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統的“快”在羽毛球傳統教學中早有總結,其實那是幾項技術綜合的效果。要達到“快”,需要幾個環節都快並且連貫,即:判斷快,啟動快,移動快,出手快,球速快,回動到位和調整快。只強調其中某一兩個環節都是不夠的。
業餘初級球手常犯的理解錯誤是覺得只要發力好,揮拍速度快球速快就是快了,這實在過於片面。然而,怎麼做到這些環節快對業餘選手而言卻始終是難題,即使對專業隊員和教練來說也是永遠的課題。
從手法上說,初級教學在上手擊球技術上,都是側身蹬轉,充分提肘引拍,大臂帶動小臂,前臂內旋擊球;吊球動作是切削球託側下方,擊球后手臂隨慣性往左側前下方帶動。但是,高階選手現在的要求是引拍幅度要小,利用手腕靈活性後伸引拍迅速發力擊球,吊球也是正拍面擊球以求加快球速,殺球則更多使用點殺或劈殺,重殺使用率在實戰中是越來越低。
這與步法技術發展的趨勢也有關。現在球速越來越快,重殺容易失去重心,殺球后調整時間過長,會降低迴動和其他環節的速度,而過去要求回動調整到位(指大中心區域,這個多年前就有理論總結)後恢復準備姿勢,兩腳踮起輕跳重新啟動。
現在則更多要求回動過程與啟動結合為一體,最好能夠維持速度,要跑起來而不是停、起、跑,再停、再起、再跑。比如,後場回平高球之後,回動可以不必太快,慢速回動中一旦判斷出對手的回球落點立即加速,這樣就不需要急停急起,即降低速度也消耗體力。
另外,快是相對而言的概念,你只要比對手快就是快,哪怕你的絕對速度很慢也可以。專業選手像葉誠萬,經常利用動作一致性,讓對手判斷錯誤後重新啟動,那樣即使對手絕對速度再快也耽誤了。試問,你做兩次起動能比人家一次還快嗎?
業餘高手裡面郭曉宏也是個典型例子,他大腹便便,走路鴨子一樣左右搖擺,跑動速度絕對慢,可那麼多年輕小夥就是打不過他,原因也就在這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