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秋時節的白洋淀,水面如鏡,蘆葦金黃。54歲的王振林站在村裡的碼頭上,看著眼前碧波盪漾的澱區,越來越真切地感受到:他兒時記憶中的白洋淀慢慢回來了。
王振林家住雄安新區安新縣圈頭鄉邵莊子村,這是一個典型的白洋淀澱中村,四面環水,靠水吃水。過去的幾十年裡,王振林見過白洋淀“荷塘葦海、鳥類天堂”的勝景,也感受過水體變臭的無奈。如今,白洋淀水環境質量持續改善,生物多樣性顯著增加,白洋淀生態環境治理基本實現階段性目標,王振林正在見證著“華北明珠”重現風采的蝶變。
不讓汙水入澱
“不讓一滴汙水流入白洋淀!”2017年以來,河北省提出了這樣一個看似不可能實現的目標。4年來,河北全省上下合力打好白洋淀生態環境治理攻堅戰,堅持控源、截汙、治河、補水、搬遷綜合施策,讓目標變為現實。
白洋淀地處“九河下梢”,在白洋淀生態環境治理和保護攻堅戰中,改善上游流域生態環境質量是治本攻堅之策。為此,保定市全面開展白洋淀上游流域綜合治理和生態修復,實施白洋淀綜合治理和保護重點專案總計139個,生態補水28.9億立方米,為白洋淀上游築起生態屏障。
寬大清晰的大螢幕上,數字閃動,實時更新。走進保定市徐水區汙水處理廠中控室,工作人員正認真記錄著各組資料資訊,監測出水水質等情況。
“現在這座汙水處理廠實際日處理汙水達3萬立方米,出水水質均已達到大清河流域重點控制區排放標準,出水合格後,排入瀑河。”徐水區城市管理綜合行政執法局副局長彭紅躍說,2019年該廠實施提標改造專案,目前,服務面積涉及20平方公里,服務人口約13萬人,是白洋淀上游流域綜合治理的重點工程之一。
幾年來,白洋淀流域新建汙水處理廠25座,原有59座汙水處理廠全部提標改造,達到《大清河流域水汙染物排放標準》。同時,河北省設立沿河沿澱化肥農藥禁施區,減少農業面源汙染;完成流域內37個省級以上工業園區汙水集中處理設施建設,排查取締“散亂汙”企業3萬餘家,持續保持動態清零。
隨著入河汙染負荷的持續削減,白洋淀上游入澱河流水質實現了跨越式改善。今年1月至7月,白洋淀4條有水入澱河流中,3條水質達到Ⅲ類以上,實現持續改善。
“白洋淀生態環境治理不僅僅是指白洋淀,而是整個流域。”雄安新區生態環境局局長高英華表示,流域生態環境治理是系統治理,要強化上下游協同防護,否則,很容易功虧一簣,“應當推進上下游、左右岸、澱內外等全流域治理和保護”。
水清景美再現
白洋淀溼地生物多樣性資源十分豐富,既是華北地區天然的博物館,又是鮮活的動植物物種基因庫。
“白鷺、長腳鷸……”楊海洋遞給記者一隻望遠鏡,指著遠處的水草間嬉戲的鳥類,講述不同鳥的生活習性。
2年前,楊海洋來到雄安新區,成為中電建生態環境集團府河河口溼地專案的工程管理部專業經理。府河溼地水質淨化工程於去年6月開始執行除錯,進入3年運維階段,楊海洋留在這裡觀測溼地執行狀態。觀鳥,也成了楊海洋的新愛好,每次出去巡查他都會帶上望遠鏡。這片人工溼地裡,吸引了越來越多的鳥類棲息。
府河河口溼地工程位於府河、漕河、瀑河3條入澱河流河口區,總佔地面積約4.23平方公里,該工程最大處理能力為每天30萬立方米,是目前華北地區規模最大的功能性人工溼地,工程功能以淨化入澱水質為主,兼顧應對上游雨汙水下洩和溼地生態恢復。
