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密碼戰”乃是情報鬥爭這座不見硝煙的戰場上,不可或缺的重要一環,極大程度地影響著一場戰爭的走向,它始於遙遠的過去且將貫穿漫長的未來。
“春花香,秋山開,嘉賓歡歌須金盃,孤燈光輝燒銀缸。之東郊,過西橋,雞聲催初天,奇梅歪遮溝。”表面看來這是一首詩歌,但詩歌背後卻另有玄機。
這首詩歌的作者乃是抗倭名將戚繼光,而所謂的“詩歌”則是他根據東漢時期發明的“反切注音法”精心設計的“反切碼”體系,從中足見“密碼戰”在我國軍事歷史之中的運用。
而掀開我國近代戰爭史,“密碼戰”亦是其中不可或缺的一頁,其間最為顯著的例子莫過於:臺兒莊戰役我軍密碼屢遭破譯,改用白族方言當密碼,把日軍整蒙了。
徐州會戰——白族方言生奇效
1937年7月7日盧溝橋事變後全面抗日戰爭爆發,面對日軍向我國發起的全面侵略戰爭,國民政府召開最高軍事會議,要求全國各地“有錢出錢、有力出力,保衛南京,共挽危局。”
會議召開期間,蔣介石要求雲南省主席龍雲在雲南組建起一個軍出滇抗戰,由此在雲南省政府的組織下,由盧漢擔任軍長的國民革命軍第60軍整編後以全新面貌步入了歷史舞臺。
1938年4月臺兒莊戰役結束之後,蔣介石令第五戰區主力部隊集中於徐州一帶,以期再次聚殲日軍,然而日軍卻調集精銳部隊30餘萬,兵分六路向魯南迂迴包抄,企圖將第五戰區主力部隊悉數殲滅。
值此之際形勢危急,蔣介石電令李宗仁命第五戰區主力部隊邊打邊撤迅速突圍,此後隨著戰事發展李宗仁致電蔣介石要求調第60軍支援戰場,由此第60軍接到命令後迅速投入到了徐州會戰當中。
1938年4月22日上午,作為第60軍先頭部隊的542旅1081團2營在陳瓦房村頭,與日軍搜尋隊遭遇,在營長尹國華的率領下2營戰士們奮勇殺敵奪回陳瓦房村並殲滅該小股日軍部隊。
然而未過多久日軍的一個大隊便迅速增援而來,幷包圍陳瓦房在大炮、坦克掩護之下發起瘋狂進攻,2營戰士們從上午一直戰至傍晚時分,最終全營500餘位官兵包括營長尹國華在內全部以身殉國。
這是第60軍部隊與日軍的初次交手,然而尹國華營長及2營戰士們的死戰不退,令日軍瞬間意識到這將是一隻勁敵,因而對該部隊一無所知的日軍迅速派出特務、漢奸打聽訊息,最終確定了這隻部隊乃是剛剛趕來的“雲南兵”。
已然對第60軍作戰能力有所感受的日軍,逐步正視起這支部隊,因此為減少交戰當中的損失擴大自身作戰優勢,日軍便派出軍犬專咬第60軍的電話線,令之電話中斷指揮系統失效。
兵來將擋水來土掩,對此第60軍迅速做出反應,特意加強了電話線的保衛力度,針對性地將日軍軍犬捕獲,以保證電話線的安全。
見此招已然不靈日軍復又調集專業的技術人員,透過電話線竊聽第60軍的作戰部署、軍事機密、指揮資訊等等,由此一度導致處於被動狀態的第60軍戰鬥初期傷亡重大,短短6天時間裡折損5名團長。
畢竟來自雲南的第60軍習慣於山地作戰,對平原作戰本就較為生疏,加之軍事機密數度外洩,很難在作戰過程當中取得優勢。
眼見於此作為軍長的盧漢頭疼不已,然而值此之際卻有人建議盧漢啟用白族士兵擔任通訊員,以此來防止日軍竊聽。
之所以有此建議是因為,白族戰士們有著自己的民族語言“白語”,且使用區域主要集中在雲南境內為白族人所用。
對於不懂該語言的外族人而言,“白語”儼然是一套成體系的“天然密碼”,而想要破譯必須先學會白語,等到日軍弄清楚這些想來戰役早已結束。
這一建議迅速得到了軍長盧漢的採用,他在全軍範圍內挑選出了部分白族戰士,將通訊系統的電話員全部改為白族士兵擔任,以白語直接溝通。
由此當日軍再次企圖透過電話線竊聽我軍機密之時,那些專業人士瞬間就徹底懵了,一頭霧水的日軍甚至請來了語言專家、密碼專家但依舊搞不清楚究竟是哪一國的語言。
由此在“白語”面前,黔驢技窮的日軍徹底喪失了竊聽我軍軍事機密的可能,而當其費盡心力搞清楚所謂的密碼乃是我國民族方言之際,第六十軍已然完成了掩護第五戰區主力部隊撤退的作戰任務,且已揚長而去。
抗美援朝——蒙古話鑄功勳
除卻第60軍曾啟用白語作為密碼之外,抗日戰場上的新四軍也曾有過以號稱“五里不同音”的溫州話作為密碼的事蹟,而後來抗美援朝的戰場上,亦有相似的劇情真實上演。
朝鮮戰場上,由於美軍掌握著頂尖的電子偵察技術,中國志願軍的無線通訊往往會遭到美軍的竊聽,因此時常會導致軍事機密的洩露並造成嚴重損失。
