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作為我國首都,可謂是歷史悠久,文化燦爛,3060年的建城史孕育了故宮、天壇、八達嶺長城、頤和園等眾多名勝古蹟。
公元938年以來,北京先後成為遼陪都、金中都、元大都、明、清國都、中華民國北洋政府、中華人民共和國首都。
對於天南地北去北京的人來說,除了遊覽首都北京的名勝古蹟,自然景觀等,首都北京的美食更是享譽四海和底蘊深厚,今天讓曉娟美食將北京經典美食進行整理分享給大家和喜歡的老鐵們,哪怕只剩下百分之一的電量,也要給曉娟美食點贊,關注,評論呦。
NO.1: 北京烤鴨
歷史由來
相傳,烤鴨之美,是源於名貴品種的北京鴨,它是當今世界最優質的一種肉食鴨。據說,這一特種純北京鴨的飼養,約起於千年前左右,是因遼金元之歷代帝王遊獵,偶獲此純白野鴨種,後為遊獵而養,一直延續下來,才得此優良純種,並培育成今之名貴的肉食鴨種。即用填喂方法育肥的一種白鴨,故名“填鴨”。不僅如此,北京鴨曾在百年以前傳至歐美,經繁育一鳴驚人。因而,作為優質品種的北京鴨,成為世界名貴鴨種來源已久。
"北京烤鴨"吃法多樣,最適合卷在荷葉餅裡或夾在空心芝麻燒餅裡吃,並根據個人的愛好加上適當的佐料,如蔥段、甜機醬、蒜泥等。喜食甜味的,可加白糖吃,還可根據季節的不同,與以黃瓜條和青蘿蔔條吃,以清口解膩。片過鴨骨架加白菜或冬瓜熬湯,別具有風味。烤後的涼鴨,連骨剁成0.5~0.8釐米寬、4到5釐米長的鴨塊,再澆全味汁,亦可作冷盤上席。
NO.2: 老北京炸醬麵
老北京炸醬麵獨具北京當地的特色,是中國傳統特色麵食,初起源北京,後傳遍大江南北之後便被譽為“中國十大面條”之一,老北京炸醬麵入選“中國地域十大名小吃”北京榜。是北京富有特色的食物,由菜碼、炸醬拌麵條而成。將黃瓜、香椿、豆芽、青豆、黃豆切好或煮好,做成菜碼備用。然後做炸醬,將肉丁及蔥姜等放在油裡炒,再加入黃豆製作的黃醬或甜麵醬炸炒,即成炸醬。麵條煮熟後,撈出,燒上炸醬,拌以菜碼,即成炸醬麵。在老北京炸醬麵、海碗居、一碗居都有比較正宗的炸醬麵。
NO.3:驢打滾
老北京傳統小吃之一,因其最後製作工序中撒上的黃豆麵,猶如老北京郊外野驢撒歡打滾時揚起的陣陣黃土,因此得名。成品黃、白、紅三色分明,香、甜、粘,有濃郁的黃豆粉香味兒,叫人百吃不厭
北京人食“驢打滾”(豆麵糕)的歷史,愛吃豆麵糕的習俗已很久遠。據張江裁(出生年月無可考)寫的《燕京民間食貨史料杆》中記載稱:“驢打滾,乃用黃米粘面蒸熟,裹以紅糖水為餡,滾於炒豆麵中,使成球形。
燕市各大廟會集市時,多有售此者。兼亦有沿街叫賣,近年則少見矣。”從記述中可知,此品在廟會集市中必售的食品。
驢打滾要用黃米粘面(也有用江米麵代替的,多加一點水使之軟潤,然後上籠蒸熟;黃豆炒熟後軋成面,將蒸熟的粘米蘸上黃豆麵擀成片,抹上糖水豆餡捲起,切成小塊即成。驢打滾口味香濃,有特有的豆香味。
NO.4:滷煮
滷煮是北京一道著名的地方傳統小吃,它是將火燒、燉好的豬腸和豬肺放在一起煮,買一碗主食,副食和熱湯都有了。滷煮起源於北京城南的南橫街。據說光緒年間,因為用五花肉煮制的蘇造肉價格昂貴,所以人們就用豬頭肉和豬下水代替。經過民間烹飪高手的傳播,久而久之,造就了滷煮火燒。地道的北京人估計沒幾個不知道滷煮火燒的。
吃法很是講究,滷煮火燒在北京人年輕人當中也很受歡迎。火燒切井字刀,豆腐切三角,小腸、肺頭剁小塊,從鍋裡舀一勺老湯往碗裡一澆,再來點蒜泥、辣椒油、豆腐乳、韭菜花。熱騰騰的一碗端上來,火燒、豆腐、肺頭吸足了湯汁,火燒透而不黏,肉爛而不糟,其中味道最厚重的還是小腸。腸酥軟,味厚而不膩,沒有任何異味。偶爾吃到一片白肉更是滿口脂香。因為是老湯的緣故,口輕的人如果覺得湯口有點鹹,可以向店家要些白開水兌入湯中。
NO.5:老北京銅鍋涮羊肉
老北京銅鍋涮羊肉已有上百年的歷史,清水鍋底,木炭加熱,紫銅鍋具是傳統北方火鍋的三大特徵。與川渝口味的麻辣紅油火鍋不同,也與東北的亂燉火鍋相異。正宗的北方口味火鍋是以老北京的清水涮鍋為代表的紫銅火鍋,這銅鍋裡涮出的不僅是美味的鮮羊肉,還能感受到那濃濃的老北京文化。
老北京的火鍋湯底就是白水,裡面加一點蔥、姜、海米、香料,沒有新增油脂,這樣的湯底幾乎沒有熱量。
以前大家涮肉基本上就在自家的四合院裡,支上桌子,擺上銅鍋,張家買肉、李家買菜、王家買燒餅和酒,鍋底下放上炭,大傢伙這就開吃了,熱熱鬧鬧。
以前也有專門的銅鍋涮肉店,銅鍋涮肉是有特別味道的,店家待客實誠,光顧的幾乎都是街坊。每到冬天,火鍋店生意就非常火爆,口碑好的店吃個涮肉還得等位子!
