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份,屬於房地產的寒秋,來得有點早。
把時鐘往回撥一個月,任誰都想不到,這一次政策調控的決心,如此之大。
8月9日,據澎湃報道,自7月22日,住建局強調進一步落實城市政府主體責任,強化省級政府的監督指導責任,對調控工作不力、房價上漲過快的城市要堅決予以問責後,目前已有13城釋出樓市調控新政促進房地產市場平穩健康發展。
這些城市包括:上海、紹興、合肥、無錫、濟南、廣州、武漢、東莞、金華、杭州、北京、成都、衢州、惠州。
也就是說,20天內,山東、江蘇、浙江、廣東的熱點城市,全都統一行動了。
細數以上這些城市出臺的政策,可謂是五花八門。
整頓中介規範經營、出臺二手房指導價、限制經營貸、限購、限售、打擊炒作學區房,應有盡有。
上文說了,這一輪調控風暴,始於7月22日的住建部表態。
讓我們看看20天之前發生了什麼。
7月22日,高層開了一個電話會議,有一個新提法:要高度重視房地產工作中的新情況新問題。
啥叫新情況,新問題?
最近兩年,萬人打新,一二手房價巨大的價差,鑽限購的空子,學區房炒作,經營貸流入樓市這些現象,愈演愈烈。
很明顯,高層敏銳地看到的了這些問題,再不下狠手,誰知道熱點城市的房價,會被炒到什麼地步。
幾乎同一時間,住建部房地產市場監管司司長張其光表示:住建部將會同有關部門,進一步落實城市主體責任,強化省級的監督指導責任,對調控工作不力、房價上漲過快的城市要堅決予以問責。
注意以下幾個關鍵詞:
住建部落實、省級監督、堅決問責。
這一番話說得擲地有聲,要知道,在我國的城市考核機制下,任何一個地方,也不敢把這句話當成“耳旁風”。
隨後的7月23日,住建部等8個部門釋出《關於持續整治規範房地產市場秩序的通知》,提出“力爭用3年左右時間,實現房地產市場秩序明顯好轉。”
多部門聯合規格之高,整頓持續時間之長,足以看出調控下了大決心。
之後的事,我們就看到了。
20天的時間裡,山東濟南規範新房銷售的認籌行為,江蘇無錫釋出二手房參考價。
浙江紹興、金華亦步亦趨,也釋出了二手房指導價制度。
浙江衢州,這個平時甚至沒有多少存在感的城市,也加碼限購、延長限售時間,還對個體戶和企業停售住房,增值稅免徵期限二改五。
在廣東,廣州、深圳和東莞、惠州,珠三角兩個一線大都市,兩個三四線熱炒城市,也不約而同加碼調控。
深圳和廣州整頓中介和虛假資訊釋出問題,東莞將法拍房納入限購,暫停個體戶買房,增值稅免徵二改五,二手房參考價正在路上,惠州新購住房三年限售,重點片區向外市戶籍限購。
密密麻麻的政策,是當下房地產市場的最佳寫照。
如同一張大網,從金字塔尖的京滬廣深,到都市圈周邊的外溢小城市,再到中西部的省會城市,一個不留,全在調控的目標範圍內。
買房這件事,在密集的限購、限貸、限售措施轟炸下,正變得越來越難。
蕭索寒秋,提前來臨,接下來會發生什麼,可想而知。
成交量的下降,將成必然。
房價集體回落,也正在醞釀。
這些地方,接下來幾個月時間裡,不管是現金流吃緊的房企,還是掛牌價高高在上的二手房業主,都會因為貸款審批放緩、缺少買家而降價。
至於一二線城市核心城區,即便房貸審批受阻,依然不缺少強勁的購買力,只是受限於越來越嚴格限購政策和門檻,房產流動性會變差,房價的變化可能不會太顯著,但成交量、人氣的下降,接下來將是不可逆的趨勢。
我們也應該換個角度思考這個問題:短短20天時間,樓市調控頻率如此之高,這是一次“全國層面城市健康發展意識的覺醒”。
上次藍白跟大家聊過這個話題,以前我們的發展模式,是大拆大建驅動基建發展的模式,使各個城市依賴土地出讓收入,只有源源不斷的賣地收入,才能帶動當地城市基建的更新,長此以往,每個城市都把“賣地——招拍掛——蓋房子”當做重要收入來源,房地產一家獨大的地位更加強化。
但七普資料已經明明白白地告訴了我們,再不控制房地產的飛速擴張,居民收入繼續被金融槓桿所透支,生育意願會進一步下降,老齡化、少子化會加速到來。
更重要的是,那些人口流出、無產業支撐的三線以下小城市,沾著一些大都市圈、軌道交通、高鐵新城的概念房價就直接翻倍,一旦未來失去“接盤者”,會對整個金融體系的安全造成威脅。
也就是說,這條路遲早要走,晚走不如早走。
最近20天加快步伐打壓房地產,只是短期的鋪墊,為了讓龐大體量的房地產慢慢“軟著陸”,後面肯定還會有大動作。
屬於剛需的時代,終於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