“針對府河來水碳氮比低、氮磷濃度高的特點,這項工程採用‘前置沉澱生態塘+潛流溼地+水生植物塘’為一體的近自然水質淨化工藝,相當於給入澱水加裝了幾層‘濾芯’,達到淨化效果。”楊海洋告訴記者,工程除錯執行後,入澱汙染負荷中的氨氮平均去除率達到40%,總磷平均去除率達到50%,出水水質已經達到Ⅳ類標準,部分出水可達Ⅲ類水質標準。
監測資料顯示,2020年,白洋淀湖心區水質達到Ⅳ類,其中4個月為Ⅲ類,化學需氧量濃度為23.7毫克/升,同比下降9.54%,達到10年來最好水平。今年1月至7月,湖心區化學需氧量濃度同比下降9.05%,接近Ⅲ類水質標準。
“兩年前,這裡還是‘人進水退’的農田和魚塘,現在已經初步形成穩定的‘陸生—水生—溼地’植物群落結構。”看到生機勃勃的人工溼地,楊海洋專門購買了鳥類書籍和望遠鏡,“這片溼地已成為白洋淀區域重要的珍稀保護鳥類分佈區域,我自己現在能觀測到的鳥類就有50多種。”
據瞭解,2002年白洋淀溼地保護區成立時,記錄有野生鳥類192種;近年來,透過加大白洋淀生態保護力度,野生鳥類不斷增加,種類記錄增加到214種。2020年冬至2021年春的觀測中,這裡記錄到國家一級重點保護鳥類大鴇48只。為保護白洋淀水生生物多樣性,河北科學設定白洋淀禁漁期,累計增殖放流水生生物苗種1.5億多尾,白洋淀多年未見的鰟鮍魚、黑魚、嘎魚等物種重新出現。
恢復“華北之腎”功能
曾經靠水吃水的邵莊子村,如今“吃法”也不一樣了。“以前養魚,有一年上游排汙水,村裡養的魚都死了。”王振林心裡明白,水質變差,不只是上游的事,“村裡的生活汙水曾經也是直排澱裡。”
2019年,村裡的汙水處理站投運後,邵莊子村的村民們就再沒往澱裡排過一滴汙水,全村的所有生活汙水都透過管網收集進入汙水處理站。
“新區成立後,白洋淀周邊的小散亂汙的企業都關停了。”見到邵濤時,他正在自家院裡準備食材,洗菜的水也透過下水道進入汙水收集管網。以前上班的塑膠廠關停後,邵濤回到邵莊子村開了一家“小邵農家院”,從網上學會了直播引客,“多的時候每天有七八十桌客人,少的時候也有二三十桌,收入穩定,還是個綠色產業。”
記者瞭解到,為改變原生村落生活汙染物入澱的情況,雄安新區對澱中村、澱邊村開展“一村一策”專項整治,有序隔離生產、生活、生態空間。對103個澱中村、澱邊村,因地制宜配建115座小型汙水處理設施,汙水處理後全部導排到澱外綜合利用。
監測資料驗證了王振林的“生態獲得感”:經過實施一系列治理措施,白洋淀生態環境和水質發生了歷史性新變化。澱區整體水質由2017年的劣Ⅴ類提升到2020年的Ⅳ類,澱心區平均水質達到Ⅲ類標準。今年1月至6月,白洋淀4條主要入澱河流及上游流域50個河流斷面水質全部達到或優於Ⅳ類,為近10年來最好水平。
目前,白洋淀生態環境治理和保護已經從汙染治理為主向汙染治理與生態恢復並重階段轉化。近日,雄安新區管委會正式對外發布《關於雄安新區“三線一單”生態環境分割槽管控的實施意見》,明確提出,到2025年,白洋淀環境綜合治理取得顯著進展,“華北之腎”功能初步恢復;到2035年,白洋淀綜合治理全面完成,區域生態環境質量根本改善,白洋淀良性生態系統基本恢復。
雄安新區生態環境局有關負責人表示,將持續推進白洋淀水質精細化管控,推進實施澱中村、澱邊村面源汙染隔離防控,疏浚白洋淀內部水流通道,打通百澱之間的水力阻隔,實現百澱水系互聯互通,保證各入澱河流自由漫溢、無堵點,提高澱區水動力條件,提升澱區水環境容量。(經濟日報記者 陳發明)
來源:經濟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