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年前玉帶橋vs現在
全國各地有許多橋樑名叫“玉帶橋”,其中最著名的便是這座位於北京頤和園昆明湖長堤上,建於清乾隆年間。該橋單孔淨跨11.38米,矢高約7.5米,全部用玉石琢成,橋面是雙反向曲線,組成波形線橋型,配有精製白石欄板,顯得格外富麗堂皇。
100年前十七孔橋vs現在
它位於北京市西郊頤和園內,是連線昆明湖東岸與南湖島的一座長橋。清乾隆時(1736—1795)建,是園內最大的石橋。 橋由17個橋洞組成,長150米,飛跨於東堤和南湖島,狀若長虹臥波。
100年前萬壽山vs現在
萬壽山為燕山餘脈,高58.59米,海拔108.94米,前臨昆明湖。明弘治七年(1494)孝宗的乳母助聖夫人羅氏在山前建園靜寺,清初,曾作宮廷養馬的草料場。乾隆十五年(1750)為慶祝皇太后六十壽辰於園靜寺舊址建大報恩延壽寺。次年將山改名為萬壽山。
100年前雲輝玉宇牌樓vs現在
“雲輝玉宇”牌樓,緊鄰昆明湖,是萬壽山前山中央建築群主軸線的起點。建築為四柱七樓,頂覆黃色琉璃瓦,繪金龍和璽彩畫,等級極其高貴。
100年前涵虛牌樓vs現在
在頤和園東宮門前200米處,有一座三間四柱七樓式牌坊,名稱“涵虛牌樓”,也稱為東宮門牌樓,是清代保留至今最大的一座過街牌樓,也是北京現存的最精緻牌樓。
100年前真覺寺vs現在
又稱五塔寺,位於北京市海淀區白石橋東側的高梁河(長河)北岸。以其金剛寶座塔聞名。始建於明永樂年間,於1473年建成。是朱棣專為從西域來京的梵僧班迪達修建的。清朝時因避雍正帝胤禛之諱,改名為“正覺寺”。
100年前大鐘寺內大鐘樓vs現在
大鐘寺原名覺生寺,本為皇家佛教寺廟,於1985年闢為古鐘博物館,館內展示中、外古代鍾鈴共400多件。
100年前永樂大鐘vs現在
永樂大鐘,中國現存最大的青銅鐘。鑄造於明永樂年間,萬曆三十五年(1607年),大鐘被移到萬壽寺。清雍正十一年(1733)移置覺生寺(今稱大鐘寺)。
100年前清淨化城塔vs現在
俗稱“六世班禪塔”,是現今北京名剎西黃寺最輝煌、最引人注目的建築。也是西黃寺名揚於世的主要標誌,無論其歷史價值還是藝術價值,在藏傳佛教界乃至於佛教界均屬上乘,是我國著名的佛塔建築之一。
100年前北京天寧寺塔vs現在
天寧寺塔是中國遼代佛教建築,在北京西城區廣安門外天寧寺內。天寧寺塔在整體造型和區域性手法上表現了遼代密簷磚塔的建築風格,是研究中國古代佛塔的重要例項。同時該塔又是研究遼代南京(今稱北京)城址地理位置的重要依據。
100年前北京城東南角樓vs現在
原北京有內城外城之分,內城建築較早,是明代初期在元大都城的基礎上改建的,除於九門興建城樓、甕城和箭樓外,為了加強城垣的防衛,於城四角城臺上均建箭樓一座、其名稱應是城角箭樓,簡稱角樓。
100年前景山公園vs現在
景山公園位於北京市西城區景山前街,坐落在明清北京城的中軸線上,西臨北海,南與故宮神武門隔街相望,是明、清兩代的御苑。公園中心的景山為堆土而成,曾是全城的制高點。
100年前地安門大街vs現在
地安門西大街西端明時為太平倉,清時為莊王府,不通。須經護倉衚衕北折經馬狀元衚衕(群力衚衕)方能抵達新街口一帶。民國後將莊王府中部貫通闢路,稱平安裡大街。1965年與西黃城根合併,統稱今名。現為平安大道的一部分。
100年前北京鐘樓vs現在
鐘樓,位於北京東城區地安門外大街,在鼓樓北,是老北京中軸線的北端點。在鐘樓附近,曾經還有過一座金爐娘娘廟,祭祀一位工匠的女兒。傳說她為了鑄鐘而捨身跳入熔爐,才使他的父親終於在規定的期限內鑄造出符合要求的銅鐘來。目前該廟僅存遺址。
100年前北京鼓樓vs現在
1900年,“八國聯軍”入侵京師時,鐘鼓樓上文物遭到了破壞,建築倖免於毀。民國年間鐘鼓樓對外開放,民國十三年(1924年)將鼓樓改為明恥樓,第二年復改為齊政樓。
100年前國子監辟雍大殿vs現在
此建築始建於乾隆年間,是皇帝講學的殿堂。大殿為兩重屋簷,上覆黃色琉璃瓦,大殿正面屋簷下,高掛著乾隆皇帝書寫的“辟雍”匾額。
更多精彩請點選右上角關注
本文配圖全部來源於網路,部分照片作者與來源不詳,圖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
本文文字嚴禁洗稿及未經授權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