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一個普通小族的屈突通,很好的繼承了這個民族獵人的天性,他是難得的名軍事將領。在人生的前半場,從北周到隋朝,從隋文帝到楊廣,他沒有因為天下局勢的變化,而失掉了自己的名位,反而是愈發的得到重用。
說完了,他成功的人生上半場。由隋入唐,他的地位並沒有因為降將的身份而受到影響,反而成就了得以配饗太廟的待遇。
屈突通人生的下半場,是從一場突如其來的軍事行動開始的。
616年,一直懷抱“我夢江南好”美夢的楊廣,為了遠離了關中群雄角逐,乘坐龍舟不遠千里,南下江都宮。為了做出穩定大後方的姿態,負責留守長安的就是我們今天要說的主角屈突通。
為了生存,但凡有點膽識的農民,多數選擇參與了各地不斷揭竿而起的隊伍,雖說隋軍中的將領積極防禦,但就整個軍隊來說,此時的隋軍,軍心渙散,沒有什麼戰鬥力可言。善於用兵的屈突通,卻是一個另外。他用兵有方不假,同時他在和農民武裝作戰時,又慎重許多。在這種情況下,不說得過且過,至少沒有什麼大的敗績,倒是相安無事,得以自保而已。
617年,面對天下即將大亂的時刻,為了想有一番作為的太原留守李淵,終於也起兵了。精明的李淵,起兵之時並沒有馬上亮出自己的底牌,而是打著擁立代王楊侑的旗號。
終於,兩位善於隱藏自己真實實力的老手,要直接交手了。為了抵禦李淵對長安發起的攻勢,代王楊侑讓屈突通助手河東和宋老生駐守霍邑。為了破除兩支隊伍互成犄角的陣勢,李淵選擇先對宋老生下手,誘使他出城決戰。在李淵兩路大軍的夾擊下,宋老生丟了霍邑,李淵打通了直取關中的通道,有了奪取長安的本錢。
一路南下的李淵大軍,先佔臨汾、絳郡,沒過幾日又佔據了龍門,下一個要對付的目標就是據守河東的屈突通了,但勝敗尚未可知,只是等到李淵派司馬劉文靜,帶領突厥大將康鞘利的騎兵趕到後,勝利的天平才開始向李淵方面傾斜。
形勢在轉換,勝負在轉換,為了全力對付屈突通,李淵軍到汾陰(今山西萬榮西南),讓剛招撫的關中農民軍孫華,率軍渡過黃河,到梁山(今陝西韓城西北)紮營,以待大軍。從這一年的六月,一直到十月,面對兵少且鬥志不強的屈突通的隋軍,李淵都被困在了河東。
回援長安的屈突通,不但沒有達到預期的目的,損失了大將劉綱後只得退守都尉北城。一敗再敗的屈突通,在先勝一籌的情況下,又被劉文靜打垮了桑顯和軍。即使到了這個局面,他還有再戰之心。
但李淵採取了聲東擊西的戰法,丟下屈突通的戰事,率軍朝長安而去,為的是讓屈突通分兵,好將他各個擊破。就這樣李淵佔領了長安,屈突通阻敵於關外的目的也沒有達到,自己也陷入了是戰還是降的困境中。
招降,成了擺在雙方陣營之間的重要議題。為了招降屈突通這位猛將,李淵陣營也是下足了功夫。李淵先是俘虜了屈突通的家屬,想以此為要挾,逼迫屈突通就範。剛毅的屈突通,拒絕了李淵的“好意”,當場處死了李淵的招降史,率領大軍遠奔東都,準備投奔越王楊侗。
個人的意志再強大,也無法扭轉局勢的變化,特別是我方的頹勢。東逃途中的屈突通,鎮守潼關的桑顯和投降了,他的兒子屈突壽親自來勸降,屈突通沒有顧念親情,而是把屈突壽當成了仇敵,讓弓箭手的弓箭對準了他。
屈突壽,沒有招降自己的父親,反而讓屈突通的手下有了歸降的行動,紛紛投降,眼看著屈突通就要成為光桿司令了。如此的局勢,屈突通看得明白,他發出了“臣力盡兵敗,沒有辜負陛下,天地神祇,實所鑑察。”的感嘆。
就這樣,屈突通在退無可退的情況下,投降了,帶著他對隋王朝最後的忠誠,畢竟這個時候的李淵,還不是唐王朝的建立者,還是唐公李淵。
