熟悉軍史的人都知道,紅軍時期,我黨我軍的創始人毛主席曾三失兵權。用他自己的話說是“三次被趕出紅軍” :龍巖城會議“選掉”了兵權 ,贛南會議“取消”了兵權,寧都會議“撤銷”了兵權。
龍巖城會議指的是1929年6月22日召開的紅四軍“七大”,這次會上,毛主席“落選”了紅四軍的前敵委員會書記,陳毅當選了。
當時在中央實際主持工作的是周恩來,他了解了情況後,認為紅軍應加強黨的領導,還是毛主席主軍更合適些。於是歷時半年之後的11月26日,毛主席又在紅四軍恢復了前敵委員會書記職務。
贛南會議是指蘇區中央局於1931年11月1日至5日在江西贛南瑞金召開的一次會議。會議貫徹了王明路線,撤銷了毛澤東蘇區中央局代理書記職務,他所擔任的紅軍總政委一職也被取消了,成了專搞地方工作的中華蘇維埃臨時政府主席。
不久,紅軍攻打贛州,遭到了失敗。周恩來請毛主席火速來前線指揮作戰,毛主席便在林彪任總指揮的中路軍中以“政府主席”的身份指揮作戰,不僅解了贛州之危,而且在漳州戰役中取得大勝。也是半年後的1932年8月8日,毛主席的紅軍總政委職務得以恢復了。
寧都會議是指1932年10月上旬中共蘇區中央局在江西贛南寧都縣召開的一次會議。這次會議決定周恩來負軍事總責,毛主席被“免去”紅軍總政委到後方工作,紅軍總政委一職由周恩來代理。
1932年10月26日,臨時中央又撤銷了毛主席的紅一方面軍總政委職務,由周恩來兼任。
這次毛主席坐“冷板凳”的時間比較長,有兩年多。他後來回憶說:“那時候,不但一個人也不上門,連一個鬼也不上門……”
直至1935年1月15日至17日召開的遵義會議上,毛主席才又回到黨和軍隊的領導崗位,得以進入黨中央領導核心,當選為政治局常委,被委任為“恩來同志的軍事指揮上的幫助者”。
遵義會議後,中央紅軍繼續長征,決定北渡長江。當進至距遵義習水縣土城鎮4公里的青槓坡時,遭到川軍郭勳祺部的頑強阻擊。於是,毛主席果斷決策,紅軍調頭西進,渡過赤水,到川滇邊境的扎西休整、縮編,這就是著名的“一渡赤水”。
蔣介石集團為阻止中央紅軍北上渡江,調集重兵對紅軍形成合圍夾擊之勢。
毛主席當機立斷,避實就虛。於是,中央紅軍“二渡赤水”,激戰婁山關,再佔遵義。在這次遵義戰役中,紅軍重創敵中央軍兩個師、黔軍8個團,取得長征以來、遵義政治局擴大會議後的第一次大勝利。毛主席豪情滿懷地寫下了不朽詩篇《憶秦娥·婁山關》:“西風烈,長空雁叫霜晨月。霜晨月,馬蹄聲碎,喇叭聲咽。雄關漫道真如鐵,而今邁步從頭越。從頭越,蒼山如海,殘陽如血。”
1935年3月4日,中革軍委在遵義城特設紅軍前敵司令部,朱德為司令員,毛主席為政委,統一指揮紅軍。
3月10日,在前線的紅一軍團軍團長林彪、政委聶榮臻急電中央,建議進攻打鼓新場,殲滅駐紮在那裡的黔軍。
打鼓新場,位於今貴州省畢節市金沙縣城的城區。
收到林彪、聶榮臻關於進攻打鼓新場的電報後,黨中央負總責的張聞天當日就在遵義縣楓香鎮的苟壩召集中央政治局委員、候補委員,中央革命軍事委員會委員和部分中革軍委局以上首長開會,開了整整一天,史稱“苟壩會議”。
所有與會者都贊同進攻打鼓新場,只有毛主席一個人不同意。他認為:打鼓新場四周不僅有周渾元,吳奇偉兩個縱隊,而且還有孫渡的四個旅,如果紅軍對駐守打鼓新場的黔軍實施攻擊,那麼面臨的敵軍將不只是黔軍,而是蔣介石在黔的全部兵力,進攻一開始就將有迅速被敵人圍困的危險。
周恩來後來回憶說:“大家開會都說要打,硬要去攻那個堡壘。只毛澤東一個人說不能打,打又是啃硬的,損失了更不應該,我們應該在運動戰中去消滅敵人嘛。”(《周恩來自述》,第176頁)
獨木難支的毛主席以不當前敵司令部政委職務進行抗爭,張聞天不客氣地說了一句:“不幹就不幹!”曾在遵義會議上就對毛主席很不滿的凱豐也說:“少數服從多數,你這是什麼態度?
