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的燈具,要麼是蠟燭,要麼是油燈。兩者都有一個共同的特點,就是燈芯燃燒到一定時候,都需要剪燈芯。詩人們都是善於觀察的,生活的細節對他們來說是瞭如指掌。所以,有很多關於剪燭或剪燈的詩詞,感情特別細膩,值得我們品讀。
晚唐有著“小李杜”之稱的李商隱,其詩歌在描寫感情方面就特別細膩,甚至是隱隱約約,在描寫剪燭方面的《夜雨寄北》就是這方面的代表:
何當共剪西窗燭,卻話巴山夜雨時。
兩個人在一起秉燭夜談,如果不是情意綿綿,不是有千言萬語,怎麼可能需要剪燭?所以,“共剪西窗燭”,說明了作者有無盡的心裡話,需要說出來。什麼時候我才能回到家鄉,在西窗下我們一邊剪燭一邊談心,那時我再對你說說,今晚在巴山作客聽著綿綿夜雨,我是多麼寂寞,多麼想念你!
一句“共剪西窗燭”,說出了:我要跟你說的話,是千言萬語;我當前的寂寞,是無窮無盡;我對你的想念,是綿綿不絕。
無獨有偶,和他共稱“小李杜”的杜牧,也有一首關於蠟燭的詩歌,也是看起來讓人纏意綿綿。這就是他的《贈別》,其中寫到:
蠟燭有心還惜別,替人垂淚到天明。
讀到這句詩,我們首先想到的是,“一切景語皆情語”,蠟燭垂淚,只不過是作者垂淚的反映,就像老杜的那句“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那樣。首先是作者垂淚,所以,他感覺蠟燭也在垂淚。
這樣的理解自然是沒錯,但我們還是想得太簡單了。“替人垂淚到天明”,指的是蠟燭亮了一整夜,如果不是亮了一整夜,自然也就不會“垂淚到天明”。那麼,蠟燭為什麼會亮了一整夜呢?自然是作者一整夜無眠,作者對於離別的傷感,是整整一夜都是無寐,這才是“替人垂淚到天明”一句的核心理解。
“剪燭”是因為雙方有著無窮無盡的話題,那麼,“不剪”呢?當然是沒有興致,無聊至極的一種表現。宋代詩人趙師秀在《約客》裡就表達了這樣一種情感:
有約不來過夜半,閒敲棋子落燈花。
“閒敲棋子落燈花”是全詩的詩眼,使詩歌陡然生輝。詩人約客久候不到,燈芯漸漸快燃盡,但詩人毫無剪燈的興致,百無聊賴之際,只是下意識地將棋子在棋盤上輕輕敲打,而篤篤的敲棋聲又將燈花都震落了。這裡既寫了詩人雨夜候客來訪的情景,也寫出約客未至的一種悵惘的心情,可謂形神兼備。
一首詞,如果委婉到極致,則呈現出一種喜劇效果。元曲作家盧摯的《壽陽曲 夜憶》在燈具的描寫,即表達出了這種效果:
窗間月,簷外鐵,這淒涼對誰分說。
剔銀燈欲將心事寫,長吁氣把燈吹滅。
上句說了,這淒涼是無處訴說。當然,只好把它寫下來。要寫下來,必須把銀燈剔亮,有助於書寫。可惜的是,由於自己充滿了心事,不斷地長吁短嘆,正要剔燈時,一個長吁,卻把燈給吹滅了。
看到這裡,大家是不是忍不住一笑,笑作者怎麼那麼不小心。但,這是作者不小心嗎?非也,是作者太無奈了,太多淒涼了,太多心事了,太多感嘆了,最終肯定會將燈吹滅的,毫無疑問的。
這就是喜劇效果,笑過之後是無奈,是淒涼!
值得注意的是,蠟燭不僅僅是和婉約聯絡在一起的,某些時候,它也會噴發出別樣豪情。南宋詞人張孝祥在《水調歌頭 聞採石戰勝》中寫到:
湖海平生豪氣,關塞如今風景,剪燭看吳鉤。
自己向來即有那種廓清天下的豪氣壯懷 ,關塞如今打了打勝仗,有了別樣的風景,我更加充滿了雄心壯志,把蠟燭剪亮一些,好好看看我的吳鉤寶劍,也要上場殺敵報國。
這裡的剪燭,自然是為了仔細地看自己的吳鉤,看一看自己的吳鉤是否要是和往常一樣“霜雪明”;其實,就是要看一看,自己的雄心壯志還在不在?一個“剪燭”,指出了自己看劍的慎重,對自己雄心壯志的看重,是著重看一看自己最重要的寶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