終於,時間來到了618年,李淵卸下了他最後的偽裝,同樣玩起了禪讓的把戲。新朝初立,一切才剛剛開始,要統一天下又談何容易,即使作為當時群雄勢力比較強的李淵,也不敢誇下如此的海口。
後方不安,李淵不敢放手逐鹿中原,隴西西秦霸王薛舉,玩起了趁火打劫的老把戲,趁機佔領了涇州,威脅關中。為了解決這個威脅,唐王朝建立的第一仗就這樣展開了,屈突通投靠新主的第一仗也這麼開始了。
等到李世民用戰爭的方式逼降薛舉時,面對堆積如山的珠寶,李世民手下的將領沒有不想多佔據一份,唯獨屈突通不為所動。聽說此事的李淵,對屈突通大加讚賞,有“清正奉國,著自終始,名下定不虛”為證,並獎勵他黃金六百兩,綢緞一千段。
還有一件事,則說明了他對新主的忠誠。619年,李世民一舉消滅了劉武周勢力,順利收編了尉遲敬德等將領,屈突通出於安全上的考慮,勸說李世民殺了尉遲敬德,對於屈突通的舉動,李世民不但沒有怪罪,對屈突通的忠誠大為感動。
李唐王朝的上層人物深知,要統一天下,東出是早晚的事,東出首要的敵人就是越王楊侗的隋朝勢力,也就是屈突通心心念唸的舊主,619年5月,王世充也用禪讓的方式,取代了楊侗,也算了從客觀上澆滅了屈突通最後一點效忠舊主的念頭。
619年7月,準備東出的李淵,原本對屈突通跟隨李世民東征還心有顧慮,在大軍出征前夕,用屈突通兩個人在洛陽的安危來試探屈突通,結果得到一句:東征是出於公義,即使是自己的兒子,也不能因私廢公,壞了大義。就這樣,屈突通打消了李淵對他最後的顧慮,屈突通也走上了建功立業的大道。
經過近兩年的較量,李世民終於在虎牢之戰中,消滅了竇建德的援軍,掃清了進攻洛陽的障礙。無路可逃的王世充,只得率領近兩千人近臣向李世民投降。東征洛陽的勝利,是李唐王朝走上統一全國之路的關鍵一步。在論功行賞時,屈突通論功當排首位,憑此功,不僅讓他在李唐王朝中佔位了腳,從此他也進入了李世民陣營的核心圈。鎮守洛陽的重任,也很自然的落在了他身上。
統一全國後的李唐王朝,在統一全國的戰爭中,不可避免的出現了以太子李建成和以秦王李世民為首的,兩個對立集團。兩個集團的矛盾是公開的,也是不可避免的。歷史上的“玄武門之變”,也不可避免的發生了。
626年,秦王李世民經過一番密謀後,準備先下手為強。於是率屈突通、長孫無忌、尉遲敬德、房玄齡等核心人員,在玄武門發動了進攻,用伏擊的方式,斬殺了自己的哥哥--太子李建成、弟弟齊王李元吉。玄武門之變後,擔心洛陽會出現不穩定因素的李世民,將維護洛陽安定的重任交給了屈突通,李世民逼迫李淵退位後,屈突通因功賜封食邑六百戶,這算是對這位年過七十的心腹--屈突通的表彰。
自從李世民即位以來,屈突通可謂是步步高昇。
627年,進封為洛州都督。
628年,七十二歲高齡的屈突通走完了他豐富有功的一生,對於他的離世,太宗悲痛不已,給予他諡號忠的肯定,以至於後來他移駕洛陽時,還睹物思人般的想起了舊臣屈突通,給屈突通的兒子屈突詮為果毅都尉,還賞賜糧食布帛表達自己的思念之意。
643年,李世民主導建立的凌煙閣中,屈突通名列第十二位,賺足了身後名。
649年,等到李世民離世時,屈突通和房玄齡,一文一武得以配列太宗廟庭。
自長安迫於形勢歸順李唐以來,屈突通可以說是功勞很大,但有不貪戀功名,在跟隨李世民統一天下的征程上出了大力,立了大功。在宣武門之變中,他也是一個不可或缺的角色。他的忠誠和無私,征服了李世民。這一對君臣相互征服和成就,最終共享太廟的香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