毛主席憤而離去。結果,會議通過了進攻打鼓新場的決議,由彭德懷擔任前敵總指揮,由周恩來起草作戰命令,毛主席的紅軍前敵司令部政委一職被解除了。
這是毛主席第四次痛失兵權。
被解除軍職的毛主席心中仍然牽掛著黨和紅軍的安危。思來想去,他決定再努力一把,於是當天夜裡,他提著馬燈走了幾里地,在凜冽的寒風中,去找周恩來。
由於這個夜晚的毛主席的舉動與未來中國的命運緊緊相連,他走過的這條小道,如今被人稱為了“毛澤東小道”。路旁的鐵沙棠樹因見證了苟壩會議的召開,如今也被稱為“真理之樹”。小小的一盞馬燈,在這裡照亮了紅軍征途!
見到周恩來後,毛主席再次力陳己見,讓慢點下達攻佔打鼓新場的命令。說來也巧,凌晨3時50分,軍委二局急電周恩來:“黔軍猶旅由西安退泮水,向打鼓新場推進,滇軍魯旅由黔西火速增援打鼓新場,滇軍安旅、龔旅亦進,同時川軍和中央軍周渾元縱隊也在集合”、 “紅軍如欲進攻打鼓新場,周敵、川敵有向我側背夾擊之勢”。
看過電報以後,周恩來對毛主席敏銳的戰場觀察力佩服不已。 隨後,他倆又連夜找到朱德,達成了共識,決定於第二天早上繼續開會。
翌日,張聞天再次主持會議,大家一致同意放棄進攻打鼓新場的作戰計劃,毛主席的紅軍前敵司令部政委一職也恢復了。
這次兵權之失而復得,前後沒超過24小時。
紅軍再一次化險為夷。事後證明,當紅軍主力向打鼓新場行動,準備打擊黔敵時,在打鼓新場附近,不僅有周渾元和吳奇偉縱隊,還有孫渡和郭勳祺縱隊,足足有五個縱隊,加上國民黨的地方軍隊,共有100多個團、40萬的兵力,已對我軍擺下南北夾擊的陣勢。
若戰端一開,紅軍就會有全軍覆滅之危險!
正是毛主席不計個人得失的可貴堅持,才及時制止了這次錯誤的軍事行動,調回了正向打鼓新場前進的紅三、五軍團,避免了紅軍的重大損失。
毛主席多次挽救了紅軍!
遵義會議後,紅軍的每個戰鬥行動,都須經中央政治局開20多人參加的會議討論決定。張聞天自接替博古職務後,幾乎天天都要主持召開這樣的會議。
3月12日在苟壩繼續召開的中央政治局會議上,一致透過由毛主席、周恩來、王稼祥組成三人小組,全權指揮紅軍軍事行動。從此,毛主席由遵義會議確定的“幫助下最後決心者”變為了“下最後的決心者”。(隨後中央政治局常委在沙窩會議上確定,由毛主席對軍事工作負總責。)
苟壩會議後,毛主席不負眾望,將出神入化的軍事指揮才能發揮得淋漓盡致:三渡赤水,調敵西進;四渡赤水,引敵東來;重渡烏江,兵臨貴陽,巧渡金沙……徹底擺脫了蔣介石數十萬軍隊的圍追堵截,取得長征的偉大勝利,中國革命的紅色火焰從西南一路燃向西北,最終贏得了新中國。(劉繼興)