,為此,他三舉“卓異”,深獲“幹才”之譽。
他在戰後著有《西征紀略》和《洮岷考略》,均被收入《四庫全書》。《西征紀略》主要記述西征沿途所見形勝古蹟、風情名賢等。 “洮岷”即今甘肅省南部臨潭縣、卓尼縣及岷縣地區,自秦國受封西陲,洮岷地區向為歷朝歷代安邦定國、防備西戎的“國之門戶“。他曾擔任陝西洮岷兵備參政,故《洮岷考略》中,對該地區的軍力配備、山川地形、民風民俗等,敘述尤為詳備。
此次西征四川,跨越山西、甘肅、陝西、河南四省,馳驅四千餘里,“行則晝夜星馳,止則簿書堆積”。到達四川后,三萬大軍擇地安營紮寨,休整練兵,他則拜訪地方官員,瞭解事態進展。
我國少數民族與中原王朝的鬥爭由來已久,他們政治上高度自治,對漢政權天生排斥;大多地處邊陲,生存環境相對惡劣,賦稅負擔沉重;若逢戰亂或政權更迭,則有割據獨立傾向。如爆發於天啟、崇禎年間,歷時十七年的“奢安之亂”,即是擔任地方宣慰史及宣慰司同知的四川、貴州彝族大土司,欲乘國家內憂外患之際,圖謀地方割據而發動的叛亂。賦稅收入,向為立國之根本,完不成徵收任務,地方官員輕則丟烏紗,重則遭懲治,所以經常因為橫徵暴斂,激起民憤。
此次川境彝民叛亂,正是因為增加賦稅而起,他們以村寨為單位,封鎖道路,驅逐地方官吏,進行武裝反抗。川省地方官員則採取強制彈壓手段,將其威望最高、抵抗最力的彝族頭人抓入牢房,企圖槍打出頭鳥,逼迫他們就範。
畢公多年治理邊疆地區,對少數民族有深刻了解,經過仔細分析研判,決定採取“剿撫並用,招撫為主”的策略。他扮作獄吏,尋機接觸被抓捕的彝族頭人,逐漸消除戒心,多次深入交流。他們談得非常投機,大有相見恨晚之感。他進而表示,可託人先將其救出,頭人大喜過望,拱手致謝,心中卻將信將疑。兩天後,果真被官府釋放,心中對這位萍水相逢的畢大人充滿感激。他又命人張貼告示:官府體諒彝民之苦,已上奏朝廷,申請減免部分賦稅。如今,大軍壓境,著各寨即刻放下武器,開門投降,否則嚴懲不貸。
他一面飛馬上奏朝廷,一面探聽彝寨動向。由於彝民與官府積怨已久,缺乏信任,生怕官府言而無信,若貿然交出武器,束手就擒,反遭報復,故緊閉寨門,欲負隅頑抗。
畢公擇日整頓軍馬,直奔彝民大寨而來。眾彝寨聽說官軍要攻打他們,義憤填膺,誓言抵抗到底。征剿大軍首先來到被放走的彝族頭人大寨前,但見帥字大旗在軍前獵獵飄揚,有一人身著戎裝,由眾將護衛,騎馬立於旗下。彝寨頭人在城頭一眼便認出恩公,即命人大開寨門,自己騎一匹棗紅駿馬,奔至軍前,滾鞍落馬,納頭便拜!兩人見過,聯轡入城。進得城來,設宴款待,畢公詳細申明朝廷安撫政策,頭人再次拜謝救命之恩,並對其人品信用推崇備至,他相信,有畢大人作保,朝廷定會兌現承諾。畢公端杯在手,提出願與頭人結為異姓兄弟,此生絕不相負!頭人聞說,“撲通”一聲跪倒在地,自報生辰八字,卻年輕十歲。畢公雙手將其扶起,重擺香案,歃血為盟,義結金蘭之好。其後,頭人親自帶路,逐個彝寨做工作,用時三個多月,叛亂彝民全部歸順朝廷,兵不血刃,大功告成。萬曆四十七年(1619年)六月,畢公班師回朝,即升為陝西右布政使,次年,再升太僕寺卿,躋身九卿之列。
畢自嚴攻心為上、智平彝亂,與三百一十六年後,劉帥與小葉丹彝海結盟不謀而合,書寫了人生的輝煌一頁。在民間,至今仍有畢尚書義結彝族頭領,救回兩位彝族女子侍奉母親,被畢母認作乾女兒,死後葬於畢氏公墓,其墳被稱“水母雞墳”等故事流傳。
作者簡介:畢春清,男,淄博周村人,金融工作者,有百餘首(篇)作品被《金融作協》、《山東金融文學》、《齊魯晚報》壹點號等網路平臺採用發表,偶有獲獎,多首作品收入文學合集《銀海放歌》等。
壹點號渺然居
找記者、求報道、求幫助,各大應用市場下載“齊魯壹點”APP或搜尋微信小程式“壹點情報站”,全省600多位主流媒體記者線上等你來報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