NO.6:老北京爆肚
北京最有名的名吃就是老北京爆肚與北京烤鴨。而論起北京最悠久最興旺的小吃,爆肚絕對是其中的佼佼者。
爆肚外形粗糙,焯水蘸醬的吃法也“原始”得很,但肚卻精細地區分牛、羊肚,還有百葉、散丹、肚仁、肚領、蘑菇等不同部位,蘸料甚至也劃分著南料、北料,體現著京城小吃看著平凡,吃著講究的傳統特點。
NO.7:北京豆汁兒
北京豆汁兒是老北京獨具特色的傳統小吃,根據文字記載有300年的歷史。豆汁是以綠豆為原料,將澱粉濾出製作粉條等食品後的剩餘殘渣進行發酵產生的,具有養胃、解毒、清火的功效。豆汁兒歷史悠久,據說早在遼宋時期就已在北京地區盛行,而豆汁成為宮廷飲料是清朝乾隆年間的事情。
豆汁是北京獨有的吃食兒,是水磨綠豆製作粉絲或糰粉時,把澱粉取出後,剩下來淡綠泛青色的湯水,經過發酵後熬製成的。據說早在乾隆年間,豆汁已經傳入皇家了。“老北京有句話不喝豆汁兒,算不上地道的北京人”。因為豆汁的氣味及味道獨特,若非長期接觸,很難習慣。 喝豆汁兒是有講究的,首先得燙,偶爾咕嘟著幾個泡的熱度最好,再者必須得配上切得極細的芥菜疙瘩絲兒、淋上辣油,同時還得搭上兩個“焦圈兒”,吃起來主味酸、回味甜、芥菜鹹、紅油辣,五味中佔了四味,再加上焦圈兒的脆和香,絕配!
NO.8:焦圈
焦圈是一種老北京傳統的特色小吃,老北京小吃十三絕之一,色澤深黃,形如手鐲,焦香酥脆,風味獨特。在老北京,男女老少都愛吃焦圈。北京人吃燒餅愛夾焦圈,喝豆汁的時候也愛就著焦圈。焦圈是一種古老的食品。宋代蘇東坡曾寫過一首詩,相傳是中國第一首產品廣告詩:“纖手搓成玉數尋,碧油煎出嫩黃深,夜來春睡無輕重,壓褊佳人纏臂金。”明代李時珍的《本草綱目·谷部》也有記載:“入少鹽,牽索扭捻成環釧之形,油煎食之。”焦圈可貯存十天半月,質不變,脆如初,酥脆不皮,是千百年來人們喜愛的食品。
NO.9:北京炒肝
北京炒肝是一道著名的傳統小吃,由豬大腸,豬肝等製作而成。根據記載,炒肝作為北京傳統早點的重要組成部分,已經問世百餘年了。炒肝是由開業於清同治元年(公元1862年)的"會仙居"發明的,是在原來售賣的"白湯雜碎"基礎上,去掉心和肺並且勾了芡,從而形成流傳炒肝。1930年,另外一家炒肝老店天興居在會仙居對面開業,因為選料更精、採用味精、醬油等當時的新式調料代替原來的口蘑湯等,生意逐漸蓋過了會仙居,1956年兩店合併,就只剩下天興居的招牌了。
NO.10:豌豆黃
豌豆黃,也稱為豌豆黃兒,是北京傳統小吃,也是北京春季的一種應時佳品。製作時通常將豌豆磨碎、去皮、洗淨、煮爛、糖炒、凝結、切塊而成。成品後,外觀呈淺黃色,味道香甜,清涼爽口。
清宮的豌豆黃,用上等白豌豆為原料做成,因慈禧喜食而出名;民間的糙豌豆黃兒是典型的春令食品,常見於春季廟會上。
NO.11:北京冰糖葫蘆
冰糖葫蘆是中國傳統小吃,發端於中國京津地區的一種傳統小吃,冰糖葫蘆或糖葫蘆是北京的叫法。它是將野果用竹籤串成串後蘸上麥芽糖稀,糖稀遇風迅速變硬。北方冬天常見的小吃,一般用山楂串成,糖稀凍硬,吃起來又酸又甜,還很冰。北京的冰糖葫蘆最盛行於民國時期,舊京時不同地區糖葫蘆粗細檔次和銷售方式各不相同,有好幾種類型,在食品店、公園的茶點部或影劇戲院裡的,那糖葫蘆常擺在玻璃罩的白瓷盤裡銷售,其製作精緻,品種眾多,有山裡紅、白海棠、荸薺、山藥、橘子以及加入豆沙、瓜子仁、芝麻餡的各種糖葫蘆
NO.12:糖耳朵
糖耳朵是北京小吃中常見的名品,又稱蜜麻花,因為它成形後形狀似人的耳朵而得名。1997年被評為"北京名小吃"和"中華名小吃"。
蜜麻花棕黃油亮,質地綿潤鬆軟,甜蜜可口。南城的南來順飯莊的蜜麻花由於常年製作。質量穩定,主要是放鹼合適,沒有酸口,炸得透,吃蜜均勻,達到了鬆軟綿潤的質量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