然而美軍曾在一次竊聽過程當中擷取到一段無線通訊之後始終無法破譯,其間志願軍戰士“嗚哩哇啦”令美軍技術人員一頭霧水,而造成該次事件的便是中國人民志願軍炮兵第210團。
這隻部隊的前身乃是解放軍內蒙古騎兵第3師第23團,朝鮮戰爭爆發之後即改編為志願軍炮兵第210團,並配備了我國試製成功的最新武器506式火箭排炮,隸屬於第43軍作戰序列。
與此同時該團所有的指戰員基本由內蒙古人組成,因此其基本交流語言也以蒙古語為主。
聯絡該部隊的實際狀況便可洞悉美軍為之不解地“嗚哩哇啦”究竟是什麼?自然是蒙古語。
1952年10月11日,志願軍某部在堅守白馬山高地的過程當中,遭遇美軍瘋狂進攻而傷亡慘重,不僅周邊大小陣地悉數丟失,主陣地上也僅僅只剩下9位志願軍戰士誓死抵抗。
相較於美軍的進攻力度而言,這9位志願軍戰士的抵抗自然是微不足道的,因此9位戰士也認定難以活著走下陣地,然而視死如歸的他們默默堅守在陣地上,未有絲毫的退卻之意。
雖然9位戰士視死如歸,但是我軍又怎忍心棄之不顧?他們身陷困境的訊息迅速傳達到了210團。
獲悉白馬山高地上的緊急狀況之後,210團當即調集所有火箭炮向著白馬山高地連續齊射,炮彈精準地落在了被敵所佔的周邊陣地上,令毫無防備的敵軍損失慘重,而9位志願軍戰士亦由此獲得了突圍的時機與條件。
這一事件之中有一關鍵詞“毫無防備”,善於透過電子偵察技術竊聽的美軍為何措手不及?便在於蒙古語的臨時啟用。
屆時由於白馬山高地的情況危急,我志願軍無線通訊是非常密集的,留意到這一狀況後的美軍自然無可避免地會予以竊聽。
考慮到這一可能性,為防止軍事機密洩露,210團與上級之間的溝通臨時改用為了蒙古語,由此這一語言上的突然改變令美軍措手不及,並未竊聽到上級向210團下達的作戰命令。
而210團通過蒙古語獲悉白馬山高地上的一應狀況之後,迅速核准了丟失陣地的具體位置,並將炮口逐一校準後精準齊射,由此順利為9位志願軍戰士解圍。
老山戰場——上海話立新功
與上述相似的一幕也曾在後來對越自衛反擊戰中的老山戰場上重現,而這一次用於迷惑敵人的則是上海話。
1984年中央向南京軍區下達作戰命令,由其組織部隊開赴中越邊境接替昆明軍區參加輪戰。
由此命令下達之後,隸屬於南京軍區的陸軍第1軍1師當即開赴老山前線,在經過短暫的適應性訓練之後,即登上陣地投入戰鬥。
屆時越軍在138高地、3號高地構建密集火力並以重兵把守,對我軍造成嚴重威脅,因而將之連根拔起實屬迫在眉睫,而這一作戰任務逐漸下達到了1團2營6連。
基於敵高地地形複雜、暗堡密佈等各項因素考量,1團決定以多支小股部隊分路潛伏突擊以攻克敵高地。
由此2營在統一安排下將6連1排、6連3排以及4連的一個排,組建起了數支突擊隊伍分別承擔不同作戰任務,而3連其它部隊則負責火力及後續支援。
抵達中越邊境作戰之前,第1軍的駐地在江浙滬一帶,上海話對於戰士們而言並不陌生,由此6連連長得到上級同意後,臨時組織起了以上海話通訊的小分隊,並安排到每一支突擊隊伍之中。
3月8日在夜幕的掩護之下戰鬥當即打響,在炮兵部隊長達一分鐘左右的“炮火洗地”之後,各突擊隊迅速開始向敵人陣地穿插。
激戰的過程當中,王通訊小分隊的戰士們以上海話保持著持續的戰場溝通,同時也杜絕了作戰資訊被越軍監聽的可能。
歷時13小時的激戰過後,我軍以犧牲7人的代價佔領兩座高地、擊退越軍8次反撲,殲敵高達199人,並繳獲機槍、火箭筒等軍事裝置若干。
總而言之在此作戰過程當中,以上海話交流的方式極大程度確保了我軍指揮資訊的安全性,不僅增加了突擊隊搶佔高地的隱蔽性,更在後續作戰中為我軍帶來了不可估計的助力。
結語
從抗日戰場到朝鮮戰場、對越自衛反擊戰,我國地方方言的運用為軍事機密保護工作帶來了一份天然的隱蔽性,甚至極大程度影響了一場戰爭的歷史走向。
正因如此務必要在兩方面未雨綢繆,其一是加大對中國語言多樣性的保護力度,其二則是警惕部分國家將中國稀有語言納入其國防戰備之中。
在美國的國防語言相關戰備工作之中,我國稀有語言資源佔據著重要位置,如美國國防部曾公佈的485種語言及方言程式碼清單之中,不僅包括普通話以及應用廣泛的語種,瑤語、佤語、傈僳語等少數民族語言也被囊括其中,相應的警惕顯然是有必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