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太平洋戰爭日本戰敗已成定局的一九四四年初,第三次丟失了密碼,才想到日本海軍的密碼被美國竊取了.
第一次是在日美進入戰爭狀態之前的一九四〇年五月.
挪威的捕鯨船在白令海上打撈起一具帶著救生圈在海上漂流的死屍.看樣子像個東洋人的船員.由於死屍相當腐爛,開始也分不清國籍,挪威船就把屍體交給當時正在附近航行的美國海軍巡邏艇.
但是一經調查,發現屍體帶著一個油紙包,裡面是幾冊寫滿數字的類似檔案的東西.美國海軍軍官一眼就看出這是密碼本,立即全力以赴推斷死屍的身份和漂流的原因.弄清了密碼本是日本海軍的,對漂流的原因還是搞不清.但前不久有一隻不明國籍的小汽船在白令海上沉沒,因而判斷可能是日本海軍派遣到沿岸調查的間諜船之一.
這件事只有美國方面有記錄,日本方面沒有絲毫記載.
如果確如美國調查的那樣是間諜船,日本沒有記載也是理所當然的.一九四〇年五月,正是德國突破馬其諾防線進攻巴黎,日本也進佔越南,在中國成立汪精衛南京政府,第二次世界大戰的徵兆日益顯著,也正是日本海軍竭力刺探美國戰鬥力的時候,因而可以認為美國判斷那條沉沒了的是日本間課船是正確的.
當然,當時美國如果就這具屍體有照會的話,日本方面也就會留下記載.無奈因屍體上帶有日本海軍密碼的亂數表,美方就將屍體偷偷埋葬而盜走了日本海軍的密碼.關於這件事,美國海軍部長諾克斯後來曾誇耀說:"對我們來說,把這份密碼搞到手其價值相當於多建立一個艦隊."由此可知,當時肯定有部分密碼被盜了.但即使如美國所判斷的那樣,這具漂流屍體是日本間諜船的船長,日本海軍大概也不至於那麼愚蠢,把機密性很高的密碼本讓從事著隨時有被捕危險的工作的人帶著.因此,諾克斯說的"等於一個艦隊"的說法可能多少有點誇大.
當然,當時美國如果就這具屍體有照會的話,日本方面也就會留下記載.無奈因屍體上帶有日本海軍密碼的亂數表,美方就將屍體偷偷埋葬而盜走了日本海軍的密碼.關於這件事,美國海軍部長諾克斯後來曾誇耀說:"對我們來說,把這份密碼搞到手其價值相當於多建立一個艦隊."由此可知,當時肯定有部分密碼被盜了.但即使如美國所判斷的那樣,這具漂流屍體是日本間諜船的船長,日本海軍大概也不至於那麼愚蠢,把機密性很高的密碼本讓從事著隨時有被捕危險的工作的人帶著.因此,諾克斯說的"等於一個艦隊"的說法可能多少有點誇大.
第二次是在一九四二年春天,在開戰的同時,日本伊124潛水艇奉命到澳洲(澳大利亞)達文港海軍基地附近的海面上鋪設水雷.一月二十日在達文港海面、梅爾維爾島西北方向發現了美澳的聯合驅逐艦隊,接著遭到美艦"艾索爾"和澳艦"哥爾別特"及另外兩艘敵艦的包圍轟擊沉入海底.因為這個地方的水深只有五十米左右,敵人沒有放過這隻獵獲物.正在這時有一隻美國潛水艇波蘭號害怕日本艦隊出動而躲在達文港.於是就從波蘭號上挑選善於潛水的船員鑽進沉入海底的伊號124艇內,撈出了重要的檔案.
任何國家在軍艦上存放的海軍密碼本都是由厚厚的鉛或鐵皮封裝著,這是一般常識.是為了準備在軍艦將要沉沒時把它投入海里,使它沉入海底以防落入敵人手裡.日本海軍的密碼,大部分也是採用王子造紙廠的特別抄紙,一沾水紙就溶化了,若是在普通的軍艦上文字早已消失,紙被溶化.
但是,這是在如同密室的潛水艇上,而且是放在保險櫃裡,它的表面還覆蓋了一層鉛,耍在短時間內失去作用實在是有困難.這樣,伊號124潛艇上的戰略戰術及商船用的密碼本在開戰伊始就都落在敵人手裡了.
日本方面因為樂觀地判斷伊號124是在公海由於意外事故而沉沒的,所以直到戰後也沒想到密碼被盜的事.由於伊號在潛艇中是屬於大型潛艇,它使用的密級相當高的密碼落入敵人手裡就成了日本海戰的關鍵性一戰--一九四二年七月中途島海戰戰敗的原因之一.由此也可看出密碼被盜的重要性.
第三次是在新幾內亞島南部美澳軍隊和日軍戰鬥極其激烈的時候.日本海軍陸戰隊主管密碼的軍士遭到美軍狙擊兵射擊,敵人從屍體上搶走了密碼.這時日本戰敗的局勢已經很明顯.如從日方被擊落的飛機駕駛員身上以及在馬尼拉海灣被擊沉的重型巡洋艦那智號上拿走的"那智檔案"等密碼,許多機密檔案都落到了敵人手裡.即使密碼沒有被盜,美軍對日軍的行動也一清二楚.
因為從戰死的日軍將士身上搜集了不少日記.故後發表的美軍戰記《與密林和惡疫的決鬥》的作者華達那中尉在這本書中寫道:
"日本人是個規規矩矩的人種,凡事都要準確無誤地記入日記中,不僅記入迄今的行動,也把聽到的、可能出現的以及今後預定的行動都寫上.我們的工作就是大量蒐集他們的日記,把日記上的事集中起來加以分析,這對我軍的作用勝過在敵軍中打入一百名間諜."
在戰爭中,日本海軍的密碼也曾變換過幾次,但要全面更換密碼本,除了打大勝仗以外是不是辦到的.特別是當時的日本,僅從海軍來看,戰線就由北起的吉斯卡島到南面的新加坡,甚至還越過赤道延伸到索羅門群島,其中僅基地就有數百處,並且當時只顧招架美國的反擊,無力向這條戰線上的大小數百個基地逐個地分送密碼本.因此即使變換密碼,其機密度也超不過密碼專家根據手中歷來使用的密碼本稍稍動動腦筋就可破譯的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